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深夜前的五分鐘--Five Minutes to Tomorrow

深夜前的五分钟/深夜前的5分钟/凌晨前的五分钟

5.8 / 160人    Japan:129分鐘

導演: 行定勳
編劇: 本多孝好
演員: 劉詩詩 三浦春馬 張孝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七禾

2014-10-25 18:31:59

在慾望與現實中直面靈魂——《深夜前的五分鐘》


在慾望與現實中直面靈魂——《深夜前的五分鐘》
    By:七禾
    「我們活在最好的年代,也活在最差的年代」。這句最能表達我觀影后的心情,借來一用,是為題引。
    無需對演員的演技批判和褒獎,一部以多元文化主義和包容性為核心的影片,值得我們掏出這一杯茶錢,坐在影院靜靜思考。何況小鮮肉三浦春馬,的確「那天你也在,而陽光正好(此處在影片中會有交代)」。
    晚上10點,這座江南小城的夜,安靜地出奇,影院也是。當《深夜前的五分鐘》播放到一半,座位上的人安靜地出奇。影院裡有一個男生離席:「看過這麼多電影,第一次看不懂。」聲音很大,隨之寂然。
    是啊,看一半就放棄,你肯定看不懂。《深夜前的五分鐘》不是拍來讓你享受觀感的,她通往你的心,看,固然看不懂。如果你做好準備去觀影,你需要腦洞大開。
    你需要思考。
    在這裡,除了對三位主演的必要表揚外,需要對導演由衷地點個讚。看懂影片,需要足夠的智慧,慧生定,正覺定而心解脫。
    一部精緻的電影,請給予她足夠的耐心、細心、包容心,整部影片並未過份考究劇情,但做足了細節,細節到毛孔。而這些細節,也構建了燒腦的情境,愛情為主線,懸疑是氛圍,輕描淡寫的驚悚偶爾穿插其中,但所有的所有,最終指向——「利我」的反思。
    影片很好地詮釋了生活情境中的利我之心。一如生活,我們誰能矢口否認,沒有在一己私慾作祟下,精分出多個「我」?家庭、工作、愛情,不同的場景,需要扮演不同的「我」,因此才會有人說,我們都帶著面具在生活。不得不說,正是這些精分出的每個「我」,是「利我性」的最好佐證。回到影片,若藍如玫不過是劉詩詩不同的面具,哪一個是觀眾想要的?我想,如果你安靜聆聽,細細品味,每個觀眾都會找到不同的答案,你需要的,是帶上心。
    「利我性」的探究,也貫穿我整個觀影過程,也是這部影片引人反思的地方。最後歸來的劉詩詩,到底是如玫還是若藍,巧妙在於,她是如玫,也是若藍。導演細膩地構建,讓人必須安安靜靜地去品嚐,不同細節,會解讀出不同的故事,你看到了哪個細節?
    整部影片,每個細節都被詮釋的淋漓盡致。如果你足夠細心,其實你看到的每個細節,都足以讓你解開是若藍還是如玫的困惑。如玫牽住天倫邀舞的手、若藍在露天電影處與阿良十指交錯的手、如玫獨自歸來跳進泳池卻發現「不會游泳」,如玫第二次回到模里西斯,海水中淹沒身軀卻又平安歸來……「若藍」與阿良在游泳館相遇,到「若藍」主動坐在阿良旁邊的長椅上,她到底是誰?若藍是不斷探尋的「我」,如玫是探尋後展現了真實慾望的「我」。
    如玫說:「我們知道彼此在想什麼,只要我們想要,隨時都能互換角色……」,阿良第一次遇見如玫,其實如玫和若藍已經在廁所完成角色互換,細心的觀眾一定發現了那杯啤酒。
    若藍從天倫家跑出,站在橋上「想要如玫消失」的想法,如玫何嘗不是?或許這是兩人去模里西斯的鋪墊吧。可是影片,並沒有給我們交代模里西斯的那次災難,不是嗎?
    戴上阿良的表,她是變成若藍的如玫,戴上模里西斯教堂裡的十字架,她則是變成如玫的若藍。模里西斯之旅是如玫和若藍迷失了自我,找回自我的旅程。

    影片最後,天倫的怒吼是一種自我推翻,是天倫摯愛過程的一種否定。無論是藍色還是紅色,生活不是深沉的「藍」,也沒有太多「紅」的激情,回歸生活,每段愛情都是平淡的柴米油鹽;回歸自我,每個人都有正負兩面的「面具」。
    開頭女主獨自出現,結束也是女主獨自出現。這是生命輪迴中不斷迷失自我、找尋自我的過程。無論你渴望或者經歷怎樣波瀾壯闊的愛,最終現實的鐘聲牽絆住了你。
    影片的結束並非就是故事的結束,你期待的明白,導演沒想給你交代徹底。無需交代,最好的結局在我們每個人心裡。你看過,自然有了答案。你若非要找到確切的答案,鐘錶店裡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的詩集、懸掛的音樂壁鍾、阿良送的手錶、夢開始的泳池,都會給你想要的答案。
    SO,導演交代給我們的愛情,是那雙想要觸碰,卻收回的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