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rozenmoon

2014-10-24 21:44:06

有瑕疵的劇本和神一樣的演技


1.一群演員基本上都有著神一般的演技,尤其韓童生,真的太出彩。但不得不說,劇本本身有一個嚴重的瑕疵,直接影響了故事的可信度基礎。這是一群大學生,掛科補考也不可能要求拉著一幫家長到學校陪綁。先不說大學裡都是一群成年人,就單說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這一點,也不可能把家長召集起來。這樣的情節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在現實中。這個事實性的問題出現在奠定整個故事的開端,是編劇和導演的失職。如果要改,其實有很多辦法,簡單易行,比如,學校有個法律社團,學生們要做西法的一次模擬課,並把這次課程計入學分。老師要求,如果計入學分,就要學生們各自尋找可以做陪審團成員的人來參加。學生們各顯神通,有的找來自己的父母,有的找到另外的人選。完全可以照搬現在的人員構成,又解決了真實性的問題。不知道為什麼連這麼簡單的改動,編劇和導演徐昂都不願意去做。
2.徐昂是話劇導演出身,這部電影實際上也是一幕呈現在大螢幕上的話劇。這就決定了它必須依靠台詞功底極其深厚的演員撐著,不然戲就塌了。還好,這群演員不負眾望。何冰演得算中規中矩,形體和台詞還是有演員痕跡。當然,這與他的角色設定有關係。這畢竟還是一個變奏版的主旋律故事,檢察院的植入要求決定了檢察官必須是所謂的「一身正氣」。但他發飆失控的幾個場景還是極其顯露功力的。問題是,這一場辯論之所以能形成,其實靠的是何冰一直在強調的「我就是想討論討論。」說了幾次之後,剩下的對此毫無興趣的人們就很自然的接受了這個提議,雖然不太情願,但還是決定耗費這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這個動機在推動戲劇發展上的強度是明顯不夠的。
3.與何冰相對,戲份最多的韓童生,一個人基本撐起了半壁江山。作為一個計程車司機,表面上有著老北京的一切特點,油嘴滑舌,市儈,民粹主義,善良,懦弱,而他深藏的部份也被演繹得很好。與兒子的矛盾所造成的嚴重的心理陰影都通過對所謂的孝道的偏執報復性地傳遞出來。他是所有12個人中最堅持判定有罪的一個。判斷的依據從理性感性參半,一點點徹底淪為感情至上,最終,又回到理性,他決定無罪的舉手瞬間是很震撼的結尾。其實,電影到韓童生舉手宣佈無罪的瞬間就應該結束了。但導演還是堅持加了一個光明的尾巴。一群人走出了陰暗的房屋,走入了夕陽中,互相攙扶,互相交流。但問題是,那段場景的燈光存在嚴重問題,太像一幕社//會主//義道德觀的宣教公益廣告。
4.韓童生右側的數學老師,沒什麼存在感,扮演老好人的角色。基本上指代當下社會中樂呵呵地和稀泥的普通人。左側的房地產商,這個設定可以呈現一些複雜的意味。有錢,財富來自民怨很大的房地產,又是一名美女學生的乾爹,但聲稱兩人是奔著結婚去的戀人關係。提供了仇富的基礎,應對當下社會中人們對於為富不仁者的所有幻想。當他被人叫做資本家以及被小賣部老闆滿懷醋意地奉承的時候,那段爆發的戲還是很有張力的。從這開始,你就可以看出每個人身後都是一群人,指代著中國當下社會中的不同階層、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被侮辱和被傷害過的人們。他們之中,有些人是某個領域內的強者,有些是所有領域內的弱者,但無論怎樣,他們都在這個社會中被不同程度低被傷害過,這一點很有意味。就像那個房地產商一樣,永遠處於被誤解、被憎恨與被奉承之中。這一群人的設定有些意思,又因為演技都很純熟,基本上沒有每個人做一個階層代言人的懸浮和做作感。
5.再往右,蹲過冤獄的前混混兒,哥哥也被人所傷,至今殘廢。他的造型過於誇張古怪,有點漫畫化了。尤其髮型和說話的方式,過於浮誇和故弄玄虛。他代表著被法律或者說不負責的法律人傷害過的形象。某種程度上說,這一次模擬法庭,他被逐漸啟動了回憶,在當下的案子上投射了自我的歷史。他的憤恨以及對於社會的不滿可以理解,但從造型角度講應該更日常花一些。
6.醫生,儒雅和理性的代表。中國當下新生代偽中產職業人的代言者。由於職業所見,困於道德和理性殘酷現實之間。幾句台詞功底很深,小細節中都實戲,可惜戲份太少。這類人其實值得多寫幾筆,他們是中國都市中新生的中間力量,受過良好教育,有基本的教養,有不雄厚但算得上殷實的財產,有公共空間概念,但也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與明哲保身。這種人難寫,但如果寫好,比那些市井底層都更要出彩,也更有價值得多。
7.小賣部老闆,演技最出彩的幾個人之一,某種程度上蓋過了何冰,問鼎韓童生。他所有的動作都是日常化,市井化的,斜著、靠著、依著、歪著,精明,算計但也操勞的底層小商販。對於法律這個過於學術化的詞彙不太感冒,或者說不太信任,認為與自己的生活無關,更相信能花錢鏟事兒,對於財富與權力有著典型的底層民粹主義情結和想像。他是最想把這次陪審團當做遊戲的一個。他本人就是整體意義上「轉型期中國人」的集合。沒有對公共事務的熱情,不相信法律的公正,被殘酷現實和困苦的生活教育過,又在市場經濟的底層掙扎,見識了財富與特權的為所欲為,也磨掉了稜角。就即使這一次湊數,也是因為迫於自己的生計會被學校領導的愛人斷掉才來的。對於被審判的「富二代」,對小賣部老闆來講,與其說是審判那個年輕人,還不如說是審判那個標籤。這個標籤激發了他身上對於富有者的卑躬屈膝與憎惡混雜起來的複雜情愫。
8.老爺子,表演中話劇范兒太足,不是電影表演體系,換句話說,明顯是在演。他的功能有兩部份,一個是勾連歷史線索,反右的經歷以及那段經歷中讓他體會到的人情冷暖和人性善惡對於一個人的拯救與戕害;另一部份是現實線索,他大聲喊道,那個作為證人的老頭是因為想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才說出了偽證詞。他說的其實也就是自己。這個社會沒有人願意和一個老頭聊天。其實,歷史線索可以淡化,現實這條線索可以強化。我們理解導演與編劇的歷史擔當,讓那段歷史不至於淹沒,提及一下也讓人們明白一場殘酷的政//治運動對人的傷害會有多深遠。但這與劇情的主線有些過於疏離了。
9.城鄉結合部房東。一個聒噪的老北京,歧視外地人尤其河南人。其實正是這些外地人河南人養活了他,給他帶來基本的房租收入。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一技之能。他眼睜睜看到自己曾經可以不奮鬥就得到的東西正在被外來者搶奪,自己的兒子無法考入大學,可能正淪為民工,外來者憑藉拚搏和努力以及各種資源的盤活,搶奪了北京土著的資源、機會和未來。他出於本能的排外某種程度上說是維持虛弱自尊的方式。他是當下社會中數種具有「被剝奪感」的人群之一。是這個虛擬陪審團內最不理性的一個。
10.警衛。人物設定有點漂浮,演技還是不錯。想考政法大學未果,成為政法大學警衛。這個設定,現實中倒是可以見到,但就是過於小眾。其實對於警衛這樣的角色完全可以有另外的設計,一個「假裝負責安全事務的擺設」就是中國警衛的群像。他們以與大學生同樣的年紀,卻每天面對如此巨大的現實落差,完全可以產生很多心理痕跡。但是編劇選擇了另外的線索。
11.賣保險的。天津口音倒口還是有問題,但形體不錯。那種低眉順眼、點頭哈腰的勁兒使得靈活,幾次有罪無罪的反轉也正是沒主見的小市民的典型。
12.主持人,角色設定為一個不討喜的人,古板死板,書獃子氣,演員掌握得也不好,算是所有人中最差的一個。
13.這類電影在中國螢幕上很少見。但是它有個現實問題。小屏時代,人們選擇去看大螢幕,還剩下為數不多的理由。儀式感,社交,區別於日常生活的娛樂行為以及視聽震撼。前幾點原因都要求一部影片具有公共話題性,成為人們的談資。這部電影顯然不具備,那麼單說最後一點,人們不可能花錢去大螢幕看一齣話劇的。這部依靠演技和台詞把人們釘住的電影,在票房上可能會面臨極其慘澹的局面。總體上而言,這部翻拍自經典,又是和檢察機構有合作關係的電影,能改編成這樣,已經殊為不易。如果能把那些瑕疵改掉,它可以更進一步。
(文|楊時暘)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