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記憶裂痕--Paycheck

记忆裂痕/致命报酬(港/台)/空头支票

6.3 / 113,337人    119分鐘

導演: 吳宇森
編劇: 菲立普肯迪克 狄恩喬格瑞
演員: 班艾佛列克 烏瑪舒曼 亞倫艾克哈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肖鸚歌

2014-11-16 05:29:50

你究竟該相信什麼--「記憶裂痕」觀後


首先,看帖回帖是美德。群眾們老是默默潛過,有想過辛勤勞動的群主的感受嗎。

其次,面哥,我真的看得很辛苦,看了半個小時還是沒有進入狀態,真心想放棄了。鄭淵潔說一本好書能不能吸引你,看五分鐘就夠了,我覺得電影也是,十分鐘就夠了。

可是,唉,誰讓這是作業呢,誰讓我應承下來了呢,還是硬著頭皮看吧。

 

此片的拍攝風格有點老舊,很多處鏡頭切換方式非常復古,配樂也是,一查,哦,03年的片子,那就可以理解了。

 

我喜歡的片子通常是通過一個好故事講一個好道理,最好是能對我有所啟發的。而不是通過某些玄妙的前提設置只為了講好一個好故事。你懂這其中的區別麼。前者注重靈魂,後者注重形式。

所以此片最後以中大獎結束,落腳點在錢上,我能說,真的有點俗嗎。

 

全片有點像「全面回憶」+「預見未來」了。但是故事也真的沒講好。面哥,我費了這兩個小時青春,你要怎麼補償我啊。

 

片子的出發點有些跟我之前的想法重合,所以我就寫我自己想到的吧,就不完全圍繞片子來說了。

 

物質是意識的載體。我們的想法、記憶、甚至夢境,都必須存在於腦細胞的活躍狀態下,準確地說應該是每個腦細胞的特定形態和帶電狀況(好吧,這是我瞎想的)。這樣說來,意識就不該是抓不住摸不到的東西,應該是可以以一種可見的物質形態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只是因為其載體的極度細微和難以直接觀察,所以我們才把意識歸結為抽象的存在。

有了這個認識,我們就知道,人的記憶、夢境什麼的,理論上確實應該是可以提取、存儲、複製、剪切、擦除或重寫的。我一直堅信,這個技術的實現,絕對會是科技帶動人類歷史發展的巨大飛躍,能省多少人力物力、新增多少發明創造,是絕對超乎想像的,到時候拍電影也完全用想的就可以了啊,什麼特技效果,只怕想不到不怕拍不出啊。

這種情況下,更需要考慮規範、監督以及倫理的問題了。你怎樣確定你腦中的是你自己的東西而不是外力強加的,你怎樣確定事情的真假,你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嗎,人證物證就一定可信嗎。

「缸中之腦」的假設告訴我們,我們的一切感知的最終輸出結果來自大腦,如果有一種東西可以省略掉你直接接觸物體的過程,而直接給你的大腦以相應信號,你會以為你確實在做那件事,哪怕你根本一動都沒動。這個很容易理解,就如夢境那樣,也像「原始碼」或「全面啟動」等影片所建立的前提一樣。

如果一切都不可知,或者說不可證,那麼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該相信別人還是相信自己。

旁證是一種很可怕的力量。像生活在一個「楚門的世界」,如果別人都那樣說,即使你這麼認為,你又怎樣能證明呢。別人都說你是剩女,即使你再不認同,這也就是你的標籤了(哈哈,別對號入座。)。三人成虎、眾口鑠金,這種道理我不想再論證了。總之這裡要說的是,如何確定別人意見的實際價值,是一個挺糾結的問題。

我想,唯一的途徑可能就是,追尋內心最本真的方向吧。因為至少現在不會後悔,至於以後會怎樣誰知道呢。

 

還有個假設問題我曾經一直問自己,也問過別人,答案都在意料之中。

這個問題是:如果上天可以確定地告訴你,你未來會成功,那麼現在的你還會不會繼續努力?如果上天可以確定地告訴你,你未來會失敗,那麼現在的你還會不會繼續努力?

基本上,這個問題的答案無非是「會」與「不會」的排列組合,有四種可能答案:會,會;會,不會;不會,會;不會,不會。

我發現以前心懷樂觀的我的答案可能會是「會,會」,但現在或許會極度偏向於「不會,不會」,哈哈,這就很明顯地看出我性格之中的懶散和行動力的超級欠缺了。而更準確的想法是,當初設定好這種問題時,我根本就沒有想過答案,因為我突然意識到,其實你一直是哪種人,你就會選哪種答案,根本與前提條件無關。

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也就在於此,不管你怎麼選擇,最後你都會走到你該走的那條道上,所謂殊途同歸,所以後悔藥這個時候是沒有用的,我相信蝴蝶效應在性格決定命運這條道上可發揮的效用應該也是極其有限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比如,郭選擇「會,可能不會」。說明她是一個上進努力、但又稍稍信命的人。她說,既然會成功,那麼就會為了實現這個成功而努力;既然終究失敗,那麼努力還有什麼用。

而我想的是,既然結局已經註定,那麼現在的努力是不是只是徒勞?這個時候我可能反倒會偏向於「不會,會」的答案了。憑什麼老天說我會失敗,我就要失敗?我會跟天鬥,我要努力,我要改變命運!

這個問題在影片中出現過類似的:男主問,如果我從開始就知道我們不會在一起的,我們還會開始嗎?女主的回答很漂亮,我們在一起的日子是無價之寶,生命中一些美好的東西本就是一些美好的錯誤。

面哥,這是片中的最亮點。(哎,這句話有歧義。捂臉。。)

 

片子有兩三處試圖通過主角的台詞來講道理,我意識到,這似乎不是一個好辦法。我寫東西也喜歡將道理羅列,其實更多的時候,是不是通過巧妙的故事潛移默化地告訴人們道理會更好呢,潤物細無聲啊。

當初看動畫片「霍頓與無名氏」的時候驚為天人,因為其間的哲理,很巧妙地通過故事體現出來,並且更加堅固了我之前的想法。總體有兩點:一是「大」或「小」的概念只是相對的,對你天大的事,或許在別人看來就只是一粒塵埃,而或許你覺得根本無所謂的東西,在於別人就是比天還大的事,你以為你就是整個世界嗎,其實或許你只是一粒塵埃,要學會換位思考;二是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堅持自己有時候就是要對抗常理,常理往往是要被打破的,真理並不一定掌握在大多數人口中。

 

當有些人熱衷於算命之流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它究竟有何意義,能給你帶來什麼好處。如果事情可以預知,並且可以被改變的話,那麼之前預知的事情,是不是其實根本就已經不存在了(啊,這又涉及到時空問題,我也亂了)。而未來以你希望的樣子一一鋪展出來的時候,你覺得這種可預知跟未知的驚喜、哪怕是驚嚇比起來,哪種更有魅力呢。

片子裡又直白地講:「你給人們看他們的未來,那麼他們就沒有未來了,因為他們沒有希望了。」我想問你:「你想要看到自己的未來嗎,你確定那會有所改變嗎。」或許其實,「你看到自己未來」這部份,也就在冥冥之中的設定里,那麼你覺得「看未來」這件事還真的有意思嗎。

看未來,無非就是想趨利避害,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人人都有這本領,你覺得是小偷的入室技巧更厲害呢還是你守門的技巧更厲害?既然是人人都有的東西,那麼其實也就根本不是什麼優勢所在了。像經濟學中提到的,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是為了得到超額剩餘價值,如果大家都用一樣的機器、一樣的產率,那麼就不存在誰掙多掙少的區別了。所以,你知道,除非你一直在領跑,否則跑再快都跟別人一樣,那又有什麼意思,是不是還不如慢慢悠悠看看沿途的風景呢。

 

見了準備小升初的表妹,頓時又羨慕嫉妒恨起來。稚氣的面龐,青春的身體,無限可能的未來。我多想重新投胎重活一遍。但是,我確定我不會走現在的老路嗎。我不敢確定。

越年輕,就越可能無限。就像細胞的長大、成熟、分化,最開始未分化時,你可能是腦細胞可能是心臟可能是手腳,等你分化好,你就只能是某一種,你若想換位置,該有多難。體細胞複製嗎,那需要怎樣的條件。愈傷組織,我想,是一種好的選擇。現摘舊文一段如下:

(20100825)忽然意識到,人的成長跟細胞的分化很相似。最開始,因為潛能無限,所以有無限可能,所以小孩子可以放肆狂言要當科學家或是掏糞工,沒人敢當面打擊或嘲笑他,因為未知,所以不敢妄下結論;越長大,人就受到越多的束縛,加上無數次主動或被動的選擇,他就在無數的路中走上了一條,這一條便似乎是他今後唯一的可能,像細胞成熟了,也就分化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但是分化的細胞實際上依舊包含有所有遺傳物質,還是有著再分化的可能,就是它在特定條件下會分裂出一種叫作「愈傷組織」的細胞群,這種愈傷組織便成了潛能的再挖掘,可重新分化,甚至成長為一個新的個體。

從一個分化細胞,到愈傷組織,到一個新個體。

人呢?當他一條路走不下去的時候,受了挫折打擊,脆弱的會一蹶不振徹底死亡,堅強的就會本能地產生自己的「愈傷組織」(其實堅強不也是由脆弱進化而來?),在多次痛苦掙扎摸索之後,他的愈傷組織分化出了他以前未有的能力,開拓了以前未料想的領域,於是他重生了,前面不止一條路,而是有無數個岔道供選擇。

所以才說苦難成就成功。苦難會刺激產生愈傷組織,愈傷組織就是堅強隱忍、經驗教訓、臥薪嘗膽、厚積薄發。

小到一個細胞、一個人,大到一個社會、整個自然,不都是這麼發展的?

沒有絕路,就看你能不能逢生,這個「生」,不是「守株待」的,是要「主動求」的。

 

好了,假設了半天,最後還是證明了我這個人,根本還是一直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好吧,在我的拖延症越來越嚴重的今天、明天,我我我。。。我還是改變吧。嗯,是必須改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