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鳴梁:怒海交鋒--The Admiral: Roaring Currents

鸣梁海战/鸣梁/海战鸣梁

7.2 / 8,205人    126分鐘 | 127分鐘 | Germany:110分鐘 (International Cut)

導演: 金韓旻
演員: 崔岷植 柳承龍 趙鎮雄 晉久 李貞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okai_cj

2014-10-21 22:01:49

告訴你真實的鳴梁


服飾篇

我記得導演和主創曾經說過,這部戲的佈景和服飾有其本源可尋,於是乎我找到了這些,這是18世紀一位朝鮮畫師的作品,表現得是鳴梁海戰的場景,其中我們的確找到了影片中的服飾的復原。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847.92779222.jpg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925.58400310.jpg
畫作中戎服細節再現,但是有一個問題,如果一開始所描繪的這些兵士並非是朝鮮人而是明人,而後世的畫家因為某些原因將明人的戎服「穿」到了朝鮮人身上,這有可能嗎?答案是有可能的。不才還是了解一些李朝軍制的,朝鮮時代的軍隊,其士兵的裝束我們在《大長今》、《不滅的李舜臣》,甚至導演的前一部作品《弓》中都有表現,壬辰以前朝鮮兵制和明朝類似,也分五軍營制掌控全國八道,其中基層士兵的著裝就是白衣配黑、褐色半臂,圖中的這種甲冑制式是軍官才能有的,即便其他的甲冑有也是優先配給王家主力的由兩班子弟選募得「甲士」而非普通由良人組成的兵,而通篇畫作中幾乎這樣的甲冑戰了多數豈不是笑話。其次,這裡展現的是李舜臣的水軍,在吃不飽穿不暖一切供給靠自足情況下配給如此制式化的甲冑豈不是笑話。因此,這裡所表現的只能是明朝軍隊。那原因為何呢?因為明朝當年出征的水師中來源廣泛,其中相當部份並非是駕船而來,比如戰死的水師先鋒鄧子龍其麾下的士兵是自行招募舊部而不是真正意義的水軍,另外的例子還有武舉出生的廣東人參將吳廣以及福建參將帶水兵充陸兵的許國威,其率領的士兵也是自行招募,只有提督陳璘、吳淞參將王元周(最後抵達的)、游擊福日昇、陳蠶、季金、梁天胤(未來的及趕到)等部是帶領原屬於自己麾下的各衛所水軍或者臨時招募的沙船船民駕船北上。而整個露梁海戰中也因為該陳璘麾下水路明軍前後抵達的近一萬四千人,而船隻只有一百餘艘,且因為來不及建造更多的福船(參加順天、露梁海戰的福船只是個位數,或雲三艘或雲六艘),多為中小型的鳥船、沙船、唬船,所以將明軍配置到李舜臣的板屋船上、而將明人慣用的器械火器一併帶去充當炮手和殺手。從而既解決李舜臣軍隊中人員不足問題(同樣有監視朝軍的作用),同時也解決了明人多船不足的問題(相對而言)。而導演有意無意地將此服飾提前了一年,有往本國臉上貼金的嫌疑。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211.93499796.jpg
《征倭紀功圖卷》局部,明朝提督劉綎下的一位隨軍畫師的作品,表現的是露梁海戰膠著的戰局。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417.18594838.jpg
《征倭紀功圖卷》局部2,明朝提督劉綎下的一位隨軍畫師的作品,表現的應該是順天戰役中明的監軍(王士琦)升帳。


船隻篇

朝鮮的戰船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10/113310.81639983.jpg
鳴梁海戰中朝鮮主力戰船-板屋船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10/113510.85761838.jpg
板屋船的祖宗-唐代海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狄仁傑之神都龍王》裏面的唐船大致的結構)

 鳴梁海戰中朝鮮船制皆出中國,一曰板屋船,其制源出唐代出現的海鶻船,用於沿海作戰所用,至宋時亦有。其船平底,前低後高,樹兩帆,兩舷設槳,可藏兵百人。而板屋船就是在此基礎上增一樓櫓而已,餘者幾乎不變。一曰龜船,其船為朝鮮世宗大王朝便有,只是將原有船形加設穹頂完全封閉其上以海藻和木釘鋪遍防止敵方跳幫,所以龜船可以說其制還是參考中原的艨艟。

鳴梁海戰戰術篇

關於作戰細節,李舜臣的一系列作戰中所堅持貫徹的就是號令,即紀律和團隊,從不允許麾下單打獨鬥。在其編隊中,龜船的作用是突擊和攪亂作用,板屋是隊列和炮擊作用。有一個被歷史學家忽略的細節,炮擊的位置,李舜臣的板屋以及龜船炮擊的位置處於日船的殼體下部,其中以槳為主,因為一旦船槳被擊毀,日本船隻的操控必然混亂。這一措施相當成功地運用到了鳴梁中,甚至在這次沒有龜船參與的戰役中,兩船相交之際,李舜臣命令收槳讓板屋船體隨海流硬擠進兩艘安宅之間撞斷對方船槳或直接撞翻,待穿過日軍隊列後重新編隊實施炮擊。(所有日本船隻的船底均是倒梯形截面,朝鮮船底為U型底,穩定性一看便知。)這一點應該在影片中沒有表現出。李舜臣的戰術之所以成功還歸功於日軍船手眾體系下各自為戰的原因,整個七年戰爭中藤堂高虎是做為船手眾總大將的,但事實是除了漆川梁戰役中日軍船手眾各將較好貫徹了統一的思想外,其餘均是各自為戰。而水戰經驗豐富的九鬼嘉隆因旗艦日本丸被擊破遭到斥責,相當一段時間是不被重用的,而九鬼的出生和本片來島的出生一樣,在加藤,肋坂,龜井等武士出生的豐臣嫡繫船手眾看來是沒有資格並列的海賊大名。而李舜臣的船隊因為統一的戰術和紀律這一點也是日軍不具備的。李舜臣的霹靂做法其實並不少見,對於戰鬥中不執行將令擅自脫隊突擊的將吏和保存實力而活下來的將吏其處理手段也非常獨斷,而某種層面上李舜臣的權威意志也導致了其入獄的磨難,而好友也紛紛離他而去。李的戰術的確是成功的,但其一貫的騷擾和游擊策略其實對於人員本就缺乏的三道水軍而言是有風險的,某種程度上李舜臣的戰略一直圍繞著為自己的水師尋找足夠的補給而行動,這一點是韓國學者一直避談的。至於是否真的有用鐵索阻攔日軍的戰船撤退,本人保留自己的意見,原因同樣是當時戰爭中朝鮮十分缺鐵。

寫在最後

關於當時李舜臣面臨的困難,我曾在金薰的《孤將》一書體會到。而查找相關的史料也逐漸整理出當時一些有趣的幕後花絮:

李舜臣所面臨最大的難題:糧食和兵員
糧食匱乏一直以來困擾著中、日、朝三國所有的人員,對於李舜臣的水軍來說首先其歸屬陸軍元帥權栗之下,而權一直希望水軍必須把所有行動告知其,而不允許擅自行動。此外,不管是陸軍還是水軍當時朝鮮兵役措施非常殘酷,以致於逃兵眾多,有糧食的家庭寧願用糧食來抵充自家的軍役,而在於朝廷看來水軍中的人員招募遠不能比得上陸軍,因為水軍中一半的人員將來是用於划槳的格軍,而不能直接參戰。直到明朝水師的來到,陳璘的部隊中並非全是水軍,因為把相當比例的兩廣和福建的陸軍派駐到朝鮮水師中充當「殺手」和「炮手」。

 

李舜臣和元均矛盾
李舜臣是一個很固執的將領,這在他和元均的書信往來中可見,元均熱衷於拉幫結派並且曾在李舜臣戰勝後派遣兒子要求分享戰利品,而的確元均在唐浦海戰中作為偏師幫助過李舜臣,但也就是因為其熱衷參與黨爭而被李舜臣不啻,李舜臣本質上也是對黨爭相當反感的,甚至一度和領參議柳成龍停止書信往來。

 

李舜臣是否有民本思想
這點不清楚,但其日記中事無鉅細地記錄當時種種混亂的狀態可以反映出其內心的焦慮,甚至其因為某個島的守令(守島官)打了其麾下餓極了而私自屠宰狗的水軍而大怒幾乎將守領打死。但在《孤將》一書中的確表現了其在珍島右水營駐地時獨自面對珍島的思想波動:如同百年前三別抄事件一樣選擇拒絕上命獨自承擔攻擊倭寇的責任,而不惜與朝廷和明國為敵。

(三別抄事件是高麗王朝時期權臣崔氏私人武裝,在元朝逼迫朝鮮臣服時拒絕服從國王命令而佔據珍島對抗國家和元朝軍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