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

喜宴/TheWeddingBanquet

7.7 / 12,237人    106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馮光遠
演員: 郎雄 趙文瑄 金素梅 歸亞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瑜生

2014-10-23 13:42:08

一場喜宴,一場性權利遊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喜宴》的一個多鐘頭,我一直是焦灼不安的。這種內心無法抑制的焦灼並不因為我過於入戲,相反,當我發現自己這種難以自控的尷尬情緒時,試圖讓自己從電影中抽身出來,在觀看過程中試圖以理性地思考電影的敘述、鏡頭畫面、對白、演員功力和配樂。可即使如此,這種焦灼感依舊無法擺脫。

當最終的鏡頭停留在郎雄舉起雙手的背影時,我開始越發冷靜的沉思,到底是什麼讓我產生這種內心如若瘙癢坐立不安的不安感:一、是同性愛人不得不為了滿足父母願望而假裝結婚的故事內容;二、是李安鏡頭下那場眾人狂歡的婚宴場景;三、偉同被眾人鬧洞房最終在酒後與葳葳發生性關係的場景;最終、無疑是父親承認向Simon自己知道事實真相卻為了要孫子而欺騙眾人的情節。最終總結下來,我所尷尬的無非都圍繞一個性(sexuality),尤其是「性」這個主題在東西方文化撞擊、長輩與後輩意識形態衝擊、異性霸權文化與同性邊緣文化矛盾下所產生的種種尷尬。

那麼,「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我們的歷史沒有「性愛」這樣的直白詞語。性被掩蓋在「家庭」這個最傳統也唯一被認可的社會組成結構中,也被藏於女性的嫁妝箱中的。在中國文化中,性自古以來是骯髒的、避諱的、秘而不宣的,並且是只屬於異性戀成年男性的。女性是不應該有慾望的,更毫無兩情相悅的同性戀之說。而所謂的「男風」大多也只是年長有權/錢男性對年幼/弱勢男性的褻玩。這是一種風氣,卻從來上不了檯面,也未進入過主流文化中。而對於中國傳統家庭來說:「性」只意味著生育,傳宗接代。性並不是被完全壓抑的,而是成為了一種規範,這種規範從出嫁女性的壓箱底到生育再到養育下一代都被死死束縛在一個系統之中:若是它與愛慾相聯繫,則變為最不堪最低俗的不能宣之於口的東西;而若是它拋棄慾望與情感,單純行使其傳宗接待的功能,它則是值得維護且歌頌的。

那麼喜宴無疑就是中國文化中「性」的這兩種尷尬角色最合理的碰撞場合。喜宴總是應該喜的,無論真正當事人是否為之而喜。它意味著一個新生家庭的成立,同時也預兆著這個家庭傳宗接代使命的即將實現。在這兩個前提下,一切所謂「荒淫的」慾望都被合理化,性也隨之由私人空間跨越到了公共空間——喜宴成了傳統中國人唯一能在公共場合不受譴責地釋放慾望的契機。而無疑,李安的鏡頭把這一場主人痛苦,賓客嬉戲的最傳統也是最典型的中國婚宴淋漓精緻地表現了出來。

而換個角度來看,喜宴也成了一場宣兵奪主的宴會。作為「性」主題的新郎和新娘反而成了參宴客人玩樂、戲耍、窺淫的對象。這場歡慶(包括喜宴和鬧洞房)無疑是性倒錯的,主體與他者無論是話語權利還是對自己個體意願以及身體控制的權利都完全轉化。偉同無法推脫被灌酒、被迫在眾人敲筷中親吻葳葳,在酒醉時被強迫與葳葳裸體同被……在這一場喜宴中,賓客們擁有了支配新婚夫婦的無上權利,而偉同和葳葳也成了他們發洩自我慾望、實施窺淫權利的對象。這也成了一個暗示:在中國的文化中,本應該是性主體的人往往不擁有性自由。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強硬的親緣文化以及父權文化的絕對統治,性主體不再具備行使自我意志的能力,反而成為了性傀儡,無論是被迫選擇結婚對象還是被迫傳宗接代,無論是被迫面對尷尬的婚宴還是成為婚宴看客變態慾望的發洩玩弄者。如此,我們傳統文化中上不得檯面的「床幃秘事」實際上早已走入了公共空間,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性權利,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扣上重重枷鎖,從出生到死亡都束縛著我們的情感、人性和自我意識。

而作為異性戀主流文化的人尚且為此,那麼身為被邊緣的同性戀,是否更加難以實施他們的性權利?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而可悲的是即使在受害者中也分出了等級。作為被中國「性」文化桎梏的受害者——偉同的父親為了逃婚而離家三軍,卻再多年以後把自己曾經受到的不公待遇加倍加之於自己的兒子身上。誰都不是無辜者,卻都舉起石頭扔向更弱勢的人。這是多麼可悲!

葳葳最終的選擇在這場黑色喜宴中無疑成了一個通向光明的出口。她獨自生下並養育孩子的選擇暗示著她與偉同的離婚。「受夠了這場喜宴」的她似乎從中國以血脈延續為中心的婚姻束縛中掙脫了出來,而她與高母的談話也代表了九十年代時期一些試圖擺脫傳統婚姻束縛和社會性別角色綁架,努力追逐個人主體發展的年輕人。

而恕我大膽猜測,鏡頭最後高父在高母攙扶下越來越遠的身影和他雙手高舉的場景似乎暗示的不單是高父所代表的傳統思想和體制束縛終將隨著時代的發展向新思想、多元文化的妥協和退讓。無論這種妥協有多無奈,無論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多少個如偉同一樣的犧牲者和多少次反覆,文化與人類文明總會在歷史的奠基中發展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