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深夜前的五分鐘--Five Minutes to Tomorrow

深夜前的五分钟/深夜前的5分钟/凌晨前的五分钟

5.7 / 157人    Japan:129分鐘

導演: 行定勳
編劇: 本多孝好
演員: 劉詩詩 三浦春馬 張孝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魚為

2014-10-18 01:10:15

《深夜前的五分鐘》:現代認同危機與自我


    無法想像一個男人無法辨識身邊的女人是「妻子」還是「姨子」是怎樣一種心塞,就像始終無法自證自己到底是「若藍」或者「如玫」的雙胞胎姐妹一樣,只能和世界充滿矛盾的相對——無法自處也無法相處。行定勛的影片,在一個幾近「終極命題」的追問中,偏離自問與他問的答案,以四個人的愛情,揭示現代社會中的認同危機。

    高度資訊化技術化的現代社會,人們愈發習慣了快節奏的擁擠、喧囂甚至敵視,這種情緒在最開始面對《深夜前的五分鐘》緩慢節奏時,變成一種煎熬,然而,彷彿一個相悖的理論一樣存在,當逐漸習慣這種「慢」甚至在「慢」中開始思考後,故事的勁力也開始緩緩發散,從對身份懸疑的推斷,到對自我認知的哲理反思,影片帶著老上海的細膩風情,在老舊的鐘錶鋪子或者弄堂老宅一切泛著時光印跡的地方,娓娓道來。

    這種轉變,發生在若藍和如玫發生海難只剩一人返回之後,「如玫」無法確定的身份讓每個人陷入莫名的焦慮,最先看出變化的,是隔著顯示器的「導演」,他告訴天倫,「如玫」的演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更自由了。然後,張孝全飾演的天倫就歇斯底里嘶吼成了大螢幕裡的馬景濤——你到底是我妻子還是姨子?你說,你說,你說……我也不信,讓三浦春馬說。

    若藍是三浦春馬所扮演的阿良的女朋友,在阿良把鐘錶當做禮物送給若藍以後,兩個人就開始在時間裡糾纏,快五分鐘或者慢五分鐘代表了兩個人和世界相處的態度,也變成阿良確認劉詩詩到底是若藍還是如玫的重要線索——那種肌膚質感留下的感覺記憶,思維交流的心靈感應,甚至身體上的疤痕,都無法成為有力的證據時,「五分鐘」成了唯一的證明方式。

    而在這部影片中,最重要的兩個核心也正是「自我認同」與「時間」兩個議題,劉詩詩的「雙胞胎」無疑是「自我」與「本我」的兩個樣子,「本我」是盲目的,不知天高地厚,有慾望便要馬上滿足,有緊張便要馬上解除的,在影片一開始就打破窗子然後提出「我們換一下衣服吧」的那個孩子,在「她」跌落鞦韆之後,開始了時常和「自我」——有權衡輕重的能力的孩子「互換」衣服的遊戲,此時,無疑是本我佔據主導的,雙重身份下,只證明了「本我」主體的幼稚甚至自私性格。船難發生後,「如玫」一如自己所說,經歷過生死,明白了一些事——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接納了有關規範,成為人格的一部份,這時其實已經是第三個自己,是社會的化身,俗稱一夜長大。

    原著小說有對「時間」的無限感觸,當中的人會陷入明天來臨前五分鐘的恐慌之中,而這種危機感,我們早已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無限感慨中,漸漸疏遠了時間。這大概也是一個日本作者和一個中國觀眾的觀念衝突,對於時間問題的解決,導演選擇了讓時間成為證據,這也是一個導演進入另一個電影市場,期望獲得更多觀眾認可的一次改編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