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深夜前的五分鐘--Five Minutes to Tomorrow

深夜前的五分钟/深夜前的5分钟/凌晨前的五分钟

5.8 / 160人    Japan:129分鐘

導演: 行定勳
編劇: 本多孝好
演員: 劉詩詩 三浦春馬 張孝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生如夏實

2014-10-26 05:27:02

文化是否可以為了市場而被剝離?


觀完《深夜前的五分鐘》的那一刻,我是深深的無語的,因為似乎明白很多細節都暗示著一些線索,但是電影完結那一剎那我也沒把線索連接起來,甚至還沒想到這個電影的性質其實不是愛情文藝篇,而是一些關於自我認同與價值取捨的深層思考。就像前一段時間一直在看好萊塢大片,視覺被轟擊得厲害,想同樣以輕鬆地心態來看這部片,已經完全做不到了。
原本以為我可以用文字來概括這個影片中的場景,但是在每一個畫面都帶著導演用心良苦地設計的情況下,我無能為力,文字不是最有力的東西,畫面才是,用什麼來形容?精緻,溫暖,迷茫,尋找,許多相同相似的場景在重複,但是每一次的角度,音樂,燈光或許都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沒有特技的渲染,有的只是緩慢的長鏡頭和漸隱的畫面切換,我想,對我來說,不管重複多少遍,都會找到一些新的對於聽覺與視覺的融合,構圖和明暗的理解。

這部電影最讓我糾結的地方就是文化的內化,葡萄牙詩人佩索阿的詩集,藍色蝴蝶的隱喻,華語經典電影《神女》,《小城之春》,雖然知道這些情節的安排都是有意義的,但是由於文化底蘊或者知識面的不夠寬闊而無法理解這些情節的安插的意義,但是它們都是流暢地存在於整個影片的敘述之中的,可以說是這些文化內化的出現才有人物一次次的心理上的轉變,從而推動情節的轉變。所以說,不是通常情節推動的故事發展,而是文化,是取捨,推動了整個人物發生的一次次改變,而觀影者會由於對於文化認知的缺失,而少了對於故事情節上的把控,而整個影片,不應當說是情節故事篇,而是一種對於心理的認知所發生的種種變化,人性的拷問,認知的變化,存在於一些虛擬層面的東西,是很難在短短2小時之內,引發眾人集體的思考的。

因為,電影的市場已經僵化,迎合市場浮躁心態的電影大行其道,插科打諢,毒舌,女王,屌絲擼起,突然撞大運,無所不能,性格固定化等等才是迎合市場的做法,所以,端著一顆圖輕鬆的心情是無法欣賞到這部電影的,我也是,一開始,很累,很不解,但是會對影中出現的詩人,音樂,經典電影有想去了解的衝動,就像,好的書籍,讓你行動,好的攝影,讓你有所感悟。

同時對於自我認同這一方面,我從來沒有對於自我認同的障礙,相信大多數和我同齡的人一樣,因為年輕的一代是個性而張揚的一代, 所以想要站在與影片同一角度來看待這種認知問題,有點困難,但是我開始有些了解:活的自我,這不像我的做法,我是怎麼了,突然變了。。這些以往或許存在於每個人腦中微小即逝的想法或許就是關於自我認同的這一方面的問題,價值取自於我內心,不是通過別人口中的自己,或者比較中的自己,而獲得關於我是誰,我究竟是個怎樣的人,而是自我認同,接受這樣的自己,不去比較,不去羨慕,這樣的自己就是自己。影片中的雙胞胎姐妹同時在羨慕對方,但是都通過遺失,一個遺失肉體,一個遺失精神來達到自我認同的結果,因此,最終的時鐘是準時的,我們不能貪婪地想選擇多種人生,或者說,貪婪地想要別人的優點,而忘記了,我之所以為我,是因為我的一切。

這部影片是值得我去深思重溫很多遍的影片,不代表大眾的看法。但是有一些,隱形需求,你不知道,不代表你可以選擇逃避。 同時,在每個人都是傳聲筒的現在,不希望經典的事物遭到埋沒,就像影片中出現的所有詩集與電影音樂,你從不知道,但是經典是共通的,多少世紀過去,經典依舊有它存在的形式和理由,不應該由於市場的輿論導向而走向消失。藝術都是相通的,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去否認,因為謙卑,是人性的本真。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