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獨家腥聞--Nightcrawler

夜行者/独家腥闻(台)/头条杀机(港)

7.8 / 604,062人    117分鐘

導演: 丹吉洛伊
編劇: 丹吉洛伊
演員: 傑克葛倫霍 蕾妮羅素 比爾派斯頓 里茲阿邁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eo

2014-11-07 20:49:25

來隨我大笑


這部電影讓我笑的方式,使我想到了American Psycho / 美國精神病人 (2000),關於我對那部電影的評價,請看我拍的短片:
A站:http://www.acfun.tv/v/ac2335131
B站: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421523/

《夜行者》的故事發生在經濟蕭條的當代都市洛杉磯。電影的主角Lou Bloom (Jake Gyllenhaal) 在尋找一條職業道路,他不知道到底是什麼職業,但他卻對「有職業」這個目標非常痴心。巧合中他看到了一項不怎麼知名的職業——在夜間搶先奔赴各種事故現場拍攝影像,賣給電視台——「如果有血,就上頭條」。他起步嘗試這份工就做的還不錯,接著我們發現,他似乎「太過於擅長」這份職業了……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瘋狂、痴迷、甚至精神有問題、卻非常擅長「展現」自己的人,如何獲得成功的故事。你一看到他就會覺得他是那種晚上不睡覺在網上學 「手把手教你如何在潛在老闆前推銷自己」的人。他的口才特別的出眾,他為了給自己的職業鋪路而進行人際聯絡、為自己推銷的方式非常工整,也很格式化、八股化——雖然像背書,但卻在他熟練的掌握之下顯得自然,用在對的場合會非常加分。只不過,我們慢慢的就認識到,他給別人「展現」的並不是真的自己,真實的他跟自己展現的「那個他」是游離開來的,他不理解那些「格式」的意義,沒有能力真正的跟人交流,以致於經常把那「格式」用錯場合——其效果,要嘛就是引人哈哈大笑的黑色幽默,要嘛就是逼人瑟瑟發抖的寂靜恐怖,要嘛甚至兩種效果同時兼有。從頭到尾,這個角色的精神問題都讓人有一絲不安,但劇本牛逼的一點就在於,雖然我知道Lou的做法很過份,但我發現自己竟一直在為他鼓勁兒,從來沒有一刻在想「快讓他跌倒吧」。而「快跌倒吧」是我在看《華爾街之狼》的時候的情緒。《華》的時長略長,角色到結尾已經不吸引人,兩者相比之下,《夜》顯得可人得多。這種感覺是劇本在節奏和語氣較好配合下的產物。

我對Gyllenhaal姐弟的演藝事業一直很感興趣,有的人覺得Maggie不漂亮,我卻覺得她超級性感 (可能是因為我看懂並喜歡《秘書》)。Jake Gyllenhaal這幾年選的片子都特別帶勁兒,End of Watch / 警戒結束,Prisoners / 囚犯,Enemy / 敵人(強推),一部比一部讓我喜歡。但他對於《夜行者》里Lou的詮釋,才算是他職業生涯最好的表演。無論是從外形、到肢體動作、再到談吐、情態,Gyllenhaal完全的消失在了Lou這個角色當中。電影的一大優點就是很多段非常引人入勝的對話,而對話的一方都是Lou,從頭到腳的讓人起雞皮疙瘩,有些地方讓我噗噗的笑,很贊。

Rene Russo演電視台的新聞製片,給了Lou機會、也給了他突破底線的燃料(他有底線嗎?)。對於Rene Russo,我只想點出一個事兒,她今年60了。

另外很出彩的是演被Lou擺佈、操控的跟班Rick的Riz Ahmed,這個小子非常的傳神,維基百科了他一下:「also known as Riz MC, is a British actor and rapper from Wembley, London, of Pakistani heritage.」 本來對他的評價在「非常傳神」那裡就可以停了,看了這背景,英國背景,再回想他在電影裡的談吐,真服了。32歲,前途啊。

電影成本不高,電子攝影(經人指正,發現白天用的是35mm,夜裡用的電子),但是做的很精緻,影片不乏刺激場面,某些地方甚至有一絲大片感。鏡頭對於洛杉磯本身也捕捉的非常好,使得城市夜景也成為角色之一,讓人想到Collateral / 借刀殺人。

至於電影的主題嘛,我看到"包子島"引來的影評「想贏彩票的話,請你先賺夠買彩票的錢」(希望是原作者或得到許可了),那篇下面已經有朋友在議論,到底電影對Lou的行為是什麼態度的,觀眾應該有怎樣的態度,然後論著論著就跑到山區去了,嘿嘿呵,我把自己給寫樂了。我並不覺得那篇文章——或電影本身——"宣揚"了什麼成功之路。我只想插一句嘴,別因為反對就點「沒用」,因為」沒用「不是反對票的意思。如果能促進對電影的思考和討論,甚至引發大家觀影的興趣,怎麼會「沒用」呢?你點「沒用」的效果就一個,壓到頁面底下,沒人讀了,這是封嘴。大家都看得到然後聊聊,而且根本沒必要達成一致,不挺好嗎?

我個人的意見,電影將當今社會中的某些「日常」拿出來,放到一個誇張的情境中,讓我想到了以下:

1. 比較明顯的,點出了美國社會中大家習以為常的東西的病態。其一就是電視台新聞節目為了吸引收視率而不斷降低職業操守,拋棄真正教育選民的職責,而純粹為了吸引屁民注意力而去「吸引」。選民=屁民,但民眾如何思考和意識是受到被資本操控的媒體所引導的。地方電視台對於收視率的熱衷可以引發一個「攝影師」做出電影中那麼荒唐的事情,而且很可信很現實,很實在的反映了美國的媒體現已病入膏肓。其二就是令人絕望的就業市場,那種調教人們對自己進行包裝、偽裝的市場,將networking (「人際溝通」) 的重要性誇大化的市場,削弱每個人本身的質量、價值和能力的重要性的市場,逼人出賣自己的市場。雖然電影中的角色都不是正常人,但影片裡幾個「談判」戲依舊讓人感到不陌生,將現實描繪的非常典型。

2. 還是痴迷。繼Gone Girl裡的Amy,Whiplash裡的Andrew,Birdman裡的……所有演員?之後,Lou也昂首邁入了今年這個痴迷者的隊列里。此片中,他的痴迷在於對完美取景構圖的貪婪中,在於對被自己不斷重新定義的professionalism (「職業操守」) 的「堅持」中,在對於對名聲和權力的追逐中。因為劇本和演員的水平不錯,我們在堅定質疑Lou的三觀的同時,非常理解Lou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動機。我猜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寫出來影評似乎是在肯定主人公,而有的人馬上就指出這在思想上是不正確的!「理解Lou這個虛擬人物、為他辯護」,和「擁護Lou、提倡Lou的行為」是不同的,就像理解《權力的遊戲》裡的Cersei和「Cersei是我的偶像!」 是不同的一樣。它讓人享受的地方,正是人物的複雜,僅僅享受電影就足夠了。這部電影評的是R級,不是給孩子看的。做人的大道理上,觀眾席里沒有誰真的欠教育,若有,挽救、爭論已經略遲。

說到享受電影,點到本文標題。電影風格雖然很黑暗,但請大家在被情節、對話吸引的同時,不要忽視本片的毛骨悚然與荒誕幽默完美的結合。比如,在Lou一開始入行,還沒有什麼頭緒的時候,他隨著警方的電訊開車到處瞎跑,連到底是什麼案子都不管。他聽到有一個事故,馬上高速開車過去,到達現場後急剎車,停好後車頭跟坐在地上的案件當事人就差不到一米。我當時的反應就是背脊發涼的暗叫"我湊!" 配合著發出來的笑聲。他還拿著個小數位湊到被捕人的臉前拍特寫。我覺得同《美國精神病人》一樣,一旦你把它當特別黑暗的喜劇看,電影的含義不僅不會流失,你可能還會有更奇妙的體驗。不妨試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