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 / 55,616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劉念留戀流年

2014-11-08 01:26:42

逆水之魚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最近很平靜,不像之前那麼的急切,正所謂冷暖人間,大抵也都是如此吧,生離死別,每天都上演著殘酷和美好,冷漠和溫情,痛苦和甜蜜,相遇和分別,淚水和笑容,交織起的一幕幕,誰都無法不去面對這種種 。

       人在這個世界聽到的最後聲音,是哭,還是平靜。 一個特殊的緣由,看了這部電影。近期,對於生命,有著太多的感慨,從最先的消防員錢凌雲最後一條部落格、到對逝者苦苦每日留言一年多的少女。悲傷的猝不及防。

       《入殮師》是我觀影中第一步以喪事為主題的影片。在東方思維中,死亡是禁忌,就如片中弔唁的日文「忌中」所表現的莊重、靜謐。入殮師的工作似人的生命中最後的送行者。電影講述小林大悟由一位滿懷理想的樂師到成為一名專注的入殮師,而他的妻子和朋友對入殮師的態度構成了本片的主線。當入殮師開場時,我們不得不思考經歷中所面對的「死亡」情節,入殮行的社長在親自送別自己的妻子後開始了這份工作,在他那個擺滿鮮花綠草的辦公室裡,可見他對讓死者在離開塵世時依舊容光煥發的執著。

       給予自由卻死去的章魚、明知無果卻逆流而上的魚

       這不單單是一個關於對生命尊重的電影,通過入殮師小林的眼睛來審視社會問題,來重新思考家庭悲劇。影片集中了幾個社會問題,社會變化的衝突、教育、家庭問題。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透過小林為幾個家庭的死者入殮,也折射出了一些家庭的冷暖,其實都各自有苦衷各自有難念的經,讓人揪心。 片中的第一位客人是死亡兩週的老人,後來是誤入歧途的女兒,男扮女裝性別錯位的兒子,家庭問題的產生是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人與人之間由相互指責、謾罵到冷漠,直至老死不相往來。影片中的葬禮無一不是最後一次對親人無奈的諒解。

       影片的另一個主題是子女與父母、夫妻、朋友之間的情感,這種所有人共性的情感。當澡堂老闆娘意外過世,當入殮師把母親生前的黃圍巾和佛珠佩戴上時,兒子才真正體會到最親的人死去的悲痛;丈夫看到溺水身亡的妻子,在入殮師的裝扮後,依舊如照片中一般美麗時,那種愧疚感湧上心頭,失聲痛哭;女兒和孫女們將自己的唇印在死去父親的臉頰時,悲喜交加;孫女把學生長筒襪給過世的奶奶穿上。正如當初的招聘廣告一樣,這是一個幫助他人旅行的職業,入殮師成了生者與死者之間最後一次感情宣洩的催化劑,讓死者與生前一般進入另一個世界。

       值得回憶的一個片段是澡堂老闆娘停屍在火葬場裡,一個澡堂老顧客同時也是火葬場員工的他,對於老闆娘去世的看法,「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作為一個送走很多人的老人,自然比他人更能體味死亡的意義。老闆娘直到最後一刻還在努力工作,火葬場員工可以「以後再見」來告別她正如片中小林在橋邊看到的一群魚兒奮勇逆流而上,甚至看到同伴的屍首流下也無動於衷,路人說這就是魚,的確死亡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但面對死亡是否也該積極樂觀。  

       影片最後引出了小林與小時候離家出走父親之間的隔閡,以及最後直面父親的死亡,最終由一塊小石頭而化解為其父親做「入殮儀式」。
年少時與父親分別有遺憾。成長時與母親爭執有遺憾。直至父親亡故時才知自己其實一直存於父親心底。
      也許是小林當時太小,無法懂得大人的愛情糾葛,
      也許是父親有難以言說的苦衷,數年思念卻無法回家,
      但是,一切的謎團都與生命的結束一起逝去,原因和過程變得不再重要。
  那一塊小石頭與另一塊大石頭的交換,也終於有了它的歸屬。

       久石讓的琴聲亦並不沉重。它如此溫柔,似臨別時那隻手,前所未有的輕柔撫觸。

  我相信影片不止於悲傷。因此它的末尾會誕生一個孩子,在溫柔的父母的養育下,他會幸福。把父親手中緊握的河石貼於已懷孕妻子的腹部,結束,亦是開始。
 
Lucas
2014年11月7日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