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Miracle Apples

奇迹的苹果/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台)/

7.1 / 163人    Japan:129分鐘

導演: 中村義洋
編劇: 吉田智子 中村義洋
演員: 阿部貞夫 菅野美穗 山崎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羊

2014-10-25 05:50:42

《種蘋果的傻瓜》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種蘋果的傻瓜》

就是這本書《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就是這個人木村秋則----《種蘋果的傻瓜》。


無農藥、無肥料的種蘋果,這是傻瓜吧!
這個傻瓜是日本人,現在已經六十多歲。木村秋則從1978年開始,在他那片8800平方公尺大的果園(800多棵蘋果樹)不使用一滴農藥、一撮化肥,苦撐11年,最後成功了。

他的蘋果園在津輕郡岩木山,屬於富士山類型的火山岩土壤。
這個地方位於弘前市位於日本青森縣的西部,現在是津輕地方的中心都市。過去曾是弘前藩的城下町,因此當時發展已較其他地方發達。目前已與周邊的自治體形成了有33萬人口的弘前都市圈,為青森縣的第三大城。
弘前市的蘋果產量位居日本第一(佔全日本產量20%)。而弘前公園內的弘前櫻花節和弘前城也很有名,為小京都之一。弘前在過去也有「櫻花和蘋果之城」的美譽。


木村秋則的苦心栽培成功了,但結出的碩果還是蘋果啊,這個蘋果如何呢?
神話是,木村的蘋果味道好而且不會爛!
通常,蘋果切開後放置一會兒,很快就會變成咖啡色,然後開始腐爛。東京的一家頂級法國餐廳的廚房裡,有切成兩半、放了兩年的木村蘋果不會爛,只會枯萎,越縮越小,最後變成帶有淡淡紅色的乾果,散發出像水果乾般甜蜜的香味。
蘋果「不會爛」,其中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神話的基礎還在於民眾熱潮。
2008年一年,卻有超過4000人想吃他親手種的蘋果,只有2000人通過抽選如願;更有 6 0 0 0 人造訪木村阿公的蘋果園。2006年12月,日本NHK《專家的作風》節目報導了木村栽種蘋果樹的獨特方式,引發該節目前所未有的反響,在觀眾要求下,迄今已回放超過一百遍。
木村成名後,上千封電子郵件和信件寄到電視台,希望轉交給木村先生,除請教栽培方法外,最多的就是表達「希望可以吃到木村先生的蘋果,哪怕只有一次都好」的心願。除了想吃蘋果的人之外,想自殺的年輕人也從木村身上找到活下去的勇氣,就連黑道大哥,也想和木村單獨喝酒。


這是成功後的現狀,做傻瓜的11年里呢?
木村在果園開始了他的實踐,連續好幾年沒有收入,一家七口過著赤貧的生活。由於不噴灑農藥,果園成了昆蟲的天堂,為了除盡專門吃蘋果樹初春嫩葉和花芽的褐捲葉蛾、亂紋蘋果捲葉蛾,還有會啃食葉子的尺蠖、蚜蟲以及危害果實的螟蛾幼蟲和介殼蟲等不下三十種蘋果樹害蟲,木村帶著全家人沒日沒夜地在不開花、不結果的果園裡,用雙手和塑膠袋抓害蟲、噴灑醋液。
請注意,赤貧的生活階段,正是日本泡沫經濟輝煌之階段!因此,在和周圍村民比較而下,情形可想而知。


最後,他從野生果樹身上找到自然農法的解答:原來手工抓蟲都是白做工,土壤才是關鍵。
於是,木村在果園裡開始大量撒大豆,利用大豆根部密密麻麻的根瘤菌改善土壤里氮的含量。翌年,蘋果園彷彿變成了原始森林,大豆下方長滿各式各樣的雜草,昆蟲在草中鳴叫,青蛙捕捉昆蟲,蛇在青蛙身後虎視眈眈,甚至還有野鼠、野兔。雖然斑點落葉病和捲葉蛾依然肆虐,但木村覺得蘋果樹已經結束了長期和疾病的抗爭,漸漸恢復健康。
終於,又過了三年,也就是第八年春天,果園裡開出七朵蘋果花,這七朵花中,有兩朵結了果。那兩顆蘋果是那一年的全部收成,木村把蘋果放在佛堂祭拜後,全家人一起分享。
那兩顆蘋果好吃得令人驚訝,含糖量很高。

800株蘋果樹產量有限,木村卻從未想提高售價,一箱16~20顆裝的蘋果,售價僅約4200日元(約為人民幣317.9元)。木村說,不是為了賺錢才開始種蘋果的,他只希望有更多人用自然農法成功栽培蘋果,大眾就能用更便宜的價格吃到了。
當然,他因為沒有農藥+化肥支出,成本相對較低,亦可以從其他拍攝、訪問和參觀中獲取些增值收益。而11年後,泡沫經濟也破裂了,木村卻獲得穩定、可觀收益。



不使用一滴農藥、一撮化肥種蘋果在日本不新鮮,日本的蘋果栽培史有1 2 0 年,之前也有許多人嘗試過無農藥、無肥料的栽培,都失敗了。大家都是在嘗試四到五年後,就認為不可能而放棄。
自然農耕的概念,也一直有人嘗試與實踐。2011年更獲得聯合國農糧組織將木村秋則先生的自然農法栽培方法登列為農業重要施行方法,簡稱為 A.K. method(木村法則);在日本全國四處進行木村講堂,也到全世界進行分享。


目前在石川縣有著許多人與面積從事這A.K. method(木村法則),也開始被討論這地區要列入聯合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台灣有一群農夫以秀明白然農法無肥料與無農藥栽培農作物,秀明白然農法根源於宗教家岡田茂吉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自然農法,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為最高宗旨,主要原則是不施肥、不用藥、連作與自家採種,另有詳細的實施綱要,可以在臺灣秀明白然農法協會的網站上看到 (http://shumei.org.tw)。
 日本於 1992年正式推動,已有許多農夫實行。在台灣則是由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 (主人:黎旭瀛醫師與陳惠雯女士) 推動已約八年,每年都持續有更多人加入。

淡水幸福農莊者,這五年的觀察發現,秀明白然農法的作物最重要的是要讓土壤保持適當的水份,只要土壤有落葉、枯草或野草覆蓋,水份就不易蒸散,土壤溫度就不會太高,則植物根系就得以伸展,若從光合作用原理看也有點道理:
H2O+O2 → 陽光觸媒 → CO2+C6H6

當作物沒施肥,除了靠根系長入土裡吸取養份,還有土壤內各種未知的細菌共生提供養份外,最重要的是作物本身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份,從公式中可見沒有水就不會有光合作用。 因此土壤保濕是很重要的關鍵。
 
在這幾年之間,有的作物很順利,有的作物始終生長的很慢或有問題,但普遍都愈來愈好吃,消費者大多喜歡這些作物具有的原本風味,那是沒被任何添加物質影響的味道。
對於綠色植物來説,在陽光充足的白天,它們將利用陽光的能量來進行光合作用,以獲得生長髮育必需的養分。
(上述公式可能存在問題,參考維基百科如下)
這個過程的關鍵參與者是內部的葉綠體。葉綠體在陽光的作用下,把經由氣孔進入葉子內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轉變成為葡萄糖,同時釋放出氧氣:
 12H2O + 6CO2 +陽光→ (與葉綠素產生化學作用); C6H12O6 (葡萄糖) + 6O2 + 6H2O
注意:上式中等號兩邊的水不能抵消,雖然在化學上式子顯得很特別。原因是左邊的水,是植物吸收所得,而且用於製造氧氣和提供電子和氫離子。而右邊的水份子的氧原子則是來自二氧化碳。為了更清楚地表達這一原料產物起始過程,人們更習慣在等號左右兩邊都寫上水份子,或者在右邊的水份子右上角打上星號。

再結合蘋果爺爺的實例,我們看一些木村先生活動介紹中具體詮釋。
在獲得廣泛推廣後,他於9/26 到9/28,也來到台灣的北南東三地演講並與農友進行田間交流,在三芝、淡水交界成立幸福農莊,農技大交流。
首先,是在水田裡,挖了深度約四十公分的洞,然後在每隔十公分的地方,橫插一根溫度計,測量土壤的溫度。水田區裡,四根溫度計所測得的溫度都在26.5度上下,溫度差在一度左右,據他說,土壤狀態非常好,「已具備結出讓人吃驚產量的稻米能力之土壤」,而且沒有「肥毒層」(指化學肥料聚積的地方,溫度會降低),土質很好。


稻米並沒有「讓人吃驚的產量」,是為什麼呢?行動派的木村先生,立刻要求拿圓鍬來,挖出一把稻子的根,然後說明,稻子的根部並沒有長很茂盛,所以這就直接影響到產量。
稻子的根,為何長不好呢?那是因為土壤裡的好氧菌太少。所以製造出好氧菌多的土壤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粗耕」,而且是乾土的時候粗耕,這樣,土塊和土塊之間的空隙很大,空氣量也會變多。就能製造出讓稻子也會高興的環境。然後為了插秧方便,最後淺淺地把表層的土耕碎即可。
而木村先生的「絕技」,利用植物的特性,來改善、修復土壤的技巧,在花生田裡,又再次展現。比如說,地瓜不喜歡太肥的土,就種麥子吸掉肥份。而種植豆科的植物,則有固氮效果,據說,在葉菜旁約二十公分行距處,平行種一排花生或黃豆(唯獨黑豆不行喔!),則蔬菜的根會自然而然「靠過去」,分一杯羹。


農藥不是農業的必需品
面對與多數施行慣行農法的農民們,陳惠雯與黎旭瀛也有挫折,她表示,當時很多農夫會說:「不用農藥我們的菜就會被蟲吃掉,賣相不好,會影響收成,所以我不用農藥不行」乍看之下,農藥好像變成了農業的必需品。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切入,陳惠雯說,每個人都知道農藥不好,特別是像現在的超市裡都有外表很漂亮的蔬菜,那農民用農藥的目的與對像是殺蟲,但是那些菜上面一個蟲洞都沒有,也就是說,蟲一口都沒有吃,那這樣的話,那些菜上面的農藥到底是誰吃的呢?
陳惠雯強調,若用飲食安全這個角度來思考的話,「斷然不要用農藥」就是很急切要去做的事情,因為已經嚴重影響到人的健康和自然環境。使用農藥短短的一百年之間,地球上已經有百分之七十的蜜蜂已經絕跡了,如果還繼續使用一百年,那後果是不能想像的。剛開始使用農藥的目的,並不是要往壞的方向去,「可是造成一個不好的結果的時候,那我們應該要煞車。」

蔬菜長期仰賴農藥 成為「草莓族」
而現在蔬菜那麼容易被蟲吃,陳惠雯說,就是因為蔬菜種成了一個不健康的狀態。
陳惠雯表示,自然界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防衛系統,像是免疫系統,舉例來說,外面的野花、野草絕對不會被蟲吃的坑坑疤疤,是因為那些野草努力紮根到土壤裡,吸收養分,是紮紮實實的長大,所以免疫力當然比較強,除了這些植物的特殊天敵之外,其他的蟲都不會去吃他。
我們說現在的年輕人是草莓族,可是回頭看看,草莓到底是誰種出來的呢?


幸福農莊周圍都是樹木與草的環繞,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菜也是一樣的,原是野草的一種,所以原本就具備防蟲的免疫力,可是當我們把菜種在擁有很多肥料的地方時,植物就會覺得已經有很多食物可以吃,就不會努力向下紮根,不會紮實地努力成長。」陳惠雯表示。植物也是一樣的道理,現在的農夫種出來的蔬菜那麼軟弱,因為農夫想要快速得到農產品,為了得到「量」忽略了「質」,但「質」才是影響到人類健康最重要的部份。
因為肥料讓植物可以用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時間完成發育、長大,可是其中的營養也只有一半、三分之一。陳惠雯強調,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食物已經不是真正的食物,也就是說,現在人類吃飽很容易,但是很難做到吃得健康;若是吃下不健康的食物,就無法充分、健康地去運用身體。
對於現在的農夫要丟掉農藥,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也要有很大的道德良心,要用一種「比起賺了多少錢,更重要的是要給大家吃健康的食物」觀念去做,陳惠雯表示。

木村先生的蘋果園曾被日本某農學教授作過份析,發現他的蘋果園土壤鬆軟度與鄰近慣行農法蘋果園相比,在土下15公分是差不多的,但在土下50公分,木村家的卻僅有別人的一半鬆軟度;另外分析氮素在經過近30年無肥料栽培後只比別人少一點,但磷與鉀的含量卻差不多。 否定無肥料栽培者很難以解釋,為何無肥料栽培30年的蘋果園仍保有土壤的主要營養素?

這就是一個11年堅持自然農耕法種蘋果的傻瓜,他成功了。
同樣「傻瓜」的,還有吳清友。
1989年,誠品由台北仁愛路圓環的第一家誠品書店開始,之後連續賠了15年的錢啊(其中有兩年有微幅獲利)!


他的自述為:
上世紀50年代,我出生在台灣省西南沿海地區,是全家表現最差的孩子,但我一直相信自己的心靈是善良的。
「誠」字是我們家的家訓,父親常講「財物有時而盡,唯有『誠』字是終身受用不盡的。」
 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上都有他的功課,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因緣。對我而言,經歷了上天賜給我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經歷了年少的貧困,雖然非常幸運地在工作了十幾年後獲得了豐厚的財富,但在30多歲時我開始反省生命。
 坦白說「生命歸零」,我是被迫的。因為我的心臟手術(先天性心臟擴大症)在當年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沒有機會再見陽光。
在病痛之後,我心裡非常迷茫:錢是有的,但生命與存在是無常的。我自己是無明的,是沒有智慧的。在那個年代的我活得有一點不自在,所以試圖去尋找一個所謂理直氣壯活下去的理由。

我在30多歲時蒙天眷顧,在極短的時間裡累積了很多財富。但其實內心是不安的,我認為自己是漂泊的,明白金錢和物質無法直接安慰我的靈魂。
當時我經營著一個小公司(專營飯店餐廚設備與咖啡機的誠建公司,31歲時成為誠建公司的老闆),自覺產生了瓶頸(已佔據了台灣大型觀光飯店80%的餐廚設備市場,且由於後來飯店數量趨於飽和),所以我上了很多不同的課。閱讀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弘一大師傳》和史懷哲先生的《文明的哲學》,這兩本書給了我最重要的影響。
史懷哲先生有一段話說:這種肯定的信念是要求我們構想出使個人的、社會的以及全人類的物質與精神臻於完美的理想。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
而我沒有那種勇氣選擇弘一大師那一條路,坦白說,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
 
但這開啟了我對經營書店的興趣,在此之前我對書店完全沒有概念。
從這之後,我開始考慮所謂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我提出了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也就是善、美,不斷的精進。正是這個理念讓我堅持下來。
 
因為病痛的關係,我沒有辦法按照商學院的理念做五年、十年的長遠規劃。
我必需要考慮的是當下的每一步,唯有這樣才能安撫我的心靈。我本來以為準備一點小本錢可以賠個5-8年,沒想到一賠就是15年。
 
我要感謝上天讓我賠了15年的錢,使得我有機會第二次看清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的財富超過生活的所需之後,我覺得錢對自己已不再那麼重要。
經歷了誠品的連續15年虧損後,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的態度是誠懇的。可能我的這種誠懇在很多人看來是執迷不悟,是不知變通。
 
誠品書店連續虧損15年,對於商學院來說這可能不是一個好的案例。
但我從中明白一個道理,當一個企業的規模和影響力都不夠大,沒有被絕大多數人認可的時候,即便有再好的理念,賠錢是一定的。一方面是我的經營能力有問題,另一方面是「利」他做的不夠好,不夠多。
 
所以,企業家們最好是能賺取心安理得的利潤,只有「利」他之後,才能賺取真正屬於自己的財富。
對我而言,我在誠品書店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本大書,因為每一本書,每一個人都有他不同的價值,不同的思考,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對生命的體驗。他們都是值得尊重的個體存在和生命個體。


「至少為一件事瘋狂」這是本書精髓,亦是人生概要。

聯繫實際:
我們還是要從故事與農業回到投資來。
二位「傻瓜」,木村秋則與吳清友,11年和15年;矢志不渝,做一件事,終獲成功。
在現實世界,成功就是以利益為評價標準,底限是不虧損,有收益,可生存。
這個不虧損,恰是巴菲特先生價值口號中「不虧錢」的精要。

蘋果要重視土壤,培植根系;書店要重視受眾,培植連鎖。
投資呢?
毫無疑問也要重視土壤與受眾。
即,一定要主動去發現自己所處市場的根本特點與特性是什麼;
從其特點與特色為出發點,找出不斷變化與移動的客觀內在規律;

毫無疑問也要培植根系。
將上述規律與變化量化,依據可量化部份容量,給予充分關注、長期跟蹤、不斷創新,時變思變,市變我變;
並積極在「土壤」中(即投資者中)拓耕、促動,以便根系更好發展,達到更強、更廣,最後更易汲取土壤中各類養分(資金)。


「至少為一件事瘋狂」,這就是投資事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