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深夜前的五分鐘--Five Minutes to Tomorrow

深夜前的五分钟/深夜前的5分钟/凌晨前的五分钟

5.7 / 157人    Japan:129分鐘

導演: 行定勳
編劇: 本多孝好
演員: 劉詩詩 三浦春馬 張孝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ing913

2014-10-26 08:49:55

我是誰?或者,我在扮演誰? ——記《深夜前的五分鐘》


    在電影最後片尾字幕出現的時候,聽到了觀眾的驚呼:啊?
    到底回來的是誰?
    幾乎所有人都會問這個問題,也會很多人想搞明白這個問題,可是,我在看電影的時候一直思考的是另一個問題:
    到底是誰在扮演誰?

    (一)誰是若藍?誰是如玫?——我是誰?

    ——我們的名字,到底代表的是我們的身份,還是我們的經歷?

    記得天倫的一句台詞:即使是雙胞胎,她也應該分得清自己是誰。
    到底有沒有可能一個人分不清自己是誰?我認為,是有的。
    心理學家洛夫特斯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為受試者準備一本手冊,內容包括受試者幼時經歷的事件,其中三則由受試者家人提供,一則是由她杜撰的受試者在購物中心迷路的經歷。受試者在閱讀完手冊後,依據自己的記憶,寫出相關細節。24位受試者中有25%會突然想起自己曾經在購物中心迷路,而且能很清晰地說出發生的經過和細節。以此證明人是會捏造記憶的。雖然還有75%的受試者並未捏造記憶,但是不可否認確實會有人捏造記憶,或者把別人的經歷、自己的想像當做自己的經歷。(例子來自《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
    對於若藍和如玫來說,兩個長得一樣的人,兩個會分享自己所有經歷的人,兩個甚至會互換人生的人,把對方的經歷當成了自己的經歷,一點都不奇怪。
    我一直很好奇,一個人如果失憶了,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忘記了身邊的人,失去了所有原來的人際關係,那這個人還是不是原來的那個人?
    反過來,如果一個人的記憶附在了另一個人身上,那被附著記憶的人會不會變成了記憶原來的擁有者?
    我們認定的這個人是誰的時候,靠的是什麼?是那張臉,還是那個軀體?抑或是那份記憶,那份感情?
    有人說,性格是不會變的。
    可是在我看來,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因為遇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才會變成現時現刻的這個「我」,如果在平行世界的另外一個「我」經歷了一件不一樣的事,那「我」就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變成了「她」。當「我」失去了徹底失去了記憶的時候,就會恢復到原來白紙的狀態。所以,在我認為,人的性格不是天生就註定的,重啟一下,人就可以走人生遊戲的另一條線了。
    「若藍」和「如玫」,到底是一個人的名字,一個人的標籤,還是一個人的經歷?
    憑什麼她就是若藍,而不能是如玫?
    設想一下,出生時候為了好區分而被命名為「若藍」的若藍,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和如玫分享人生經歷和交換人生,有些經歷是她作為「若藍」的時候經歷的若藍的人生,有些是聽「如玫」講述的若藍的人生,有些是作為「如玫」的時候經歷的如玫的人生,有些是聽「如玫」講述的如玫的人生,當她作為「如玫」的時候經歷的人生,是不是意味著那時那刻她就是如玫,如果是,那若藍的人生中就會有如玫人生的一部份,如玫的人生亦然,那我們又靠什麼去區分若藍和如玫?那她們自己又靠什麼去區分自己?
    我認為,若藍和如玫兩個人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她」。



    (二)若藍是誰?如玫是誰?——我在扮演誰?

    ——每個人都在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到底是我們想「做」,還是不得不去做?

    在2月的時候看到了一本震撼了我的三觀的關於性別的書籍,其中有那麼一句:我們到底是在做女人,還是在「當」女人。這個「當」的意思,就是在扮演的意思。
    人活在世上總會帶著無數的身份標籤,「丈夫」「妻子」「父親」「母親」「兒子」「女兒」「老師」「學生」「老闆」「職員」……是因為我們做了這些身份「應該」做的事以後,這些標籤才貼到我們身上,還是因為這些標籤貼在了我們身上,因此我們不得不做這些身份「應該」做的事,而我們僅僅是在扮演著這些角色?
    在我看來,若藍和如玫並非性格不一樣所以會有不一樣的人生,而是因為她們選擇了不同的角色因此擁有了不同的人生。
    如玫有這樣一句台詞:偶爾交換一下,那我們就可以享受雙倍的人生了。
    何為雙倍的人生?
    在每個人面前都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但是最終選擇其中一條走到底,不能回頭,若是想一個人擁有不一樣的性格的時候,我們會稱這種人為「人格分裂」。
    若藍和如玫則是分別選擇了扮演完全不一樣的角色,擁有了不一樣的性格,那麼她們將遇到的人和事也會不一樣,但是她們可以交換人生,也就是她們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兩條路不一樣的風景,這就是所謂的雙倍人生。
    當她們兩個其中一個死去的時候,剩下的那個人就要選擇到底繼續走人生這款遊戲裡的「若藍」線還是「如玫」線了。
    「若藍」曾經對阿良說,她希望過如玫消失,但是同時她也說,如果若藍消失了,會不會更好。我無法確定說這句話的到底是作為「若藍」的「如玫」,還是作為「若藍」的「若藍」,最後,「若藍」消失了,剩下了「如玫」。活下來的「她」選擇了「如玫」的人生。
    有人說,因為若藍羨慕如玫,所以選擇了如玫的人生,我想說,如果活下來的真的是「若藍」,到底她有多愛如玫,才有勇氣讓若藍從世間消失。(看到我顫抖的百合魂了嘛?!)
    你,願意抹殺掉你的一切去換另一個人的人生嗎?
    電影中的導演說:如玫像換了個人似的,感覺更自由了。其實在如玫身邊的人都感覺到了,如玫的不一樣,是因為回來的不是如玫而已若藍嗎?
    我認為不是的,正如前面我說的,若藍和如玫本為一體,只是選擇了不一樣的角色。在其中一個人死後,另一個人沒有辦法同時扮演兩個角色,只能選擇其中一個,但是,她並不願意另一個人徹底地消失,所以選擇了另一種辦法——綜合。本為一體的兩個人由重新合為一體,這才是完整的「她」,所以,她變得更自由了。我還是想說,如果活下來的是如玫,可是她還是願意保留著若藍的一切,她到底有多愛若藍!(繼續顫抖的百合魂!)
    我想,電影的最後「如玫」並不是終於知道了自己到底是「若藍」還是「如玫」,而是徹底拋棄了「若藍」和「如玫」兩個身份標籤的束縛,以一個全新的完整的自我繼續過往後的人生,這還得謝謝離開了她的天倫。如果天倫不離開,也許她會一直會過著「如玫」的生活。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