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THE SNOW WHITE MURDER CASE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

7.1 / 1,295人    126分鐘

導演: 中村義洋
編劇: 林民夫
演員: 井上真央 綾野剛 菜菜緒 蓮佛美沙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estzhao

2014-10-18 19:35:06

內向者的人性悲歌——評《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一個標準的日式推理故事片名。果不其然,影片內容也是直奔主題,開頭就用極劇視覺和心理衝擊力的黑暗又悽美的"白雪公主之死"場景預示著這又是一場對人性與真相的殘酷拷問和艱難求索,而從第一刻開始就貫穿螢幕始終的社交網路資訊的可視化表現手法,也揭示了本片的另一個主題:三人成虎現像在網際網路時代是如何進化成網路暴力和資訊過度消費的。

       有一種人格分類方法,將人分為內向型人格和外向型人格。首先想說的是,這是兩種沒有優劣之分的平等人格類型。區分二者的方法是獲得精力的方法,而不只是人際交往的風格。內向者需要通過在相對平靜安定的環境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恢復精力,他們的精力是向內求取的,而外向者喜歡通過與人交往來獲取精力,他們的精力是向外求取的。這裡說的精力,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情感層面的需求,具體地來說是一種滿足感與愉悅感。因此,內向者並不是世俗眼光中所謂的性格孤僻甚至人格缺陷,它與心理障礙和反社會是兩碼事。

       扯得有些遠。之所以要在此班門弄斧地科普一番,並非裝腔作勢,而是因為這對於理解片中多位女主人公至關重要。

       先說城野美姬和她的好姐妹谷村夕子,兩人都是典型的內向型人格,性格恬靜溫婉,喜歡在一起看書、幻想、琢磨一些特別的事情,玩用蠟燭發電報的遊戲。內向型人格本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而他們卻有個要命的缺陷,就是不習慣以直接的方式抒發情感和表達觀點。這在群居的人類的潛意識裡,簡直是反物種的存在,加之人類社會中,外向者出色的表達和交際能力使他們總是處於優勢地位,於是常年由外向者主導話語權的社會意識傾向於把內向者與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聯繫起來。

       美姬和夕子由於文靜低調,容易給人留下不太合群的印象,而群體中總有過於活躍的人熱衷於窺探甚至粗暴地闖入內向者的內心,加之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的潑水撒鹽,冷嘲熱諷,使得她們產生一種與全世界為敵的孤獨和悲壯感,更加抗拒與外界交流。這可以在她倆互相安慰時愛說的那句:"即使要與全世界為敵,我也是你的好夥伴"中得到印證。其實又哪有那麼嚴重呢,大部份人也就抱著獵奇的心態來湊湊熱鬧,而在當事人心中卻份量千鈞。

       於是從這時開始,內向者開始出現了分化,我將這其中仍然我行我素不為所困的一部份人叫做典型性內向者,內向型的人格使他們擁有超於常人的專注力和思考能力,他們能專注於自己的智慧與熱情所在的領域,並往往取得偉大成就,人類歷史上的大思想家和大科學家往往在早年有被視作異類的經歷。

       而其中情感和心理受到創傷的另一部份人我稱之為非典型性內向者。後者敗就敗在內向得不夠徹底,沒能像一個真正的內向者一樣不為外界紛擾亂了陣腳,而是在外部與內部世界猶疑徘徊,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人格缺陷,又難以忍受身居群體中的不自在,當內外部的衝突在他們的內心愈演愈烈時,他們就患上了神經症。這是有據可依的,弗洛姆在他的《逃避自由》一書中就闡述了這種外部環境與內在世界的衝突產生神經症的理論,他甚至將這種原理上升到由於社會飛速發展所帶來的時代病問題的分析中,這證明人或多或少會有些神經症,因為人的內外差異是永遠無法徹底抹平的。

       不小心又扯遠了。片中美姬和夕子在與人交往中都有著神經症的表現,對外界環境極為敏感,夕子還有赤面恐懼(神經症的一種),這很大程度上是有著高度群體性的社會環境強行施加給她們的,這進一步阻礙了她們的社交能力,使得一個成天待在家裡打遊戲,一個在公司上班處處自卑甚至有被害妄想,總覺得身邊那個優秀的"白雪公主"三木典子要把她逼到絕路。

       按照這樣的成長路徑,美姬在萬眾矚目下成為殺人女魔,似乎比較符合社會常識,然而劇情出現了大反轉,畢竟作為推理懸疑片,懸念和轉折少不了。這讓人們意識到,患上心理障礙,還只是內向者第二失敗的轉型,更壞的結果,就是發展成為反社會人格。這決不是把內向與反社會人格直接掛鉤,它只是內向型人格在極端的外部環境下容易陷入的一種危險境地。我們無從得知在此之前兇手到底經歷過什麼,但通過對前兩位主人公的兒時經歷的描寫,觀眾大多也能往更壞的方向自行想像,這是限於影片類型與篇幅沒法完整交代的部份。

       本片的另一主題,就是通過網路暴力與資訊過度消費問題來集中展現的社會環境對個體人格的影響。

       美姬從小就受到包括老師在內的人對她施加的校園冷暴力,長大在公司也受到類似待遇,由於不夠漂亮精明,總是只能默默奉獻成就他人,在"白雪公主"面前襯托她的光彩。甚至在被懷疑為兇手時也遭到從網民到媒體的肆意揣測與口誅筆伐,專家記者站在道德與智慧的高地對他們眼中的弱勢群體進行種種簡單粗暴的分析,以為殺人犯就是按照他們的分析套路產生的,而缺乏對人性的全面認知與基本尊重;各路網民也紛紛充當神探,按照自己那點有限的認知也要對案件評頭論足一番,殊不知是被傳媒牽著鼻子走。他們共同自導自演了一場網路暴力與全民狂歡,卻給當事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害。而等到真相水落石出,輿論製造者便湧向立場的另一邊早早地佔個位子,等著再次享受身在群體中的良好感覺。片尾那段網民對爆料記者紛紛倒戈進行的謾罵,無疑是對這場網路暴力的絕佳諷刺,在這個時代,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其犧牲品。

       比起由特定事件在特定時間行成的輿論場,現實生活中由人與人組成的社會環境對個體的影響更為長久和深遠的。光是外向者與內向者的差異,就使得他們的相處需要不少的磨合,更不用說由各種先天稟賦和後天環境差異造成的隔閡,這些都是摩擦與衝突的導火索。而在這場無法避免的"人格戰爭"中,內向者又是特別容易吃虧的類型,雖然他們的專注力使他們擁有更強的思維和實踐能力,但人際交往方面的低興趣使得他們在公眾面前大多不起眼。相比之下,外向者往往雷厲風行且自我感覺良好,殊不知這些行為在內向者眼中就是處處強勢,急功近利,都是內向者所不擅長與不齒的。

       於是人格本身的差異加上相處過程中形成的隔閡,人們心理的不平衡愈發嚴重,外向者有許多途徑可以發洩這種壓力,而內向者,特別是不夠堅定的內向者,就只能試圖強迫自己融人群體,或是徹底地與群體為敵。可以說,內向者在很多方面,特別是高思維水平領域擁有著外向者難以企及的優勢,而他們的弱勢使得他們中的一部份在與社會環境的摩擦中陷入自我貶低甚至走向極端的風險遠大於外向者。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內向型人格者是天使惡魔一線間,全看如何駕馭和引導自己的超人稟賦。

       影片總體來說是一部出色的推理懸疑片,出彩的情節和深刻的人性刻畫主要歸功於以優秀的原著為劇本。而單就影片拍攝來說,只能算是中規中矩。兩段明顯多餘的新聞片段重複敘述,使得影片中段節奏較為拖沓,而真相揭示的高潮部份又顯得有些倉促,這是敘事節奏的問題。而對敘事手法的靈活運用倒是將影片的溫情、倫理和懸疑色彩整合得很好。演員方面,井上真央不惜形象的賣力出演最讓我刮目相看,驚嘆於她在偶像魅力之下的精湛演技。

       儘管影片最後將故事引向了較為積極的方向,然而可見,人與人的隔閡還是永恆存在的,群氓依舊是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所以還是俗話說得好啊:萬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