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露西--Lucy

超体/绝路煞姬(港)/露西(台)

6.4 / 536,006人    89分鐘

導演: 盧貝松
編劇: 盧貝松
演員: 史嘉蕾喬韓森 摩根佛里曼 崔岷植 阿瑪威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慶雲

2014-10-26 03:47:19

《超體》:哲學也能拍成特效大片


《超體》:哲學也能拍成特效大片
文/馬慶雲
老馬部落格文章的讀者,諸位微信好友,我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老馬以前寫文章,很少直接用「推薦」這個字眼的。以往的很多片子,要不就是太過於文藝,抒情有餘,而故事節奏感不足。不然呢,就是沒什麼價值內涵,純粹是特效打鬧。法國人呂克•貝松的這部《超體》,卻集合了情懷與特效於一身,我個人十分喜歡,所以向讀者推薦。
《超體》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大腦被逐漸開發到百分之百的姑娘進擊戰鬥的故事。好看的地方自然在於這妹子與反對勢力的血雨腥風。很多好萊塢特效片也是打打殺殺,看久了,便覺得無趣了。要給打打殺殺以新的內涵,這是未來特效電影的出路。呂克•貝松,果然具備法國人異想天開的氣質,能找到一個較為新鮮的內涵點。
那就是,人類大腦在被開發到百分之百以後,從有形變為無形,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當然,該部電影對有無的轉化問題,沒有用中國傳統佛家的有便是無,無便是有,這樣的簡單詞彙來闡釋,而是動用物理學的知識進行整合。這未嘗不是現代物理對現代哲學的整合,用物理上的速度與時間的相互關係問題,來解釋人為什麼可以實現位移,甚至是從有到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哲學,或許說,物理科學,給了佛教的有無哲學以更細緻的解釋方式。
電影《超體》則把這種解釋,從刻板的文字說明,變為一部緊張激烈的戰鬥戲。沒有哲學說教,只有精彩故事,可一旦你有足夠多的腦力去思考這些故事的話,便會發現,影片所云的時間與空間的概念,正是愛因斯坦相對論和佛教有無轉化的概念。那麼,問題來了,中國傳統小說裡邊,有沒有類似的故事呢?
其實是有的。比如《西遊記》、《封神演義》之類。瞬間的時空穿梭位移等等,是很尋常的。可是,我們的傳統小說中,沒有對這些瞬間位移和控制人與物這些東西做現代物理學的說明——當然,那時候也不具備物理說明的可能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
西方講求知識細化論。蘇格拉底就喜歡刨根問底,詰問自然。西方的知識體系,是圍繞自然展開的,所以更注重對知識的細化,分門別類的研究。我們甚至於可以說,西方哲學直接促進了西方的物理學、化學等諸多現代科學的發展。
東方則更講求知識的一體論。所有知識圍繞權力政治展開。孔子教學,也不是詰問自然問題,最多也不過是兩小兒辨日那個水準了。這是一種籠統哲學或者說得過且過哲學。佛教便有棒喝論,遇到不懂的知識,問師傅,師傅棒喝一下,就頓悟了。這在西哲裡邊,至少在蘇格拉底的那幫信徒那裡,是不可能的事情。大夥會覺得師傅太扯淡。
細化論的好處是,研究了很多細緻的學科,為現代科學奠定了基礎。當然,必需要承認,細化論只能無限細化下去,會很累,得有哥白尼、愛因斯坦這樣的具備自然精神的人和團隊,才能完成。一體論其實是討巧的,萬變不離其宗,有一萬還是一億還是幾十億幾百億的變化方式,我們不管,我們只談它的「宗」,這樣就省力了。
所以,中國早就有《西遊記》、《封神演義》這樣的瞬間位移、穿梭時空的故事,但並不給這些現象以細化的科學解釋。我們一旦遇到法國人呂克•貝松用影像故事的方式解釋給我們聽,就自然覺得新鮮可愛了,而且令人信服。細化科學,正是逐步將哲學論證清楚的過程。哲學與科學,是如此的相互推動。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是法國人讓我們有了這種哲學科學上的見識呢?
有本叫《法國精神》的書,講整個法國的人群心態和文化生態。法國很多人是熱衷於自然哲學的。法國巴黎的左岸咖啡,便是明證。這夥人,下午就不工作了,聚集在塞納河左岸,一邊喝咖啡,一邊聊哲學和自然科學。其實,論侃大山,咱老北京人也喜歡,不過,老北京是一邊吃爆肚一邊吹牛逼「二爺我認識誰誰誰」,大抵是權貴高幹。看看,咱們的侃大山還是圍繞權力展開的,沒大意思。
在法國人這種文化氛圍下,產生呂克•貝松的《超體》就不足為奇了。我們在一邊艷羨法國人腦力充沛想像豐富的同時,不如一邊想想咱們是不是聚集到一起就吹牛逼,而不是聊聊哲學科學呢?
更多觀點交流,歡迎添加我的微信公眾號:馬慶雲(xuezhemaqingyu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