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巴黎聖羅蘭--Saint Laurent

圣罗兰传/时装巨人的狂情岁月(港)/巴黎圣罗兰(台)

6.1 / 4,545人    150分鐘

導演: 貝特朗波尼洛
編劇: 湯瑪斯畢德坎
演員: 加斯帕德尤利爾 路易卡瑞 傑若米何涅 蕾雅瑟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anny

2014-10-29 15:52:47

聖羅蘭的黃金年代


作為二十世紀時裝界不可越過的天才,Yves Saint Laurent一生從沒淡出媒體視線,即便是辭世六年後,仍能不時佔據媒體頭版。隨手舉些例子, 如他的愛人伴侶兼詩人作家外加著名商人Pierre Bergé的那場世紀拍賣和講述兩人之間五十年愛情的《瘋狂的愛》的紀錄片,還有年初那部Bergré先生贊助的YSL的傳記片。由於Bergé先生幾乎是主導了這位時裝天才的一生外,在死後仍是對關於他的電影橫加"干擾"。於是波尼洛新作Saint Laurent可謂是眾望所歸 --- 誰不想圍觀下靦腆天才的情感野史?

 

不同於法國一月份上映的那部YSL是按時間線性來敘述,作為一部長達兩個小時30分鐘的電影,它的前120分鐘只是截取了Saint Laurent事業最輝煌,創造力最鼎盛,人生最迷離的一段時期,即67年到74年,而後三十分鐘雜糅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末,以及本世紀初,還有少年時期的Yves。先前那部傳記電影為了讓設計師的大半人生得以大螢幕依次再現,繼而對故事去粗取精。這種刪減做法很容易讓故事顯得乾癟,時間跨度一長,每個時間段的氛圍就越難把握。而傳記片本身,故事隨著時間線的疊加也越趨複雜,觀眾則越容易出離。而觀眾們都 "關心" 的那些紙醉金迷的生活,那些男主角在情感與酒精藥物間的痛苦掙扎?皆沒有在那部電影裡很好的體現。而波尼洛的這部電影是為觀眾大開獵奇之門。

 

電影開頭,一個男人來到酒店,用假名入住了一個房間。他背對著鏡頭坐在白色的床單上打電話,窗外是模糊的艾菲爾鐵塔。故事回到1967年的巴黎,他早已是名利雙收的Saint Laurent,有自己的工作室,許多女裁縫為他的精緻設計而賣力地工作著。設計師在忙碌著新一季的設計,鏡頭拉開,鏡子裡照出了另一個男人的模樣 -- Pierre Bergé, 他看著他在工作。

 

同年的紐約,波普藝術之王Andy Warhol獲得了另外一個身份,音樂製作人,並一手打造了另一個傳奇,地下絲絨樂隊,這隻樂隊在那年發佈了他們最著名的唱片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也是在同年,Andy Warhol 寫了一封信並附上這張專輯送給Saint Laurent,希望他可以為他設計一款Warhol裙子,就如同設計師在62年推出的那條著名蒙德里安裙般。在1966年新開的巴黎六區rue de Tournon的左岸店裡,設計師在看著這封大西洋彼岸的藝術家的來信。

 

二戰後的法國迎來了它的黃金三十年,伴隨高速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有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阿爾及利亞戰爭),以及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總統 --- 戴高樂上校已經到了垂暮之年。政治改革又勢在必行, 整個社會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

 

做夢的人,仍在戲夢巴黎。Club是六七十年代巴黎最出名的元素之一,Septembre和Chez Régine則是當時獨領風騷的兩家夜店。當時有句關於Septembre夜總會的名言,」唯一會離開Septembre的理由是,你知道,你明天還能再來。" 這是當年時裝圈的風流入物最愛的地方,幾乎每晚都可以看到Yves Saint Laurent, Karl Lagerfeld, Kenzo, 等一眾時裝圈人士和模特們,還有藝術家們和音樂家們。

 

波尼洛很巧妙地利用這個場景把Saint Laurent人生最重要的人物,都集中在這裡展現。比如Betty Catroux, Loulou de la Falaise, Jacques de Bascher, Kenzo, Karl Lagerfeld etc. (Betty Catroux和Loulou de la Falaise,兩位都是設計師的靈感Muse,前者是Saint Laurent的模特兼造型師,而後者為設計師設計配件。Jacques de Bascher和Karl Lagerfeld是這段曠日持久的三角戀的主角們。Kenzo只有一個鏡頭就閃過,他是同時代的時裝圈裡Saint Laurent唯一欣賞的設計師,他們一直保持著很好的友誼。)

 

波諾羅將電影螢幕切割成兩部份復合展現從68年到71年的四年間,法國的大社會變化和設計師的創作精品。左邊閃動著法國社會運動,mai 68, 戴高樂辭職,越戰等殖民地戰爭中的虐囚行為報導,沙特和波伏娃參加社會運動etc,右邊則是Saint Laurent從68年到71年的時裝秀, jumpsuit(連褲裝), 透視裝,撒哈拉系列等等。

 

這部傳記電影裡,只有Saint Laurent是帶著光環的,沒有任何能搶戲的配角,不論他在這位天才的生活里扮演了如何重要的角色。Pierre Bergé的戲份只集中在幾場商業談判戲上,Jacques de Bascher的戲份則是表現在嗑藥與性派對上,前者從側面來展現YSL如何在遭遇七十年代品牌濫用危機後的商業模式轉變和巴黎時裝周的來源;後者則是為了協助聖羅蘭演繹他的藥物濫用「旅程」。由於為了突出聖羅蘭的轉折和變化,兩位主要配角之間的感情戲份都大為精簡,甚至很多處都是借台詞推動劇情,以及加瑞爾的表現是嗑藥過甚性感不足,幾乎沒有幾場戲能把Jacques de Bascher這個人物立體化。原因可能是,電影對Jacques的描寫是基於幾年前那本著名的八卦小說,一個浪蕩沒落貴族,一位著名的Dandy。在2014年以前,我們幾乎無法在網路上找到Jacques的圖像資料以及生平細節,但在今年年初,他曾經的一位友人,一位法國攝影師,從70年代初開始一直給他拍照片直到他去世,為Jacques建了一個網站,將這些」藏掖數載"的照片公佈於世。Jacques曾跟這位友人說,如果他死後,希望他能幫他把照片收集或是出版或是發佈,他知道世人必將誤解他。

 

關於Jacques de Bascher, 他在89年死於愛滋病,而陪伴他一起入葬的是他的一隻小熊,正如電影裡加瑞爾「披上了痘痘妝」為小熊玩偶繡眼睛。後來的事情大致是Karl Lagerfeld 過度吃甜食導致暴肥,和聖羅蘭精神崩潰,愈加深居簡出,創作也越發斷層。電影裡也演繹了,那段傳說中,Pierre為了讓Jacques遠離Saint Laurent,而登門秘密訪談。現實里沒有人知道兩位情敵間發生了什麼。

 

電影重回到開頭,一個男子來到酒店,從前台穿過,到達房間,坐在白色的床單上,拿起電話,對著窗外,軟柔的聲音,從口腔里細細流出,述說著當年自己被迫服兵役,在兵營受虐待,他們對他進行電擊,各種藥物治療,體重掉到35kg,只有Pierre一個人來精神病醫院來看他。

 

故事到這裡,波尼洛開始雜糅起各種時空。在成為Saint Laurent前的童年Yves,把一個個彈弓都改成小模特衣服架的男孩。他凝視著被拆掉皮筋的Y型木頭架子,電視裡那部老電影,女主人公,一遍遍地重複著,我不愛您。姐姐穿著裙子,向男孩詢問著意見。褪去光環的老年聖羅蘭先生的日常小事,與理髮師,僕人,曾經的工作同事的對話,彼時的他已經身患腦癌,記憶力大幅下降。還有在被酒精和藥物折磨下,與心魔搏鬥中,仍在創作的中年Saint Laurent。

 

一切就放佛是一場夢,它繁華地綻放過,太過炫目以致於,做夢的人,活在夢中的人,從未真正進入現實中。

 

他死了嗎?

 

藉著Helmut Newton為聖羅蘭拍攝那著名的Smoking的模特們的口裡,左派報紙libération的記者的討論會,波尼洛在電影最後放佛是戲虐地拋出這一問題、而答案呢,則是在Pierre帶領下,眾人看到Yves Saint Laurent在工作室裡忙碌著他的中國系列。他抬起頭,望著眾人,螢幕充盈著他那著名的靦腆一笑。

 

聽說Yves Saint Laurent死了。

他的狗因為嗑藥死了。真可憐。

他是化成了香水吧。

他無處不在。

 

 

 



P.S : 雖然Saint Laurent這部電影因為劇本的大膽編排,沒有獲得Pierre Bergré的許可和贊助,但在場景設置和對話安排上,著實是下了一翻功夫。

比如在68年那段,Yves和Pierre的對話,Pierre身後那副畫像是前男友畫家Buffet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小丑系列;摩洛哥度假那段場景,在場的除了Betty和Loulou外,另外兩個是Paul et Talitha Getty 夫婦。Yves聊天時手裡拿著的是大麻,那時還沒有開始嗑藥。之後的場景是Talitha Getty在為自己注射海洛因,這也是Yves第一次接觸到朋友圈內的人吸毒。在後來時空跳躍的戲份里,一個在地上猝死的女人,就是Talitha Getty, 她71年在羅馬的家中死於過度吸食海洛因。

 

Yves帶著Jacques參觀自己家的時候,告訴Jacques,他想以後擁有一副蒙德里安或者馬蒂斯的畫,地上那副是Warhol在60年代(68年左右)為Yves製作的肖像。而那個場戲裡,Yves告訴Jacques會把浴室重新裝修,全部換成鏡子。Pierre從爛石堆里撿起Yves,回到家裡,那個場景就如同Yves之前說的那樣。用兩個同一場景的變化,來推動時間線的發展。現實里,Yves也真的擁有過蒙德里安和馬蒂斯的畫,兩幅畫在他去世後,被Bergré所舉辦的世紀拍賣中,均被賣出。

 

Pierre曾在巴黎六區的酒店包了兩個房間(裝修打通),住了12年左右,也對應劇情里,Yves曾想用雕像(大概是羅曼時期)砸死在睡覺的Pierre。

 

在最後那場左派報紙Libération的編輯部,左邊是76年Mao去世的葬禮報導,右邊是78年,滾石樂隊首次在八萬人體育館的演出報導。

 

在電影最後那場Yves正在準備的秀,是77年秋冬秀,中國元素和鴉片系列。

 

以及那場Yves打了藥才能勉強登台的秀是76年秋冬秀,俄羅斯芭蕾歌劇系列。

聖羅蘭的一生也正好對應了法國戰後的黃金年代,在他去世的2008年,法國也像其他國家一樣遭遇經濟危機,社會發展停滯不前。有次採訪,記者問Bergré, Yves Saint Laurent是否太過早辭世?

他在最應該走的年紀走了。現在的時裝早就不是當年的時裝,它們只關心市場而不是創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