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媽咪--Mommy

妈咪/亲爱妈咪(台)/慈母多恶儿(港)

8 / 62,759人    139分鐘

導演: 札維耶多藍
編劇: 札維耶多藍
演員: 蘇珊克雷蒙 安妮杜爾瓦勒 安托萬奧利弗波尼安 派帝姚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對岸升起炊煙

2014-10-27 03:31:46

傷痕纍纍而無所畏懼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Mommy看完之後感覺無所畏懼。
希望。
「母親和女人的形像往往更有趣和複雜,給予我創作的慾望,我更願意把話筒遞給她們,讓她們宣洩,讓她們贏得這場戰爭。」「儘管,確實,現實生活中不總是她們贏。」( 2014.10.導演做訪談節目« On n』est pas couché»的嘉賓)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就像對青春的紀念。感謝他用藝術的方式,記錄那個衝突和宣洩。
觀影感覺,就是心門打開。我想和他說,我懂你的呀。


電影給人的啟發有很多種,有的講道理,有的給你新視角,但是這一部對我來說,就是真實。藝術化的真實。我活到這麼大,如果想講一件事,那就是導演在這部電影所里講的,這一件事。
導演獲大獎後很火,在法國橫掃雜誌封面。他說去個地方,人們尖叫、哭泣,高喊 «Merci !!!»
沒什麼好說的,就是感謝。

他年輕,才華橫溢,傷痕纍纍而無所畏懼。



配樂在電影中的份量很重。
九十年代Nostalgie的配樂。其中加拿大一枝花Céline Dion的 « On ne change pas »,是男主的mommy, Diane, 和嚴重口吃的女鄰居Kyla關係推進的重要戲碼。三人在廚房載歌載舞,
男主史蒂夫對mommy激情四射,過份表達的愛;
Kyla注視著史蒂夫,若有所思,似乎讓她想起久遠的一個誰,電影卻也沒必要交代;
Diane藉此機會試探Kyla能否接受她這樣的一個兒子,看和她到底能否成為朋友。

音樂有多重要呢?導演甚至說是圍繞音樂寫的劇本。而電影對他來說像個樂章,人物和對話就是音符。
看完電影這幾天,我連續重複地聽soundtrack,看導演訪談和文章,寫出這篇影評。


史蒂夫在陽光下的大鄉村滑滑板,
和Diane晃神兒的美好願景。
是我最喜歡的情節。美好,深刻,又令人唏噓。

2009年,五年前,導演拍了第一部電影 « J』ai tué ma mère »。除了導演本人不再出演以外,女主女配都是原班人馬。
現在導演學會了用更好的方式講故事,更美,更易於接受,更加深刻。
他說曾經他以為真的想 « tuer sa mère », 但這一次通過Mommy,是讓«mère »雪恥。
哈哈。
其實故事是一樣的。男主原型一直都是他自己。
電影裡史蒂夫有多動症,導演本人只是沒有確診而已。

唯一,第一部多了句題眼« Je t』aime »。是男主對媽媽的愛。表白出現得毫無徵兆,亦如男主的每一次爆發。男主感情真切,同時也很脆弱,在愛和恨的兩極飛快跳轉,一觸即發。


導演本人就有狂躁症。他富有魅力,很勤奮,不隨和,也真的狂躁。
單親,同性戀,加拿大,幼年多動症,有暴力傾向。
弱勢群體,相對來說是。
就像 « 母親»、 «女人 » 這些形象。
這些苦難為傑出和偉大鋪路。藝術創作對暴力的導演也是救贖。基於以上,加之導演本人的勤奮,得以在二十出頭交出如此的作品。太難得了。那是年老以後達不到的敏感和觸角。
真的是部很野的片子啊!所有的張弛都無所顧慮,野生而犀利。
隨心所欲,肆意妄為。
魁北克法語也是真的可土,可土可土了。


希望這部電影可以溫暖所有的孩子,
在青春期缺失父愛,強撐著想保護母親,情真意切,又敏感脆弱的孩子;
像導演一樣。
我也曾經那樣。

同樣獻給所有敢於做夢,努力工作和永不言棄的人,對這樣的人來說,一切皆有可能。
這句話太好了,我要放原話:
Tout est possible à qui rêve, ose, travaille et n'abandonne jamais. (第67屆坎城電影節獲獎致辭)


史蒂夫和Kyla讓我想起 «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裡的比利。好在結局不同,因為年代不同了嘛!

所以,甜食你到底是吃tarte還是crumb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