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露西--Lucy

超体/绝路煞姬(港)/露西(台)

6.4 / 533,862人    89分鐘

導演: 盧貝松
編劇: 盧貝松
演員: 史嘉蕾喬韓森 摩根佛里曼 崔岷植 阿瑪威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火堂

2014-10-26 14:21:21

解讀《超體》,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文/夢見烏鴉

 

    有句話是這樣說: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究竟是哪位大神說的也不得而知,卻是對《超體》這部電影的最佳詮釋。



人體科學科幻片



   《超體》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因為電影有一個超級酷的主題,人類大腦開發100%後的狀態,嗖的一下就沒了。科幻電影中關注人體科學的電影,尤其是硬科幻類作品說多也不算多,不少科幻片都與這方面內容打一個擦邊球,比如《原始碼》就是描述當人死後一瞬間,其大腦中產生的意識並未完全消亡,而會保留其生前8分鐘的記憶,但主旨還是闡述「餘暉效應」。像是本片這樣專注人體科學的電影卻不多(也許不少,俺孤陋寡聞罷了)。關於大腦開發的電影,比較熟悉的就是《永無止境》,後者改編自2002年Alan Glynn的同名小說,往遠了說還有95年基努·里維斯主演的小爛片《捍衛機密》,也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由此可見,科幻小說中關於人腦方面的探討類作品其實不少,而是多數偏於意識流。中國香港也有一部講述大腦開發100%的作品,劉偉強導演,叫做《拳神》,超人格鬥電影,拍出來傻乎乎的,不提了。



    其實《超體》就像是《永無止境》和《捍衛機密》的結合體,與前者的相似之處,在於對人類大腦開發之後的表現功能,儘管差得很遠,但路子是完全一樣的,開發100%之後各種無敵,而且起因都是小小的藥丸,《永無止境》中叫做NZT-48,它讓一般意義上普通人的大腦只開發利用了10%的流言達到了100%的全開狀態。《超體》中的叫做CPH4,孕婦產生的微量元素可以幫助胎兒形成骨骼,大量服用同樣也讓人類大腦功能暴走,但效果就不同了(後面再說)。



   所以兩部電影唯一的共同點就是:要想牛逼,必先嗑藥。



   《超體》與《捍衛機密》相似的地方在哪裡呢?就是關於對人腦內資料運輸方面的內涵。後者由威廉 Gibson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公元2021年,資料除了透過電腦輸送外,還可利用人腦運輸,片子思潮很前衛,反烏托邦理念,但無奈拍得太差。反觀《超體》,人體100%潛能造成的各種超能現象的同時,大腦的存儲功能在開發過程中也被進一步的擴大,片中很多地方有描述她在不停的使用電腦收集資訊,結尾之處,Lucy超脫之後又吸收了伺服器,留下一個隨身碟交給摩根弗里曼,很多人這處當玩笑看,但並不是她變成了隨身碟,而是隨身碟是她超體過程中,所接納到的知識匯總,並將其留給了人類,自己呢,就像片中說的,Anywhere,無處不在。
  
   這是該片中讓人容易忽略的一個觀點,只是提一下。



呂克·貝松的商業觀與概念性



   電影只有80分鐘,一般而言這種描述深邃命題的電影,編導們恨不得搞到3、4個小時的片長,才能講清電影中的觀點。而本片效果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打算深入一個硬科幻理念卻同時還不忘娛樂和商業的混合體。電影究竟打算探索科幻概念,還是拍成一部娛樂大片,起碼在我看來是比較稀里糊塗的。但這裡卻是呂克貝松的特點,當年他搞《第五元素》的時候,土、氣、水、火四大元素,混合一起可以產生出第五元素,那就是人類。主題更加深邃,對生命的深度和感知的人性在電影裡都有深入討論,但表面上還是一部視覺五光十色的商業大片。



   因此而言,呂克貝松這種習慣也許讓很多觀眾很難適應,《第五元素》當時也是很多爭議,被認為是不倫不類,當你打算靜下心來探討一個高概念的科幻,卻發現在大量動作場面、視覺效果中很難做到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第五元素》深化主題的地方在於開場和結尾,《超體》也是一樣,開場的人猿與結尾呼應,還有Lucy與摩根結尾的對話,其餘部份就是大量商業元素的包裝。



   不可否認,影史上的經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等片,在商業上是失敗的,因此很多導演都不打算將科幻主題的深入探討與商業結合起來,要嘛不要商業純粹玩科幻意識流,要嘛單一的注重商業效果,影史上能做到商業與科幻意識流並重的,除去《駭客帝國》就要屬於呂克貝鬆了。沃卓斯基姐弟《駭客》之後幾部科幻片商業效果也不佳,呂克貝松則是魚與熊掌都想要,也有爭議性,《超體》與《第五元素》一樣,就看觀眾看到的是哪部份,抱著看特效大片的觀眾,在本片視覺效果下會發現一個腦洞很大的故事,而打算鑽研片中高概念科幻理念的則會覺得電影很酷。因此爭議性是一定的,傻小子看畫兒,一樣兒一張。



   有人說呂克貝松像王晶,跟我覺得他更像是徐克,《第五元素》不就好比《蜀山傳》嘛,在描述奇觀視覺的同時,也展示了一個深邃的世界觀和龐大的主題。



  LUCY



  女主角的名字為什麼叫做Lucy?當然是有寓意的,還記得首尾出現的那隻人猿嗎,應該是被發現的最早的一個女性類人猿,名字就叫Lucy。1974年11月,美國人類學家唐納德·約翰森等人組成的考察隊在非洲衣索比亞東北部阿法盆地發現了方古猿阿法種中最著名的化石。根據骨骼的形態分析,化石的主人是一位年僅20歲的女性 。為了慶祝這一發現,考察隊當晚熱播金龜樂隊的《鑽石天空中的露西》,化石因此被取名為「露西」。



   露西生活於約320萬年以前並被歸類人族,這副骨架具有類似猿的腦容量和類似於人類的二足直立行走方式,支持了人類進化爭論中直立行走在腦容量之前的看法。生活在330萬年以前的她被稱為「人類的祖母」。



    電影結尾處,Lucy穿越時間,遇到了露西,歷史性的的會面。並且用了米開朗基羅的代表壁畫《創造亞當》中的著名動作,後者畫卷中的意義,將創造人類的上帝將人類奇妙地並列起來:「從天飛來的上帝,將手指伸向亞當,正要像接通電源一樣將靈魂傳遞給亞當。」電影中,當超體之後的Lucy幾乎成為了上帝的代表,她將靈魂傳給了「人類的祖母」,而所謂的「靈魂」則是指代片中人類大腦10%的開發。這個畫面是電影中的妙筆,有東方輪迴的味道在裡面,也有西方上帝創造人類的寓意。



   露西是不是最早被發現的人類有待考證,1992年發現了更完整的早期人科動物的骨架,但直到2009年10月完整結果才被公佈。這具骨架被命名為阿爾迪,化石年齡約440萬年。有專家認為,阿爾迪並不是人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但卻是迄今最接近這一共同祖先的原始人。而露西屬於南方古猿,已經被歸類人族。有點跑題。。。。

      還有,根據呂克·貝松電影裡一貫女權主義,他向來善於刻畫極其具有韌性和有深度的女性角色,《尼基塔》、《第五元素》、《聖女貞德》、《阿黛拉的冒險》、《致命黑蘭》,這回到好,直接讓上帝變成了女性,上帝創造的也不是亞當,而是露西。



大腦開發10%?


    人類大腦是否只被開發10%,這個只是一個說法而已,主要出處大概如下:



     其一,19世紀中葉,法國生物學家皮埃爾·弗羅倫斯(Pierre Flourens)用雞和鴿子等動物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實驗採用局部損毀法,然後觀察動物的行為。


     其二,1908年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人的能量》。他寫道:「我們現在僅僅只運用了智力和身體的一小部份」。



     其三,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大腦只使用了3%,也有人認為使用了5%,還有人認為使用了9%,但有一點已達成共識,人類大腦90%以上都是處於休眠狀態。



     其四、上世紀20年代,神經學家運用電刺激來研究大腦活動。通過電刺激可以喚起主管感知和運動的大腦皮層的反應,對於人來說,這些部份佔得比例很小,更大的部份是非感知非運動區域,不能通過電刺激來喚起,因此當時稱之為「沉寂的皮層」。



     其五,1980年的《科學》刊登了人類學家和科學作家勒溫(Roger-Lewis)的一篇題為「我們真的需要大腦嗎」的文章,介紹英國內科醫生勞勃(John Lorber)發現一個年輕病人,腦容量因小時候腦水腫的原因而大大減小(原文說是幾乎沒有「腦子」),但智商可以達到120以上。



     其六,大概是最直接的來源,上世紀20年代,神經學家卡爾·拉什里(Karl Lashley)訓練小老鼠鑽迷宮找食物,之後切掉小鼠的一部份腦皮層,再對比小鼠鑽迷宮的效果,最後他發現只有一小部份腦區,對小鼠走迷宮的效率影響最大,其餘部份就算切掉一半也沒太大影響。這說明小鼠對於腦區的利用率非常低。實際上他切除的區域叫做「初級視覺皮層」,切除一部份就會產生視覺盲區,變瞎了當然找不到食物了。



     綜上,這些說法給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說法披上了科學的外衣。但實際情況是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人的大腦在結構和功能上都相當的複雜。電刺激無法喚起的「沉寂的皮層」,並不是指這一部份的大腦沒用。其實,這些部份主導了作為熱淚才具有的更高級的功能——語言和抽象思考。



    關於大腦神經元的研究表示,我們大腦利用率是100%,因為只要破壞一個人的任何的腦神經,就夠這位喝一壺的了。而且基於腦功能成像研究表明,即便是睡覺的時候,我們的大腦還是活躍的。某個時刻的某個簡單動作可能僅僅使用了一小部份的大腦,而足夠複雜的一系列活動或思維模式是需要動用大腦的大多數區域。就像人不會在一個時間使用他所有的肌肉,他同樣不會在一個時間使用全部的大腦。但從進化論的角度上來說,人類的大腦是有潛能的,這裡的潛能不是「大腦只用了一部份,還有一部份閒著」,而是「在全部利用的基礎上,還可以變得更加聰明。」



    所謂得10%只是一個噱頭而已,因為潛能這方面是目前科學研究無法達到的地方,人類的大腦究竟有多少潛力,誰也不知道,因此才被無數科幻電影和小說引用。就像在一片特定的區域挖掘,能不能挖出金子不知道,但永遠挖下去可以挖出岩漿。因此當下回再有人說「大腦只用了10%」,你可以反駁這位:「我的大腦用了100%,而你用了10%。」



科學與神學
   
    《超體》最後,Lucy大腦完全開發之後,超脫了空間與時間,像更多維的領域邁進,變成了類似上帝的物種。這部份看似有些玄乎,但聯繫到電影的背景,從科學到神學方面,中國觀眾可能無法體會到,但西方觀眾最認同的就是這一點。



    西方世界是基督教的天下,科學與宗教別開二者有著相悖的觀點,但其實是不分家的。因為科學與宗教發生直接衝突,就不會有現在西方科技世界和95%的信仰上帝。出於科學理性和對神的信仰之間的內在矛盾,95%的人信神和科學發達之間,一定存在一些我們以往不了解的東西。



    歷史上神學與科學也沒有太大的衝突,甚至很多科學家都是神職人員,科學革命時期幾乎所有開拓者和新學科的奠基者都是宗教人士,並且總是使他們的研究和他們的信仰相一致。日心說天文學三巨人,哥白尼、克卜勒,牛頓,都把他們的宇宙觀看作他們神學和信仰的一部份,把他們的研究看作是在尋找和追隨上帝。伽利略和被燒死的那位布魯諾,跟教會的衝突不是因為科學而是因為其他因素,比如伽利略就是天主教徒,布魯諾是因為他信仰在當時被認為是邪教的東西。



    科學和宗教之間真正嚴重的衝突,發生於1859年,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誕生,很多人看到了基督教信仰的危機。隨後便是宇宙大爆炸論和廣義相對論,對神的存在提出了嚴重的質疑。但為何如今西方還是有如此多的人信仰基督教呢?用物理學家Paul 大衛的一句話就可以概括:物理定律之完美說明,必定有什麼東西在這些定律的背後,必定有什麼至高至上的東西在驅動著宇宙里完美的數學規律。史蒂芬·霍金本人也把上帝和物理定律聯繫在一起,說現代物理學尋求的能夠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統一理論,是"上帝的旨意"。



   由此可見,無論是科學還是神學,在西方世界,除去無神論者,絕大多數認為,在本質上,科學是和基督教世界觀相洽的。當代科學不能動搖神的存在,科學的發展不構成基督教信仰的危機,相反,更加堅定了他們對神的信仰。在理性與信仰的共存的世界,人們都相信科學與信仰之間的空白,因此在電影結尾,Lucy承擔了造物主的角色,賦予了人類大腦10%的開發潛能。這也正是代表了理性與信仰之間的融合,這在我們這個沒有信仰的國度里是無法體會到這一點的,前不久《超驗駭客》基本上也是這個觀點。



意志論



    摩根弗里曼會議上那番話,細胞在不同環境下的進化,以及Lucy與前者結尾處的對話,明顯是哲學家尼采和亞瑟·叔本華的觀點:人的軀體是自我意志的表現,整個大自然的事物的各種活動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電影的哲學思想大概也是如此,電影最後打破了二元論的觀點,精神與肉體變得不再重要了,主角超脫了多維空間,穿越宇宙的畫面很漂亮,也給出了答案:如今的科學理論在宇宙面前小到不值一提,1+1不等於2,我們所有都是虛構,又回到了最無解的哲學觀點: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因此個人覺得電影是比較悲觀的,而且把人類個體貶得一文不值,唯有意識至上,往大裡面說,其實就是唯心主義先驗論,在現實世界之外,有一個超越經驗、超越時空、永恆存在的理念世界;人們的經驗和知識是無法認識理念世界的;人們關於理念世界的知識是先天地存在於人的心靈之中的,通過後天的學習,可以把它們挖掘出來。

  結合電影關於人類潛能的闡述和神學論的觀點,能看出《超體》帶有些許的哲學觀點,但這方面電影表達的很模糊,因為這樣商業的電影,這些晦澀的東西還是少一點為妙,電影的哲學觀點也只是在主題核心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的表露出來,想必呂克貝松也明白這一點。


    

   別看電影時長很短,格局也不大,但裡面卻囊括了很多複雜的因素,其實很多都沒有涉及深入,只是在表里,包括神學、女權主義(呂克貝松電影裡的一大特徵)、哲學思想。



   而這些元素和觀點,大概也被電影的商業元素所掩蓋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