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忍者龜:變種世代--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忍者神龟变种时代/真人版忍者神龟/忍者龟变种世代(台)

5.8 / 220,093人    101分鐘

導演: 強納森李伯斯曼
編劇: 喬許阿佩爾鲍姆
演員: 梅根福克斯 艾倫里奇森 威爾阿奈特 諾爾費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火堂

2014-10-31 23:02:25

留下童年夢,帶上爆米花



  當《忍者神龜》真人電影版的項目宣佈啟動時,作為在同名動畫和遊戲等娛樂項目伴隨下,成長起來的觀眾們,想必就像當年《變形金剛》真人版公佈之時,也充滿了對童年經典的懷舊記憶和對未來電影的翹首以待。但熱情過後冷靜下來,是否有想過,《忍者神龜》真人版,是否算是一個被拍成真人電影的合適項目?美好的懷舊情懷能否被電影真人化之後的差異所沖淡?話已至此,但好萊塢從來不會做虧本的買賣,《忍者神龜》截止內地公映之前全球票房已達到3.92億,充分證明了該片商業上的成功。從該片的效果來看,或許不是一個懷舊理想對象,卻代表著好萊塢娛樂產業的一流工藝水平,用句俗話來說,就是典型的爆米花電影。不看後悔,看了是否後悔,就因人而異了。

無心插柳的商業品牌

   《忍者神龜》並不像《變形金剛》或是《特種部隊》那樣,是流行文化的產物。或許原作者根本沒有想到過這個隨意之作如今在全球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前兩個品牌。《忍者神龜》誕生於1984年,但真正風靡形成品牌還要等到1987年。忍者神龜出自當時兩個默默無聞漫畫家筆下,凱文·伊斯曼和彼德·拉特,而且是他們在一個休閒的晚上信筆塗鴉之作。二位的出發點完全是由於山寨,用特定的詞來形容就是「parody」文化,是對那些成名作品的拙劣模仿,即便如今parody,也就是山寨文化依然盛行,就像《環太平洋》的山寨產物就是爛片《環大西洋》一樣。

   當年兩位漫畫家為了模仿80年代特別流行的四部漫畫,分別是漫威漫畫《X戰警》(尤其是金剛狼)、《夜魔俠》,DC漫畫《浪人》(由漫畫家法蘭克·米勒創作)和戴夫·西姆創作的未來主義調侃漫畫《Cerebus》,而且為了避免版權問題,他們將四位主角的形象換成了海龜,因此如今審視《忍者神龜》,就會在裡面發現不少金剛狼、夜魔俠等知名漫畫英雄的影子,因為當時《忍者神龜》的出發點就在於山寨。

    兩位漫畫家用自己積蓄和從伊斯曼叔叔那裡借來的錢,還貸款將這套漫畫出版,並且在美國地下漫畫界引起了一定的反響。真正令海龜們名聲大噪是由於黑馬漫畫(美國著名漫畫商)代理了《忍者神龜》的玩具,在1986年生產了大量手辦,成功將海龜推向主流文化。次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購下動畫改編權,像《變形金剛》一樣,同樣本著買玩具的目的,製作了幾集動畫迷你劇,此後便一發不可收,短短幾年之內,四個海龜帶著它們的口號「海龜的力量」(Turtle Power)走向了全世界,甚至掀起了一股拿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名字開玩笑的熱潮。

    1990年,《忍者神龜》真人電影面世,由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和香港嘉禾聯合打造,神龜的形象則是由四名香港龍虎武師穿著神龜頭套扮演(粵語配音更是由beyond樂隊四名成員親自上陣),當年票房狂收2億,位列當年北美票房榜年度第五位,隨後幾年又出了兩部續集。此後多年,關於《忍者神龜》的品牌文化不斷擴張,2003年又重新開發了新的動畫系列,2007年中國意馬工作室與美國華納又聯合開發了CG動畫電影。

   可以說,電視上播放的系列動畫片和電影是使神龜擁有強大粉絲團的主要原因,雖然當年的已經長大成人,但當初的情懷是不會改變的,即使如此,神龜仍然需要開拓一種全新的方式,以便能夠給這些人留下完全不同的印象。

逼真的神龜,錯位的記憶


   如今這部電影版給觀眾留下的印象又如何呢?或許自從完全CG製作出來的真人版形象公佈那一瞬間,童年的記憶和懷舊情結早已被沖淡了一半。

    動畫與真人電影的區別就在於此,在動畫世界中,我們可以將海闊天空的想像力強加於各種不同的角色上,通過擬人化的表現造成真人電影所達不到的觀影效果,即便電影CG技術發展多麼成熟,二者之間的鴻溝是永遠無法填補。試想一下,米老鼠與唐老鴨完全真人化的效果會是如何呢?動畫的魅力此時便凸顯出來,高度擬人化之下,配合生動的外表和誇張的行為動作,一個個可愛的卡通角色便出現在我們的記憶中。而所謂的真人化並不是用CG將其表現出來,而是真正的用真實模擬的效果進行示範,因此,當年電視上四個可愛、激萌的小海龜,真人化之後,就變成了四隻可以直立行走的真「海龜」,真實模擬下海龜的皮膚與紋理足夠以假亂真,況且頂級的動作捕捉技術和3D效果能夠帶來頂級的視覺享受和流暢的動作,讓觀眾彷彿在看一部真人武打電影,也是當年特技演員穿著笨重的龍套所無法帶來的觀影效果。當所有技術環節得到近乎完美的展現之後,觀眾卻發現,心中的忍者神龜並不是這些過度追求「完美」的形象,這對懷念第一代忍者神龜的人們來說,這四隻傢伙髒兮兮的樣子著實不惹人喜愛,而且眼神頗有邪惡之感。當他們與艾普麗爾站在一起時,已經成年的我們總會產生一些很齣戲的想法,這些都是過度完美帶來的負面效應。

   好萊塢電影技術層面無法挑剔,但觀眾需要的並不是這些逼真到毛孔的技術,而是一個童年的回憶。

   除此之外,電影版的設定也被加以改動,原本神龜與艾普麗爾只是萍水相逢,電影中加深了二者的聯繫,將原本動畫中飼養小海龜的路人甲換成了艾普麗爾,這是好萊塢劇作模式中標準的「表里輪迴大法」,通過幾位主要角色之間的表面聯繫,進而深挖出二者曾經的內在聯繫,從而增加角色之間的粘合度,比如《超凡蜘蛛人2》就是這樣設定,讓彼得·帕克成為蜘蛛人的原因起源於父輩,還有《星際異攻隊》中星爵的外星人父親等同屬此類設定。這樣的改編觀眾非常樂於接受,但卻導致斯普林特大師與史萊德之間的人物關係被大大削弱。原版中二位原本同屬於「腳族」,卻是同門仇視的關係(好比《特種部隊》中蛇眼與白幽靈),而斯普林特受到輻射變成老鼠之後,帶領神龜們再次與史萊德為敵,雙方之間的新仇舊恨是貫徹動畫版的一條主線。

   而電影版呢,斯普林特真的是一隻老鼠變得,與史萊德沒有任何關係,這讓二者電影中第一次交鋒的故事張力變得極為薄弱,雖然這條故事線並非主要任務,但如此一來,電影就變成單純的正邪大戰,而沒有原版中維持正義與宿命相爭那樣的雙重對立關係,這在電影版中看似重要性不大,不過一旦電影要拍攝續集,缺少了這條支線,故事性將大打折扣,還記得《變形金剛》中擎天柱與威震天之間火星四射對決嗎?不好意思,在《忍者神龜》電影裡,觀眾再也看不到這種宿命般的對決。這樣的改編,無疑是一個敗筆,其實電影完全有空間將其加入其中,可惜它並沒有這樣做。



爆米花電影速成大法


   話又說回來,假如觀眾沒有抱著找回童年回憶的心態去看電影,那麼以上問題都會得到解決,因為《忍者神龜》是一部標準的好萊塢式爆米花電影,其中充斥著大量電光火石般的打鬥和炫目的動作場面,為了就是要挑撥你的腎上腺素,輔助大螢幕的失調效果,能夠達到瞬間歡愉的觀影感覺。

   電影《忍者神龜》選擇了一個合適的導演——喬納森·理貝斯曼。合適並不是優秀,只能這位很適合擔任這部電影的導演,何以見得?

   喬納森·理貝斯曼,這位南非來得導演其實是縮小版的麥可·貝,後者同樣也是本片的監製。雖然他不像後者那樣喜歡用炸彈,回顧此君的作品就能發現,從《德州電鋸殺人狂前傳》到《洛杉磯之戰》再到《諸神之怒》,理貝斯曼幾乎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以上幾部作品無一例外的都是劇情極爛無比,但這位卻能做到整部電影從前到後,都能非常熱鬧。這就是他的功效,哪怕丟過來一個極其糟粕的劇本,他照樣能夠拍出花樣來。能做到這一點的殺手鐧無非就有兩點:

   其一,善於調動觀眾情緒。從電影畫面到故事節奏,《忍者神龜》始終處於一個高速運轉的狀態,從開場黑夜中殺機四伏的現場到結尾樓頂大戰,電影一氣呵成,毫不拖泥帶水。故事發展採用欲揚先抑的模式,讓神龜們陷入一個無比危機的境地,突出重圍後奮起反擊,期間加入大量調動情緒的情節,比如斯普林特孤身大戰史萊德,背景高光和慢鏡頭之下,是悲壯的身影,結尾幾位主角每人一句「遺言」,更是帶來非凡的效果,能夠讓觀眾的心情始終緊隨著角色的處境而波動。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忍者神龜》漫畫版是一部以血腥暴力為主的成人向黑白漫畫,多虧動畫版只是借用了原著角色,將原本的兇殘部份完全捨棄,取而代之的輕鬆幽默的情節,促成了該品牌的大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搞笑與美式文化是《忍者神龜》的一大標誌之一,別看真人版中諸位形象上有點慘,但精神內涵還是一脈相承,披薩餅、滑板、嘻哈樂全部囊括。

   其二,就是對動作場面的駕馭能力。這一點深得麥可·貝真傳,利用快速剪輯和快速的運鏡,大量動作場面凌厲而又具有視覺衝擊。就拿雪山速降那一場戲來說,遠近景切換,環繞攝影,大到整體滑落小到汽車駕駛艙內,充分顯示了導演不凡的場面調度和鏡頭感,單憑這一段內容,在好萊塢沒幾個人能夠拍得出來。而這一點也正是麥可·貝的長項。還記得艾普麗爾第一次與神龜面對面時,對後者的全景展示,從下到上環繞式攝影,幾乎與《變形金剛》第一集擎天柱首次出場那一幕一模一樣。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地方,就是喬納森·理貝斯曼拍電影很省錢,《忍者神龜》投資不菲,但比起漫威超級英雄電影來說從預算來說還是差一大截,本片由麥可·貝的白金沙丘公司製作,後者只是一家中等級別的製片公司,出品了大量科幻、恐怖電影,比如今夏的《人類清除計劃2》,《忍者神龜》是他們投資最大的一部,單單是動作捕捉技術就耗費了大量資金,因此在電影裡,真正展示神龜細節的畫面並不多,大量遠景和快速運鏡和剪輯下,CG角色的細節被大量忽略,無需繁瑣的製作,這就是省錢的地方,也是導演最擅長的部份(這一點,麥可·貝省錢的本領還如不他),不信,可以回顧導演以往的作品,觀眾還記得《諸神之怒》與《洛杉磯之戰》中的怪獸或外星人形像嗎,有的早已被淹沒在喧鬧的場面之中,有的根本不給你展示全貌或者細節的機會。

    或許,喬納森·理貝斯曼和麥可·貝一樣,講故事能力不佳,而且他比後者還要差,但這類爆米花電影在開拍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其賣點,並不想要名垂青史,只是打算讓觀眾品嚐爆米花焦糖瞬間所帶來的美味,而走出電影院之後,不會留下任何回味,童年回憶?只是一個讓你走進電影院的動力,但基本與本片無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