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深夜前的五分鐘--Five Minutes to Tomorrow

深夜前的五分钟/深夜前的5分钟/凌晨前的五分钟

5.7 / 157人    Japan:129分鐘

導演: 行定勳
編劇: 本多孝好
演員: 劉詩詩 三浦春馬 張孝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V

2014-10-24 10:36:26

若藍病態人格缺陷,觀看心理隨著情節起伏波動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說明:關於若藍頭上的傷疤,如果大家都看到頭上是有傷疤的,那就是我看錯了,關於文中我沒有看到傷疤的敘述,大家可以忽略,謝謝。(2014年10月29日)


       很高興這部電影可以首先在中國大陸上映,電影11月6日在香港上映,11月21日在台灣上映,12月27日在日本上映,這次終於能先睹為快了。

        這部電影很好看,日本導演的拍攝手法很細膩,對細節的刻畫也比較到位。很久沒有看到這麼好看的文藝片,由於只是匆匆看了一遍,所以就按照我現在的理解,寫一下我的想法。

        在我看來,若藍和如玫這對雙胞胎姐妹都不是什麼好女孩,妹妹如玫自私、任性、不懂包容,而姐姐若藍,更要糟糕,是屬於遇到則需遠離的那種人格有缺陷的女子。

        先說如玫,最初姐姐送她「古鐘」作為訂婚禮物後,如玫多次抱怨禮物寓意不好,還在杯墊上寫上「送鍾、送終」解釋給阿良,還說「我就說不能是姐姐選的」這些話,妹妹只想到了這個禮物對自己的寓意是否吉利,卻不會理解因為姐妹總是選擇相同的禮物,姐姐為了給自己一個特別的禮物(或者說是姐姐想送給妹妹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而找陌生男人去了好幾個地方挑選。如玫明知道阿良是日本人,不懂「送鍾」的含義後,還要反覆抱怨,並解釋含義給阿良聽,這說明如玫不懂得包容和寬容,想到的只是自己,不會為姐姐、阿良著想。(PS:這裡有個巧合,雖然若藍送鍾給如玫,並非是故意的,但是若藍確實是希望給如玫送終)。

        在天倫的別墅里,如玫一直在說著過份的話,天倫很累了,如玫還要拉著天倫跳舞,還拉著姐姐的「男朋友」跳舞,就連和他們都不太熟的阿良,都直接對天倫說出「如玫酒品不好」這樣的話。這些都可以看出如玫的任性、自私。

        在模里西斯的教堂里,姐姐若藍對如玫說:「我們一起祈禱以後的如玫幸福吧」,如玫爽快的答應了,就開始祈禱,如玫不會想到為姐姐去祈禱,只想到為自己祈禱,而她也認為姐姐只為她一個人祈禱是理所當然的,這也說明了如玫的自私成性。

        如玫和大多數女孩一樣,只是自私,任性,缺乏包容,但是她的本質並不壞,可是把若藍和如玫相比,若藍則是一個有人格缺陷的女人,此人不宜深交。

        電影在前段,把如玫的任性,自私,狹隘的缺點不斷地暴露出來,卻為若藍打造了一個非常善良、理性的女神形象。這鮮明的對比,讓我最初的時候,真是愛死若藍了,若藍的優點越是多,越是顯現出如玫的醜惡。當時我還心想,同樣是生活在一起的是雙胞胎姐妹,做人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直到後來,才發現若藍的陰暗,後面一直為阿良揪心,就怕阿良還是愛上這樣的問題女人,那就慘了。

        先說電影前半段,若藍的優點吧:

        第一、貼心、用心,若藍為了給妹妹挑選特別的訂婚禮物,特意請一個陌生男人去挑選,而自己在店外等著,生怕進店會影響到阿良的選擇,這說明若藍對妹妹的訂婚禮物,真的是很在意和用心,單憑這一點,這個禮物就很有心意了,禮物最終是什麼,其實也就不重要了。
 
        第二、低調、沒有架子,若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白富美,本身作自由撰稿人收入不菲,又是富二代,可是若藍是可以坐在電動車上笑的女孩,這種身份的女人,坐阿良的電動車,卻絲毫沒有埋怨,下車時候還微笑,真的是不多了。

        第三、不拜金,阿良總是送若藍二手舊的禮物,還送了若藍他修好的舊手錶,錶帶也是相當難看,但是若藍還是會欣然接受,並且一直帶著,連去模里西斯度假,也會一直帶著,後來再次去模里西斯取回手錶,還給阿良,說明若藍不會嫌棄這個禮物。

        第四,善解人意,不矯情,阿良送給若藍的手錶,慢了五分鐘,原因是阿良前女友的習慣就是慢五分鐘,讓現女友保持著前女友的習慣,要是一般人,早就急了吧,可是若藍不但能接受,還問阿良「我可以嗎?」,意思是我可以在你心裡有和你前女友一樣的位置嗎?這是多麼善解人意的人才能做到的。

        第五,敢愛,如玫問,「阿良,喜歡若藍什麼地方?」,阿良想了半天要怎麼說,若藍怕阿良尷尬,搶先說是自己看上阿良的。很多妹紙都覺得主動是很丟人的,但是若藍卻不是這樣。
        
         其他,若藍還有很多優點,比如早起幫阿良的師傅做飯,還有說小時候妹妹砸玻璃陷害她(後面可以了解是非真實),以及妹妹把她從鞦韆上推下(後面可以了解是非真實)等等,都可以通過妹妹和姐姐的對比,把若藍打造成一個很好的女孩,而且彷彿是若藍有多好,如玫就有多可惡一樣。

        可是後來,電影來了一個180度的大翻轉,若藍的缺陷逐一暴露出來。若藍的缺陷性人格,是和她童年時候的教育有關,童年的教育真的很重要,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人格的缺陷都是由童年的遭遇造成的。
 
        小時候若藍砸碎了玻璃,然後去找妹妹如玫換衣服,後來媽媽來了,把如玫教訓了一頓,問題就解決了,若藍做錯了事情,不用承擔任何代價,這樣就給若藍的人生觀造成了影響,她從小就會認為,做錯事只要嫁禍給如玫就可以了,自己就可以不承擔任何後果,若藍推如玫的鞦韆就是,若藍把如玫推了下來,犯了錯,按照她自己的價值觀,只要把犯錯的人嫁禍到如玫身上就可以了,就說是如玫推的她,受傷的反而是自己。

        雙胞胎的父母,在童年對其教育的缺失,導致了若藍出現了病態的人格和非正常的價值觀。當如玫說不是自己打碎的玻璃,是若藍打碎玻璃的時候,作為家長,真的要重視起來,因為如玫這麼說的可能性有兩個,第一、如玫撒謊,如玫自己打碎了玻璃,撒謊說是姐姐打碎的,想逃避責任。第二、如玫說的是真的,那麼就更可怕,是若藍欺騙如玫換衣,通過手段逃避責任。無論這兩種可能是哪個,都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而且第二種可能性對孩子的人格成長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如果不加以教育,就容易使孩子的人格出現缺陷。正常的家長這個時候,一定要認真分析兩個人說的話,調查事情的真相,然後去教育孩子要誠實,要勇於承擔責任,去教育孩子犯了錯,無論用任何辦法都無法逃脫責任,教育孩子嫁禍是非道德的等等,只有通過這樣的教育才能為孩子養成正確的價值觀,但是雙胞胎的父母沒有這樣做,通過粗暴地對如玫教訓來結束這個事情,這個就對後面若藍的病態人格埋下了伏筆。

        在這裡,我說一下為什麼我認為是若藍砸的玻璃,因為若藍在跟阿良說,小時候,如玫找她換衣服,她覺得很有趣,就接受了,沒想到卻因此得到了媽媽的教訓。可實際上呢,當時紅衣女孩要跟藍衣女孩換衣服的時候,藍衣女孩是不情願的說「啊,又要換衣服啊」,當時覺得有趣,積極主動要換衣服的是提出要換衣服的人,而不是那個被要求換衣服的人,通過若藍的描述,可以知道若藍說的是假話,那麼砸窗戶的紅衣女孩,就是若藍。至於為什麼我認為是若藍把如玫從鞦韆上推下,這個是比較簡單的,因為若藍頭上沒有傷疤。

        因為若藍從小缺乏教育,她直到長大,都認為妹妹如玫在跟她搶東西,若藍說過,「無論什麼時候,我都不曾是我自己,我所選擇的人生,總是被她搶走,我希望如玫能消失」,若藍認為天倫是自己的,卻被如玫搶走,若藍認為自己本應是演員,且能比如玫演得更好,但是也被如玫搶走當了演員,若藍認為如玫獲得的一切都是從自己那裡搶走的。

        從來都沒有人告訴過若藍,人生的一切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包括愛情。能夠被搶走的,就真的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那些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是不會被人搶走的。若藍的不努力與貪婪,造成了她的生活比如玫糟糕,而若藍卻認為,這一切都是由如玫造成的,是如玫把她的一切搶走,留下了糟糕的生活給她。

        在感情上,若藍還是喜歡天倫,並不那麼喜歡阿良,若藍和阿良去看電影,阿良去買飲料,若藍就跟著天倫走了,如果不是天倫,若藍是不會把阿良一個人丟在電影院的。而且天倫買給如玫的衣服,若藍也去接受,還接受了天倫的吻,這都說明若藍是喜歡天倫的,並不怎麼喜歡阿良,頂多是看上了阿良的呆萌和小鮮肉這些外表罷了。

        若藍一直希望能夠讓如玫死掉,因為她認為,一旦如玫死掉,自己就可以獲得如玫的生活,會得到如玫的老公,會得到如玫的衣服,會得到如玫的一切,會把如玫從自己「搶走」的生活都得回來。而且,若藍希望如玫死掉的意願,很強烈,可以說,實際上是若藍希望自己變成如玫,擁有如玫的生活,然後那個多餘的若藍,就可以去死了。這就是為什麼在教堂祈禱的時候,若藍和如玫一起祈禱「希望以後如玫幸福」,如玫祈禱的時間那麼短,若藍祈禱的時間那麼長,因為若藍其實並不是在為妹妹如玫做祈禱,而是在為自己,因為若藍已經下決心要把自己變成如玫,祈禱以後的如玫幸福,實際上是在祈禱以後變成如玫的自己幸福。然後呢,恐怖的事情發生了,若藍準備開始「變成如玫」的行動了,她在教堂,把屬於若藍的手錶留下了,帶走了十字架,為什麼若藍把手錶留下,因為這個手錶是若藍的,自己要變成如玫了,所以手錶就不屬於自己了。到這裡,我有理由懷疑很多事情,我可以懷疑海難是若藍引發的,我可以懷疑如玫的死是若藍造成的,當然只是懷疑,但是我覺得這種有病態人格的人非常可怕。

        若藍在醫院裡醒來後,選擇了天倫,這個時候,她就開始了扮演如玫的角色了。她回上海後,拍如玫的戲,穿如玫的衣服,過著如玫的生活,但是和她想像中不一樣的地方是,她並沒有像想像中那樣,只要如玫死了,就可以獲得如玫的一切,因為天倫一直在懷疑她是若藍,她得到的是一個每天懷疑自己的老公,和一個被人懷疑的生活。若藍開始的時候,是清醒的,她不斷地想要抓住天倫,她說蹩腳的台詞來表明白己是如玫(這個地方真的是驗證了「人越缺什麼,越炫耀什麼」這句話),不斷表演和掩蓋自己不是若藍,但是被天倫一一揭穿,終於有一天,若藍崩潰了,她疑似得了偏執型精神分裂症,真的認為自己就是如玫了,在若藍崩潰之前,她一直在裝作如玫,在若藍崩潰後,她就不在裝如玫了,因為她的偏執型癥狀,導致「幻想」自己就是如玫了。為什麼我說之前若藍在裝如玫,因為天倫說的一些東西真的很對,比如若藍在說模里西斯的遭遇的時候,都是在說「那時候如玫怎樣怎樣,而不會說我怎樣」,還有,天倫錯給若藍的花斑衣服,如玫自己也買了(因為若藍媽媽說,整理若藍遺物的時候,也發現了同樣的衣服,就說明天倫買的那件,是屬於若藍的遺物,而不是吃飯時候若藍穿的那件),而且天倫回家後,就已經發現那衣服他給錯人了,至於如何發現,可以通過剪短頭髮,或者溝通衣服的事情,這個給錯衣服的事情,是很容易被發現的。後來,天倫在驗證若藍的時候,說那件衣服是他買的,若藍說是,這也暴露了他不是如玫,是在裝的。

        至於阿良,阿良是一個善良的人,阿良懂得有一種愛叫做「成全」,阿良認為,從若藍醒來選擇天倫的那一刻起,原來的若藍就已經死掉了,既然若藍不愛自己了,那就讓她去愛她愛的人吧。阿良看到若藍頭上沒有傷疤的時候,就知道她是誰了,但是一直都沒有說。 三浦春馬也在採訪的時候說過,「她是誰已經不重要了,就當做一個普通人來對待」。但是阿良還是喜歡若藍的,即使若藍愛的是天倫,因為阿良後來又吻了若藍。

        總之這部電影無論是作為愛情片還是作為懸疑片,都是非常好看的,電影全程無尿點,注意力集中程度,甚至可以超過羅卓瑤導演的《如夢》,必須時刻注意電影的細節。看電影時候,我的心理狀態起伏是非常大的,前半段都是對若藍喜歡得不得了,對如玫厭惡得不行,後半段覺得若藍太可怕,阿良可不要被這樣的若藍所迷惑啊~

        導演對細節的刻畫非常好,飾演鐘錶匠的牛犇把行定勛的這些對細節的要求,定義成「繁瑣」,副導演也是覺得日本人對細節的要求過於嚴格了,我覺得真是可惜,我想他們還是沒有理解這些細節對於電影的意義。

        對了,還有一個細節值得分析,就是最初的時候,阿良騎電動車送若藍回家,送到一個地方後,若藍說送到這就可以了,這時我會認為這個地方離她的家會很近了,但是若藍卻打車回的家。這個細節我覺得很奇怪,我認為可能是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阿良的修表行在胡同里,不好打車,若藍讓阿良送到一個好打車的地方,然後打車回家。第二、就是若藍並不是多麼喜歡阿良,因為若藍喜歡的是天倫,為了避免麻煩,不希望阿良知道若藍家的地址。

        還有一個情況是,這部電影,日本版是129分鐘,大陸版是127分鐘,竟然刪了2分鐘,為什麼要刪2分鐘,該不會是若藍回來後,假裝成如玫與天倫XXOO2分鐘被刪掉了吧。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還是不錯的,因為若藍和阿良也只是鼻子、耳朵、嘴的程度,如果真的有和天倫XXOO,也更能說明若藍是愛天倫的。

        看電影之前,還蠻擔心電影院能不能給放映的,因為電影開演前,我用貓眼和MTIME都查詢了我那場的座位情況,都是一張票也沒有賣出去,而且我的這張票,還是影城的贈票,如果電影院只給一個拿著免費票的人放映,有點賠啊。還好我到影城的時候,已經有2個人了,給三個人放映,我心理還能安心一些。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