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深夜前的五分鐘--Five Minutes to Tomorrow

深夜前的五分钟/深夜前的5分钟/凌晨前的五分钟

5.7 / 157人    Japan:129分鐘

導演: 行定勳
編劇: 本多孝好
演員: 劉詩詩 三浦春馬 張孝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七安

2014-10-24 21:58:04

深夜前的五分鐘,若藍如枚相生絆(嚴重劇透,不喜誤入)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鏡頭畫面細節處理的相當完美,不靜下心你是不會發現其中的好,體會其中的奧妙的
首先,最後活著的是真如枚,即阿良身邊的若藍
細節一:因為在教堂里,被祝福的是如枚;
細節二:送鍾=送終,送出去的鐘,是給一開始的如枚的(即真若藍)的;
細節三:事故的敘述時,一隻藍色的蝴蝶,死去的是真若藍,或者說,以若藍身份出現在阿良身邊的真如枚,得到了救贖,做回了自己,回到了原點了;
細節四:阿良曾對真如枚(出現在阿良身邊的若藍)說過「不要消失」,那時的那個她,動容了;
細節五:關於五分鐘的秘密,兩姐妹不會分享的,因為真如枚(阿良身邊的若藍,不想交換身份,這也是頭髮不一樣的原因)。還回給阿良的表,被撥正常的,仔細注意她兩次注意牆上的鐘時的表情,是不一樣的,對於慢了五分鐘的鐘,她並沒有任何疑問;
細節六:被天倫錯認和解圍的那個真如枚(當時的身份是若藍),面對天倫時,並沒有解釋,這也解釋了後來她選擇天倫的一定原因
細節七:教堂里,被調換的那兩樣東西,這也是悄悄拿走的,所以,後來的她其實撒了謊;

關於天倫送出去的那套衣服
細節一:天倫送出去的衣服是給真如枚的(以若藍身份出現在阿良身邊的那個人);
細節二:天台與阿良告別時的那個女子,仔細辨別,你會發現她笑的有些詭異,頭髮以及衣服(其實她不是阿良認識的若藍),這時候她們的身份又一次調換了,即去模里西斯前;
細節三:若藍的遺物里,也有那套衣服,細節二就解釋了為什麼這件衣服出現在若藍的遺物里,其實並不是很多人猜測那樣,那件衣服是天倫送的;

關於天倫對如枚的愛
其實,後來的如枚(真如枚)對天倫說,她從來沒有愛過如枚,並不完全對,天倫應該是從來沒有真正愛過她們任何一個,只是愛著一個如枚這個身份,所以才會從來分不清她倆;

關於五分鐘
細節一:阿良房間的鐘慢了五分鐘,若藍身份時,她有疑問,如枚身份時,她更多是熟悉,以及後面相似的場景,仔細發現,你會發現有很多細微的差別,這種差別不是因為不是同一個人,而是她本身的一種認知和掙扎;
細節二:阿良給若藍(真如枚)的那只錶,慢了五分鐘,還回時,已是正常的,說明她做回了真正的自己(如枚的身份);

關於教堂那一幕
這時候,仔細注意她們的身份以及衣服和對彼此的稱呼(具體細節我已記不清了)
細節一:被拿下的手錶,這是偷偷進行的(預示著她的決定);
細節二:被祝福的是如枚(預示著死去的若藍);

關於那隻蝴蝶
蝴蝶,我第一想到的是梁山伯與祝英台,所以藍色的蝴蝶,預示著死去的是真正的若藍,另一種解釋為,阿良身邊的那個若藍(真如枚),得到了救贖,終於不用再交換身份,可以做最原本的自己;

關於游泳池的鏡頭(最開始小時候的那一幕,以及游泳開始前面一點,我錯過了)
細節一:阿良的認知里,若藍是會游泳的,後來的如枚是不會游泳的;
細節二:游泳的那個人和最開始與阿良打招呼的若藍,不一定是同一個人;
細節三:四個人聚會時,當時身份為如枚的人,問阿良喜歡若藍哪一點,阿良說過,被她游泳的樣子所吸引,如枚說,很醜的樣子嗎?可見,不會游泳的或許是阿良身邊的若藍(即真如枚);
細節四:後來的如枚,不會游泳,也許是真的不會游泳,細節三解釋了;
細節五:泳衣前後不一樣,阿良看到的以為是若藍的泳衣是保守的,後來回來的不會游泳的如枚不是保守的;
如果說,一開始,游泳池裡游泳的女子與和阿良打招呼的女子不是同一個人的話(即阿良身邊的若藍是不會游泳的),那後來的如枚不會游泳是真的;
如果說,一開始,游泳池裡游泳的女子與和阿良打招呼的女子是同一個人的話,那後來的如枚不會游泳以及衣服的變化就是故意而為之,想最後挽留天倫(這段推亂不是很確定,因為錯過了開始一點,以及開始心還沒有靜下來,很多細節或許還有忽略之處);
還有一種可能是,她們兩人都會游泳。

關於回來的那個人如枚
阿良身邊的若藍,真如枚。
我也看不清,她究竟是因為愧疚,想為死去的那個人而活著,成為對方的樣子,過著對方的生活,完成對方剩下的人生;還是因為她想讓自己回歸到如枚的生活,屬於自己原本的生活,以自己如枚的身份,而不是若藍的身份活著;

關於阿良身邊的若藍以及開始的如枚
她們都互相羨慕和嫉妒著對方的生活,希望過對方的生活,一個是過對方生活的主導者,一個是被動者,其實,她們倆沒有一個是想安靜的生活,否則她們倆怎麼會經常交換身份呢?

關於那封信
署名是若藍,這個應該是阿良身邊的那個若藍,她說,不想慢五分鐘,也不想快五分鐘,只想珍惜這一刻。這時候的她只是害怕,因為在去模里西斯前,她們的身份已經交換了。她不想再一次被置換人生。

關於那本書
掉落了兩次,兩次無疑都詮釋的電影主題,第一次忘了原句,第二次的是「人不會愛任何別的人」,這時候的如枚,再一次透徹了,下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
所以後來的如枚,回去了模里西斯,拿回了手錶,撥正常的時間還給了阿良,其實,這時候的她到底是誰,都不重要了,她只是想重新開始,過正常的生活。至於阿良追出來,應該也是知道她是誰了。

關於電影主題
很多看完電影的人,大多數都糾結於誰是誰。當全世界都認為你是A,你一個人卻認為你是B,那麼你是A還是B呢,或許你自己都分不清了,這便是認知。
電影最後的「人不會愛上任何別的人」,道出電影的主題以及結局,誰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對方的誰。
關於這部電影,隱藏的哲學問題以及揭露的東西很多,原諒我智商以及文學功底有限,只能認識這麼多了,若有機會,以後還會再多看一次,我想下一次看的時候,一定又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感受。
深夜前的五分鐘,恰如其分的美好!誠意之作,實屬稀貴,讚一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