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追擊者--The Chaser

追击者/

7.9 / 46,475人    125分鐘

導演: 羅泓軫
演員: 金倫奭 河正宇 徐令姬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龍霓有騰人

2014-10-22 03:56:47

導演讓每個人被動的走了回心。


看完就覺得,下次不能先看影評了。人家說棒子警察無能,我覺得還好。說政府制度低效,我也覺得還好。我總有個習慣,評價電影習慣從技術上入手,好像這樣顯得自己夠專業,但被說爛了之後,又顯得很low,所以決定隨便說點兒。

一、萬能公式看隱喻。
看過諸多韓國警匪電影的人,不管是嚴肅題材還是搞笑題材,警察的形象通常都被樹立為不幹活光吆喝,與此片無異。反而警匪韓劇展現的警察都是比較高效帥氣的,這說明製作人還是意識到了這之間的差距從而力圖通過受眾面較廣的韓劇來扭轉些什麼。但是,電影的濃縮本質反倒倒逼著導演去裝飾只屬於他想要表達的內容,其他的部份,不管是為了故事需要,還是為了市場盈利,民眾反響,他都無需想太多。似乎電影導演們達成了默契,於是描寫警察通通使用一種方式,省時,省力。有人可能會說,這個電影導演想要刻畫的部份不就是警察和匪徒麼,那就要倒推了。變態是主角,但卻是一個非合理存在,他活的短,恰巧證明韓國警察高效。而他活的長,要嘛是因為他太高明,要嘛是警察無能。導演輕而易舉的選擇了後者,因為這個嫌犯確實沒什麼城府,甚至第一次被抓就招了,用心觀察會發現,影片根本沒有一處地方是用來體現罪犯的高明之處:心甘情願被打,本以為裝瘋賣傻的招供其實是有理有據有細節,和鍾浩撞車後呵斥後面車主倒車的根本不想掩飾的野蠻粗暴,怎麼看怎麼不像一個多麼高明的變態殺人。如果有人覺得他把女人們埋在前院也算高明那我只能說你看的太少了,這所有的細節不是導演在侮辱觀眾智商,畢竟沒有人看電影會希望一個變態殺人犯有多麼的牛逼和高明,而是導演通過手段的殘忍代替了高明,從而留出空間來展示警察的無能。這是一個直接的因果關係,導演選擇建設什麼細節便自然而然的建設成功了,因為社會太複雜,演出什麼觀眾就信什麼,報導什麼讀者就想什麼。這就是原因,為什麼觀眾覺得看起來十分自然卻又恨的牙癢的原因。
二、個體的特殊導致結局的特殊。
鍾浩骨子其實還是個警察,影片演到最後,似乎有點像我們國內新警察故事的套路,警察豁出性命捉拿歹徒,最後一個人走在煙霧瀰漫警車四散,擔架亂闖的馬路中間,他成了英雄。可此片中,似乎也是履行了一個警察的所有職能,也是在最後一刻被發現,也是滿身血痕,壞人也被制服,但他並沒有被救助,被擔架抬走。這裡就有一個隱喻,在韓國,在正常體制下生活的警察永遠抓不住兇手,反而是擁有特殊動機或者在一種非警察的特殊環境下的「警察」才能最終緝得真兇,同時得不到應有的保障。試想下,導演把鍾浩的角色安排成一個已經不是警察的人有什麼理由,試想下如果他就是個皮條客,純的,他還能不能一個勁的往上衝,不怕死的往上衝。也許最開始,鍾浩尋找美珍是為了自己的生意,但他發現只是一次尋找卻讓他狼狽不堪甚至被抓捕,才給了他奮起反擊的勇氣,最初的動力已經轉化為直觀的緝拿真兇。當然美珍的女兒也算催化劑之一,這不得不說是導演的妙筆,一個成功的反證,對於社會體制扭曲的反證。導演要刻畫的後期鍾浩,一種介於社會性與自然性之間的社會本性,也是這種本性,驅使他無視體制的弊端不怕失去的一直尋找。

三、最大限度還原現實,最大可能擴充細節。
接點地氣來說,鍾浩是萬千反抗者中的一個,但卻拼盡大於自己幾倍的力量在尋找一個結果,電影箇中的很多細節細想都略帶心酸。包括所有人以為最有可能活下來的美珍也被眼看著敲死。鍾浩那麼大的勝算也差點被變態拿鎯頭打死,一次次希望的破滅,致使觀眾不得不開始平心靜氣等待結局,最後的結果,很多人都說讓人難受,真兇被抓了,可一點高興不起來。我覺得,這一刻,便是這部電影所做到的和現實差距最小的給觀眾現場版真實感受最強烈的一個時刻。觀眾一下子回到了現實,這些事一下成了發生在身邊的事,螢幕上的電影已經不再存在。那些平時身邊發生的事只有當事人才能明白細節進而歇斯底里抑或一言不發的情景,如今將螢幕下每個人變成了掌握一切細節的知情者,生活里對於旁人發生任何事都會不走心導致的冷漠漠然被導演在最後的部份自然的換掉,觀眾知道了這樣的事原來是這樣發生的,原來經歷了這些,原來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這樣的結局。
導演的用心良苦其實是想提醒每個人,能掌握好自己的人想忠於自己贏得完整,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都不算晚。所以,看成勵志片也可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