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間,暖陽
2014-11-08 01:14:17
一部傳記,一段歷史
電影歷史三個小時,這麼長的電影還是第一次看,很有一種史詩的意味。通過溥儀被捕後的事件線索將歷史事件引出,手法運用的很巧。電影帶我們回顧了溥儀的一生,而這彷彿恰巧是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革的動盪期。
小溥儀三歲登基,從慈禧太后的話中已經暗示了溥儀未來的遭遇。當溥儀還小,還在當政的時候,還有父親在身邊輔佐,這時候看來還是比較樂觀的,等到長大些在掌握實權也可已經營一片大好河山。但是,這一切已經註定是來不及了,動盪的社會已經將這個腐朽的王朝推向歷史的邊緣。哪怕一個清明的帝王都未必拯救的了的清朝,壓在一個少不更事的,殘酷的說是擺設工具的孩子身上又能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結果就是,他還被蒙在鼓裡,就已經被剝奪了皇位!這件事看來來那麼荒誕,但是仔細一想確實必然的結局。溥儀的奶媽——偌大的紫禁城中唯一對溥儀真心的人走了,從此一個尚年幼的孩子開始獨自和宮裡眾多的年長太監、侍衛們等等周旋,眼睛壞了,需要配眼鏡,這些人說著什麼規矩傳統,沒有一個人為小溥儀著想。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才聚集於此,沒有一個是真心,這該是怎樣的一種孤獨。
溥儀的母親死了,他騎著自行車一路前行走到宮門下,表面上受到了侍衛們的尊敬,但是卻連走出宮門的自由都沒有。他一頓飯要吃N多道菜,他說這是再演一場沒有人看的戲,是啊,看戲的觀眾都已經走了,這皇宮裡的奢靡講究,亦不過是一場沒落的繁華。可是,有些東西看似沒有意義,卻還是要繼續,因為宮裡的太監、侍衛、廚師還要靠這些不入流了的繁文縟節來養活。然而,事實這是這樣,但又並非這樣簡單。當溥儀終於決心改變現狀,將太監、侍衛、廚師等等都清出宮門,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己,不久,溥儀被請出皇宮。如果說,皇宮內的繁文縟節是一種腐朽,那麼紫禁城又何嘗不是呢?可悲的是,溥儀說,這是我一直想要離開的地方,可是要離開了竟有些不捨。是的,紫禁城並非只是一種腐朽,它還是一種權利的象徵,離開了紫禁城,溥儀重回皇位的幻象又遠了一分。
可是,他還是想要嘗試的!他投靠了日本,以為可以利用日本來一統中國,如果說之前是幻象,那這便是幻象中的幻象了。隨著事情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出,在這個動盪的年代,權利只掌握在有兵權有武力的人手中。溥儀在日本人的要挾下成了一位傀儡皇帝,被日本人掌控著一切,周圍都是敵人,除了皇后。然而,皇后走了,當她走得時候,影片的情節和前面奶媽走時有異曲同工之處,想來也是導演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