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十九君

2014-10-18 00:33:59

暖男陳可辛 煽情不廉價 那麼問題來了...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由於時間原因沒能實現國慶前立下的「豪言壯語」——國慶檔看遍黃渤的三部大作。首先看的是最符合國慶喜慶氛圍的《心花路放》,本來很有興緻寫一篇打包黃渤作品的影評,可看過《親愛的》之後,打消了這個念頭。真實事件的力度、再度演繹的克制、趙薇的膽大、佟大為的「自贖」、黃渤的里程碑、陳可辛的溫暖...終究《親愛的》份量太重,其他作品的」逼格「略遜一籌,以致把《痞子英雄2》拋至腦後天邊。
    話說回來,《親愛的》好看卻感覺奇怪,因為你會感動,但淚水不多;痛快,又無從宣洩;尖銳,又充滿希望;溫暖,卻滿是悲傷。而本片在故事結構上犯了商業電影一大「禁忌」:故事進行至一半,前半部的主角黃渤剛從「拐賣兒童」的趙薇的手裡搶回兒子,接著把觀眾的情緒轉換至趙薇的視角,她跟她的「女兒」又變成了受害者...然而感覺雖怪又犯禁忌,卻沒有影響電影的品質。偏偏這個禁忌也是導演陳可辛想要的:「這就是我想拍這個的理由,是當初看原型紀錄片最打動的地方。」

結構把反派整沒了

    陳可辛的父親從知道他下定決心當導演的那一刻就一直跟他說:千萬別拍沒有反派的電影!商業電影就是把所有觀眾的情緒集合在一個點,那個點就是對付反派,這樣最容易把觀眾從頭到尾帶入了。過去陳可辛拍愛情片,他說「愛情里哪有反派?」這次打拐題材《親愛的》在部落格上引起一片義憤填膺,但結果唯一的壞人卻在電影中「缺席」了,觀眾的情緒其實就堵在那兒了。
    如果非要再找出一個「反面典型」的話,那就要數「唯一反派」的妻子李紅琴了(趙薇飾演)。她知道:「兒子」是丈夫拐來的,丈夫在死前告訴她「永遠不要去深圳。」(孩子是在深圳拐走的),可以說她就是人販子的同夥。劇情也是沿著丟孩子的田文軍夫婦(黃渤、郝蕾飾演)在公安機關和「尋子團」團長(張譯飾演)的協助下成功的解救出孩子,將人販子及其幫兇一併抓獲並依法處置。可大快人心的結局卻因李紅琴「小女兒」橫空出世戛然而止,劇情急轉方向——李紅琴「小女兒」同樣來路不明被強行送至福利院,以致「骨肉分離」,影片後半部份的劇情也走上了李紅琴的「尋女」之路。就這樣,全片唯一一個與反派沾邊的人物,在情理上也徹徹底底的成為了可憐人。
    其實在拍攝《親愛的》的時候,幾乎完全尊重真實事件,陳可辛承認《親愛的》並不是一部規規矩矩的商業片。用陳可辛的話說:「這個戲結構很怪,對觀眾來講很不習慣,因為它的前半部份和後半部份是相反的。」 但陳可辛太相信原型故事和這個劇本,他希望觀眾觀影后能像他當天在看紀錄片時候的情感一樣,被震撼到。所以陳可辛任性了一把。

人情把觀眾整蒙了

    很多網友認為《親愛的》不僅觸動心靈,更是直指社會弊病,針砭時弊,但我認為體現的更多的是情與理的博弈與協調。在片中可以看到理也是法律之於人情的冷酷,而人情也會在某些時刻藉由先天的「情感」優勢超然於理之上。
    其中李紅琴是典型的代表,由法律鐵證過的「拐賣者的幫兇」剎那間變身成受人情袒護的家破人亡的幫扶群體。角色轉換之快,只在於導演引導的角度突然的變化。但李紅琴在轉換角色的路途中並不孤單,原本令觀眾憐憫的一直作為她對立面的「尋子團」,在影片的後半部份也露出了「瘋狂」的一面。尋子心切的李紅琴,看到兒子就在路邊,不顧危險衝下正在行駛的汽車,緊緊地抱住了兒子,而「尋子團」的成員眼看著他們都認識的「人販子」公然來搶孩子,紛紛圍上來對李紅琴一頓拳打腳踢。這時一直跟著劇情走的觀眾不禁會為李紅琴叫屈,覺得她更加得可憐,一方面轉頭不由的痛恨起半個小時前還在憐憫的如今卻像瘋了一樣的「尋子團」的人。可冷靜一想,他們與理打人觸犯了治安條例,但與情他們沒有錯。他們的一生基本都被人販子一手給毀了,面對「恬不知恥」的拐賣罪犯,換做任何人都會一樣的衝動。
    片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道理,那觀眾究竟該恨誰?導演陳可辛幫我們做出了解答:我覺得整個故事的主題就是這樣,荒謬的地方就在於天意弄人,沒人對,沒人錯。黃渤找到他的兒子,結果趙薇跟她的女兒變成受害者,要怎麼辦呢?

溫情卻把悲傷整滿了

    在《親愛的》中,幾乎每個人物都找到了幸福的歸宿。但每每幸福姍姍來遲後,幸福的生活卻都一閃而過,悲劇卻緊接著伴隨而來。歷盡千辛萬苦找到孩子的田文軍夫婦,卻發現孩子已經不認識他們了;李紅琴失去了「兩個孩子」,卻發現原本不能生育的自己卻意外懷孕了,然而必然要遭受道德的譴責,受盡命運的折磨。
    最悲情的當屬「尋子團」團長韓德忠。他的前輩生幾近完美,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還生了個大胖小子。不過還沒激動多久,在一個高檔社區里他的兒子失蹤了。不過韓德忠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抖擻精神憑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樂善好施的高貴品質組織起有著獨立口號和隊歌的「尋子團」,他們的宗旨是幫助每一個團員找回自己的孩子。偏偏田文軍夫婦是第一對也是唯一一對找到孩子的團員,韓德忠同樣沉浸在田文軍夫婦找到孩子的喜悅興奮中。可是沒過多久韓德忠陷入羨慕甚至嫉妒田文軍的情緒中無法自拔,不惜違反自己制定的找到孩子前不能再要孩子的團隊制度,又要了一個孩子。但是這一舉動不僅沒能讓他的糾結的心得到一絲緩和,反而因為破壞了團隊制度開始深深的自責,而且在為新生兒開具出生證明時,卻先要他開具前一個失蹤孩子的死亡證明,遭到了雙重的心靈折磨。
   《親愛的》雖然悲情,觸動人心的橋段有很多,但是導演並沒有一味的煽情,連趙薇都說:「劇本比電影要感人得多,導演拍的很克制」。導演陳可辛通過對劇情節奏的巧妙安排,把淚點集中在不多的幾個地方集體爆發,得以讓觀眾找到情緒的宣洩點。其中一處是趙薇偷跑進福利院爬上高高的排水管與「女兒」隔窗相見,女兒的小手緊緊抓住窗欞無助的哭喊著「媽媽,我要媽媽。」此刻,觀眾與片中母女一起瞬間淚崩,尤其是初為人父人母的80後們觸動更加深刻。
    陳可辛說:「這個戲,確實是非常悲觀的,整個劇情到最後是沒有出口的,那我唯一找到就是佟大為這個角色,讓他產生變化、講一些話。我是個悲觀主義者,但是我是一個樂觀的人,因為我覺得我生命裡面還有很多好的事情。我覺得人生多苦、多悲劇,但是只要人間有情那就還可以活下去。」總之《親愛的》是一部感動不矯情、尖銳不露骨、溫情不煽情的典型陳可辛式的電影。
    那麼問題來了,煽情技術哪家強?China Hongkong Peter Chen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