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

喜宴/TheWeddingBanquet

7.6 / 17,306人    106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馮光遠
演員: 郎雄 趙文瑄 金素梅 歸亞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瘦填鴨

2014-11-17 20:07:47

李安電影中的中西方差異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李安的父親三部曲中,有兩部電影中的中西方差異體現得特別明顯,分別是《推手》和《喜宴》。《推手》講述的故事是郎雄飾演的父親退休來到美國,和兒子一起生活,但是在生活方式上和美國兒媳有非常多的不同,因此整部電影中把文化差異表現的面面俱到。而《喜宴》更像是一記重拳,從一個切入點進入,用家庭與婚姻上的不同來表現主題,故事有趣也不乏力度。
       
       先從《推手》說起,影片開頭就用了強烈的對比,一邊是打太極寫毛筆字的中國傳統老人,一邊是用電腦打字的美國前衛女性,兩人在畫面上表現的格格不入,一旦相遇便產生矛盾。列舉兩個片中的矛盾點:第一個是父親在看電視,聲音特別大,兒媳過來要求他用耳機;第二個是洗澡的小孫子跑出浴室,老人抓住他和他打鬧一番,並且還要看看他的生殖器(這個是在中國非常正常的事,因為傳宗接代是傳統觀念中舉足輕重的事),美國兒媳不能理解,把孩子搶回去洗澡。這兩個矛盾點看上去是生活方式的不同,但實際也能體現文花上的巨大差異。中國傳統文化中,妻子應該是相夫教子,尊重甚至服從長輩,美國更強調尊重個人,每一個個體都是平等的,片中可以看到美國兒媳的父母是單獨居住在其它的地方,並不和子女一起生活。在這種激烈的文化碰撞中,父親最終還是妥協了,像兒子解釋「推手」一樣,推手其實是保全自己的情況下戰勝敵人,並不是一種進攻的手段,從這個角度,也能窺視到中國文化。父親在獄中大致說了一句話:「看到你們一家人幸福了,我也就滿足了?」面對在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家庭的完整,父親不願意去打破它,因此也就如推手一般,保全了他認為重要的東西。
      
      
       再談《喜宴》,和《推手》相同的是其中包含了文化衝突,而在家庭上的討論,比《推手》更加深刻。《喜宴》說的是在父母的壓力之下,留美的兒子欺騙說他們自己要結婚了,開心的父母立刻來到美國,要見證兒子兒媳的結合,殊不知兒子其實是同性戀,在父母來的這段時間,他的同性伴侶假裝成房東,找來了一個中國女人假扮他的妻子……在這部電影中,婚姻和家庭文化在差異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婚姻上,兒子選擇的是西方的方式,在公證處簡簡單單一個手續就辦完。辦完之後母親嚎啕大哭,說自己沒用,沒能給兒子辦好婚禮。因為在中國,婚姻是終身大事,要廣而告知,然後大辦宴席,搞得紅紅火火才行。片中兒子說:「我結婚又不是給別人交代。」母親就反駁:「你不和別人交代,結什麼婚啊?」因此,婚禮在中國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給親朋好友一個交代。在婚禮中,大家都會用各種方式使氣氛活躍,比如蒙住新娘的眼睛,其他男人來親她,讓她猜誰是新郎。片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酒桌上一個外國人說:「我以為中國人都是柔順沉默跟數學天才。」李安飾演的一個賓客說:「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雖然是戲謔之言,但是不無道理。
      
       《喜宴》中作為重點討論的家庭文化更加耐人尋味。在婚禮的鬧劇中,兩人假戲真做,兒媳竟懷上了孕,一直配合演戲的房東,也就是主角的同性伴侶賽門終於爆發,當著他父母的面大發脾氣。知道一切真相的父母就像遭受了晴天霹靂,一方面無法接受兒子是同性戀的真相,另一方面要讓兒媳打消打胎的想法。這兩點也是能夠體現傳統文化的,儒家文化中的倫理道德要求人要傳宗接代,因此這兩方面都與其發生牴觸。故事發展到之後,和《推手》一樣,大家都做了各自的妥協,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知道真相的父親對賽門說:「為了這個家,唉,如果我不讓他們來騙我,我怎麼能抱得上孫子。」賽門說:「高伯伯,我不能理解。」父親說:「我也不能理解。」簡簡單單的幾句台詞,卻把中國文化中的家庭觀念體現得淋漓精緻,為什麼父親自己也不能理解,因為儒家文化經歷幾千年的流傳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血液當中了,為了家庭的完整和延續,能夠讓人付出一切代價。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就屢見不鮮。
       
       其實在這兩部電影中,不單是表現中西方文化差異,更是在差異中更明顯地表現中國文化,用故事來表現我們骨髓中的東西,不由地讓我們從現實中驚醒,原來我們的文化離我們如此得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