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頓河

2014-11-14 07:14:55

明白孤獨才會享受孤獨


安妮海瑟薇孤獨地到了地球二號後,開始執行PLAN B,把五百個受精卵慢慢培養成人,累了就跑到冰袋裡睡覺去了,於是那裡的人們,有了女媧造人的傳說,一路發展開啟了五維世界的高級模式。還記得馬修從黑洞回到女兒房間,一直在追問到底是誰安排了這個輪迴,又是誰選中他女兒完成拯救人類的重任?沒錯,就是安妮海瑟薇和她的子子孫孫們。至於馬修是否參與其中,再議!

所以呢,整個《星際穿越》的故事就是前後封閉的莫比烏斯圈,而安妮海瑟薇,才是隨手摺了這個莫比烏斯圈的人。馬修和海瑟薇穿越黑洞時的握手,可能還有更大的輪迴。

好了,以上這段都是我編的,算不得數,也當不了真,要是認真跟我探討「真的嗎?」或者輕蔑地說「胡扯」,只好「呵呵」了。真的,和腦洞大開的過度解讀比起來,真正讓人煩的是「你們文科生看不懂」這種鬼話,或者「在看《星際穿越》之前你要先了解的常識」之類的「科學雞湯」——看完《星際穿越》點燃對太空和相對論的好奇是一回事,在一個科幻故事上「以偽論偽」,就真的是無聊透了。人家諾蘭兄弟真想當科學家,早就不必寫劇本拍電影了。

科幻片的邏輯漏洞和技術BUG這事兒,其實是最不必聊的,就不說「黑洞」、「蟲洞」這樣的文科生插不上嘴的事兒,有些常識,諾蘭也都選擇性忽略了,比如只有玉米還能種,他們喝的啤酒是什麼釀的啊?如果飲食如此營養不均衡,咳嗽肺癆算個屁呀?諾蘭兄弟基本上是隨手補漏,一個貪婪就解釋了人類所有瀕臨滅亡的原因。所以顫抖吧,科學家們,編劇就是這麼牛逼,說是啥,就是啥!編劇就是不完美的小上帝!

其實,比起剛上的另一部燒腦電影《Lucy》來說,諾蘭已經算業界良心,故事邏輯已算能夠自圓其說,科學理論深入的部份有模有樣,讓包括大部份理科生在內的觀眾都不明覺厲。諾蘭兄弟還很體貼的用一張白紙上的兩個點,淺出地普及了「蟲洞」理論。角色設計,返璞歸真的模組化機器人設置,比呂克貝松黑膠樹版未來電腦要有趣和可愛多了。畫面方面,諾蘭放棄了3D也非常明智,3D適合營造封閉空間,展現局部細微真實,反倒是現在的2D畫面,更能呈現宇宙的廣博荒涼,在IMAX上看有別於《地吸引力》的壯闊。

比較起來,呂克貝松就淘氣許多,很商業考量地針對中國市場轉3D就不多說了,劇情和視效都很沒耐心,關於人腦開發的百分比到後來的區別變化,根本就是草草收場不了了之,韓國黑幫老大劇情上的無厘頭槽點多到槽都爛了。但我對兩部電影同樣喜歡的一個點在於,討論「哪兒來,到哪兒去、我是誰」這幾個終極問題,兩個大佬都挺敢的——討論這個話題本身就算膽兒肥,更別說觀點都還挺酷。兩人算是分別從唯心和唯物角度前探,前者是「心動幡不動」,後者是以人類認知和想像的極限來解讀,後者看上去更用功更Nice,前者其實也挺酷,完全就是一種老子煩了,懶得跟你們多廢話的腔調。

諾蘭對於普通觀眾的照顧,不僅在於理論的相對完整、故事的細膩豐富和聲畫的震撼講究,更在於他在情感上給了普通觀眾「愛」的把手,甚至不惜把「愛」打造成不可論的第六維。相信你未必弄得清楚到底什麼重力作用讓時間不同步,但當你看到馬修讀兒女23年留言的段落,當你看到馬修和墨菲跨越時空的父女重逢,一定會內心澎湃,對於一部商業電影來說,這是包治百病的良藥。為了適應最廣大觀眾的情感需求,諾蘭寧可前一個小時沉悶冗長,只為為後面父女愛的重逢做足鋪墊。

但有意思的是,諾蘭整部《星際穿越》都把「回家」作為主推動力,但卻結束在馬修的再次離開。實現了對女兒「回家」的承諾只是過程,獨自踏上未知的孤獨旅程,並且心懷平靜的喜悅,才是諾蘭內心目標的自我投射。另一方面,至少在我看來,整部電影闡述「愛」的部份略顯用力和生硬,反倒是表達孤獨的情緒自然流暢且多彩多姿:太空艙漂流在土星邊緣,是整個電影最壯美的一刻,反派馬特達蒙那句「我都沒有設定醒來的時間」,心酸得讓人肝兒顫,而馬修獨自駛入黑洞,科學邏輯上已然脫軌,情緒釋放上卻直抵高潮,

太空題材從來都是「孤獨」最好的詮釋載體,它天生具備解釋「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話題基礎。而廣袤宇宙做背景,再狂妄的人也會產生天地廣闊,芸芸眾生何其渺小的悲憫感,孤獨不管作為形式還是內容,都無法迴避。

當我們談到孤獨,難免會和落寞、傷心等負能量關聯,但孤獨與其說是一種情緒,不如說是一種狀態,一種人生起點和終點的必然。和「落拓棗」討論的時候,她對孤獨的一句解釋,我深以為然:「當一個人嚮往孤獨時,他會害怕孤獨;當一個人明白了孤獨,他最終會享受孤獨」。這也很好的解釋了馬修和馬特達蒙的不同選擇,所以馬特達蒙才會說那句「我以為我準備好了,其實我沒有」。

好的導演,說到底,不過都是編個有趣故事,把自己改頭換面的放進去,講出自己的困惑與態度。能拍出《暗黑騎士》的導演,內心的強大豐富,可不是和史匹柏一樣高喊「正義與愛」一個方向,他的哲學體系要龐大得多。我之所以喜歡諾蘭導演,是他對自我內心世界的探索,和他片中對太空的探索一樣勇敢、深邃、不知疲憊。

諾蘭歌頌「愛」的誠意有多少呢?越是堅信的越值得懷疑,這才是「暗黑」的本質,而此處已與所謂道德無關。《星際穿越》中女兒最後在生命終點時放手,放下窮其一生的執念,也解除了父親愛的枷鎖。愛是孤獨人生最美的伴侶,也是人生孤獨最後的牽絆。如果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人生也能對摺,愛,可能就是連接起點和終點的那條蟲洞。佛教里常說「一切皆空」,與所謂的「勸人向善」原本就是矛盾,姑且放在這裡,算是對「孤獨」和「愛」的一種映射吧。

這些年,對於認識世界的興趣越來越低,對於科學也越來越懷疑,科技發展最有趣的一點,是它其實是被不斷證偽的,日心說推翻地心說,後來又明白真的「天外有天」。人類為認識自己做的不懈努力,當然值得尊敬,但現在看來「用風箏捕捉電」這種事真的都分外逗逼。人類科學發展一直在做的一件事都是——看,以前的人多愚蠢。

而更悲劇的是,按照維度學的想像,我們究其一輩子,可能都在一個外星人設定的三維魔方里,我們甚至想像不出五維六維的世界到底如何。聽上去,何其悲傷。

倒是有一件事情,讓人略感安心。偉大的文學作品從不受制於科技的發展,哲學宗教的光輝安撫著我們對未知的恐懼。天圓地方的認知年代,我們一樣能對宇宙感嘆「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樣能習知自我,「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雖然到現在,也不能對死亡發出半點兒微弱的抵抗,但我們至少可以選擇「絕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咆哮著怒斥「光的消逝」,並將這份兒決絕口口相傳。

科技不斷被證偽,人類的情感的共鳴卻從未虛假過。
愛和孤獨,都是。





微信公眾帳號:mydunh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