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深夜前的五分鐘--Five Minutes to Tomorrow

深夜前的五分钟/深夜前的5分钟/凌晨前的五分钟

5.7 / 157人    Japan:129分鐘

導演: 行定勳
編劇: 本多孝好
演員: 劉詩詩 三浦春馬 張孝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雲吞麵

2014-10-27 01:55:18

是誰雖然不重要但是也可以討論嘛


看第一遍的時候聽取了首映會上觀眾的建議,不去糾結回來的到底是姐姐還是妹妹,而是關注導演想給我們傳達的核心主題「我是誰」、「愛」以及「救贖」。昨天二刷,也將目光更加瞄準了第一次沒有關注的細節以及還有疑惑的地方,也是直到昨天晚上思路才有些清晰,其實這個回來的人究竟是誰,我們還是可以來探討的。

首先說明我的立場,我相信回來的是如玫。

以下是幾個細思恐極的地方:

1、若藍給觀眾的感覺是沉靜、善良、但內心壓抑痛苦,如玫則是開朗大方,似乎一直作為「惡」的一面在搶走姐姐的東西。在看第一遍的時候,我認為電影一開始砸窗戶的女孩如玫,判斷的原因也很簡單:她穿了紅色的衣服。一般雙胞胎父母為了區分孩子,用名字里相應的顏色來給他們穿衣服也是再正常不過了。但導演遠沒我們想的那麼簡單,注意此時兩個小朋友的對話——「我們來換衣服吧。」「啊,又要換啊。」由此可以看出,這不是她們第一換衣服,所以砸窗戶的很有可能是若藍而不是如玫。可能若藍從小就懂得變裝、嫁禍給妹妹來逃避責罰,她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美好。

2、若藍把阿良為她選的鐘送給了妹妹,阿良並不知道:「送鍾」與「送終」是同音,但若藍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在阿良問她「這個可以嗎?」的時候愣了一下,但最後還是選擇了這份禮物,說明她內心「我希望如玫能消失」的想法在此時還是佔了上風。她沒有過多得顧慮妹妹的心情,最終還是選擇將這份禮物送出去。

3、在四人聚會上,如玫說「我們什麼事情都知道,還分享所有的東西。」導演給了此時的若藍一個鏡頭「面色沉靜眼神定定地看著前方,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她沒有給出反應。」因為若藍並沒有和妹妹分享所有的東西,游泳、阿良、天倫送的衣服還有首映會。

以下是我認為是妹妹回來的理由:

1、這一點是最明顯的一點,若藍會游泳,如玫不會游泳。游泳這種技能就像騎自行車,學了一輩子都不會忘,入水的時候身體會給出最本能直接的反應。而如玫站在泳池旁邊的時候手足無措(這個時候她已經對自己的身份產生了懷疑),下水的時候也是直直地跳下去,絲毫沒有游泳的經驗,阿良把她從泳池裡撈出來的時候,顯然已經嗆水。另外,如玫是一個演員,性格比若藍更加外放,所以她在選擇泳衣款式時不像姐姐那麼保守(雖然沒穿bikini但好歹是個吊帶還露背)。

2、《阿詩瑪》。這是阿良第一次帶若藍去看的電影,在這個露天電影院裡,阿良第一次牽起了若藍的手,螢幕上十指相扣的場景顯格外溫柔。但是,此時播放的電影《阿詩瑪》卻顯得格外不和諧。《五朵金花》與《阿詩瑪》都是楊麗坤的作品,並且都是歌舞電影(上映前許多影評人也看錯了)。但它們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是喜劇,後者是徹底的悲劇。在與幸福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與它錯過,阿詩瑪化作了沉默的石像,眾多像她一樣懷抱著祈望的人們消失得無聲無息。一片死寂。這也暗示了若藍肉體的消逝,再次為影片埋下伏筆。

3、第一首詩《我對事物以美相稱》
美是對不存在的事物的命名
我對事物以美相稱,是因為它們給我帶來了快樂。
它毫無意義。
那麼,我為什麼說:「事物是美的」?
這首詩說「美是對不存在的事物的命名」似乎也暗示著,其實若藍並不存在,這種想像出來的美最終會消逝。而若藍最後也確實因為對五分鐘的貪婪而受到了懲罰,儘管她在死前已經明白對自我的肯定。而阿良雖然也將表調慢了五分鐘,這不像是想佔點便宜,更像對死去的女友的一種紀念,延續女友的習慣。

4、蝴蝶的意義。在模里西斯事故後,看見蝴蝶的是阿良而不是天倫。中國古代用化蝶來比喻人的消逝(最典型的梁山伯與祝英台),蝴蝶的出現意味著若藍的肉身已經消亡,此時回到愛人身邊是做最後的告別。第一遍看完時,舍友問我為什麼看到蝴蝶的是阿良而不是天倫,我覺得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還有一點是,阿良更加純粹,而天倫心思顯然更複雜,一般善良乾淨的人更能看到美好的東西,而陰暗的人往往眼睛被另外的事物所蒙蔽。

5、如玫選擇抓住了天倫的手。在重大事故後,如玫醒來眼神沒有從天倫臉上移開半分。此時的她猶如驚弓之鳥需要的是愛人的撫慰,所以她毫不猶豫的抓住了天倫的手。若藍已經在模里西斯得到了救贖,她在給阿良的信里表達的很清楚。「我很開心我們是雙胞胎。」「我已經開始懷念鐘錶店裡走字的聲音。」「不需要快五分鐘也不需要慢五分鐘,只是這一刻就好。」而若藍把慢了五分鐘的表放在了聖母像前,更顯示出她已不再需要這五分鐘的寄託於慰藉。

6、衣服。看前一部份時可能大家會覺得是若藍回來了,因為一年後的如玫穿衣說話完全是若藍的樣子,但看到衣服這個地方可能又混亂了。天倫對如玫說:「這衣服是我買給你的」「你忘記了嗎?」如玫回答「沒有」,但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顯然愣了一下。一年的生活她一直都知道天倫在懷疑她,所以眼下雖然不明白但也只能這樣回答。而她的這一件應該是自己買的,影片在前面特意提到過,若藍和如玫總是看上同樣的東西,甚至分開去買東西也會買回一樣的東西。這一點其實是在給後面埋下伏筆。

7、「你從來就沒有愛過如玫!」如玫在問這句話的時候人稱很奇怪,她沒有說「你從來就沒有愛過我!」這並不符合一般人的說話習慣。在四人聚會的時候如玫對天倫說「分不出來的人才有問題。」和天倫在一起的人有時候是若藍,有時候是如玫,但是天倫並沒有分辨出來。現在若藍不在了,和她生活在一起的人一直是如玫,他卻對此時的愛人產生了懷疑,懷疑她的「身份」,讓如玫覺得自己的丈夫愛的並不是自己。如玫此時再次對自己的身份產生懷疑。

8、《小城之春》。這是阿良帶如玫去看的電影,期間阿良試圖去牽如玫的手一如他當時對若藍,但他最終放棄了。《小城之春》這部電影牽扯到感情倫理,玉紋(女主)還有禮言(女主丈夫)之間的貌合神離痛苦糾葛,玉紋對禮言的某種麻木以及責任,禮言對玉紋的愧疚對生活的無望,還有妹妹(丈夫妹妹)戴秀對生活的熱愛,對來客章志忱(女主以前的愛人)的憧憬,章志忱和玉紋之間曾經的和現在的曖昧情愫,在十年之後復活的情思,但是又無法繞開朋友也就是丈夫的存在。每個人都在壓抑自己的慾望,都希望某種解脫,都體味著自己的痛苦。愛人已經逝去,我能愛上她的妹妹嗎?阿良可能會這樣想到,最終他還是選擇壓抑住了自己的慾望。

9、傷疤。兩姐妹都提到了童年砸玻璃事件以及鞦韆事件,並都聲稱受害人是自己。阿良從房裡追負氣逃跑的若藍,表明了對若藍的重視和擔心。在若藍告訴阿良她頭上有傷疤的時候,此時的若藍已經面臨崩潰邊緣,阿良要是走上前去查看傷疤,會讓若藍覺得她沒有得到他的信任。並且,兩人認識時間不久,當時距離較遠,都為看傷疤造成不利因素。所以我大膽假設,其實若藍頭上並沒有傷疤,只是她對自己的認同產生障礙,認為自己才是那個一直受傷的人,傷疤也是在自己頭上。而阿良查看如玫的傷疤,是在懷疑,他其實也在懷疑。他對天倫說,那就是如玫,但他在事故發生一年後去見如玫時,拿自己的懷錶和鐘的時間校對(這是他區分若藍和如玫的辦法),他發現鍾並沒有晚五分鐘,他明顯有失望。

10、首映會。天倫說在如玫去模里西斯之前他們已經一起去看了首映會,但如玫沒有任何印象,天倫憑此認為她不是如玫。但天倫沒有想過,當初陪她去看首映會的可能根本不是如玫而是若藍,而若藍並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如玫。如玫在聽到天倫的反問時也給出最真實的反應,茫然。在走廊上,天倫問如玫的父親「爸爸,她真的是如玫嗎?」「我怎麼可能連自己的女兒都分不清楚。」但他在回到房間,試探性的叫了一句「若藍」,如玫也給出了她的反應,傷心、失望、無可奈何(這一段劉詩詩的表演十分到位!僅僅用眼神和輕微的面部表情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回來的是若藍,這個反應著實有些不對。

11、如玫家裡的照片。如玫家裡的照片一直給的是一個虛晃的鏡頭,但在天倫看如玫事故前拍的《神女2014》時給了一個定格,只有半張臉的「劉詩詩」,只有左半張。若藍在鐘錶店裡聆聽鐘錶走字聲音的時候,倒映在鐘上的畫面在右邊;如玫也在鐘錶店裡和姐姐做過同樣的動作,不同的是,她的臉映在了左邊。這裡也可以看成是導演留下的推理線索,要知道,這部電影裡的每一個道具,每一句台詞都不能忽視。

12、第二首詩《沒有人愛任何別的人》。
沒有人愛任何別的人
他愛
在別人的身上尋找屬於自己的東西
如果別人不愛你你不要煩惱
他們感覺
你是誰
而你是一個陌生人
做你所是的人
即使從未愛過
在你的自我里是安全的
你只經受
少數的悲傷
在讀這首詩的時候如玫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此時此刻她已經是一個嶄新的人,不是如玫也不是若藍。「在你的自我里是安全的。」如玫意識到我就是我,不需要別人來認識,我是誰我自己清楚就夠了。自己對自己的認同遠比其他人重要的多。(天倫之前也提到過,不管雙胞胎有多難分辨,本人應該是清楚的。)如玫從此刻開始產生自我認同,而不再去糾結以前的記憶。

13、表。阿良送給若藍的錶慢了五分鐘,若藍也很享受這偷來的五分鐘,她希望在這五分鐘裡能進入和如玫不同的世界感受不一樣的人生。但在去模里西斯之後,可能是那裡的風景實在優美,讓人能靜下心來思考,若藍得到了昇華與解脫。她在給阿良的信里寫到,想念鐘錶店走字的聲音,那其實是懷念鐘錶店和鐘錶店裡的人。「不需要快五分鐘,也不需要慢五種,只是那一刻就好。」若藍在聖母像前,把「五分鐘的安寧」和「永久的平和」作交換,已經得到心靈的救贖。她在出事的時候把代表「上帝」的十字架交給了妹妹,完成了對靈魂的救贖。在如玫故地重遊之時,如玫把表重新拿回,則意味著她對姐姐的原諒,原諒她姐姐對她所隱瞞的和對她造成的傷害,背負起兩個人的靈魂共同生活下去。而將調回準確時間的表還給阿良,則是說明白己已經開始在正確的軌道上行走,作為一個全新的人繼續生活下去。
這部電影導演避免了所有可能引起「高潮」的因素,只為還原出他心目中完整的故事,導演對原著2/3進行了改編,絲毫沒有遜色於原著,反而將主題昇華拔高,導演7年的用心可見一斑。這麼一部節奏緩慢的日式電影想要在中國取得較高的票房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導演仍舊希望中國觀眾能喜愛它,因為這是在中國拍攝的,大量的中國工作人員付出了心血。但在現在這麼一個快而浮躁的社會,能靜下心來好好欣賞一部電影的人少之又少,更何況還是這樣一部晦澀難懂的文藝片。在電影院的兩小時大家更願意選擇劇情酣暢淋漓的劇情式電影,或者簡單粗暴的爆米花電影。在飯店,不合口味的菜你會浪費錢去點嗎?在商店,一件不合身的衣服你會買嗎?儘管其他人將它們視若珍寶,但不適合終究還是不適合。但好東西總會有人欣賞,就像那句耳朵已經聽出繭的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整片影評我沒有過多的討論主題,因為已經有很多人已經給出了她們的答案,我相信每個人心中也有自己的答案。我想,每一世代的年輕人都是脆弱的,敏感的,容易受他人影響的。而對正在年輕著的一代來說,這個挑戰卻異乎尋常的艱難。我們太過在意別人的目光,永遠活在自己給自己綁縛的枷鎖之下。這個世界是否稱讚你、羨慕你、愛你,在某種程度上是個不斷膨脹的謊言。關鍵的問題在於,你是否對自己足夠誠實,並且接受誠實之後的不完美。找到自我認識自我,這樣才能夠抵抗住瑣碎生活對人的消磨。同時,抵抗住敏感,抵抗住敏感帶來的恐懼與動搖,更為柔軟而堅韌地活在當下,毫無疑慮地走過這個世界。

導演想告訴我們的可能遠遠不止這些,也許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感受,新的細節與線索等待我們的發掘。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