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樓空城劍

2014-11-25 04:05:48

理解de安慰


理解de安慰
    九月底的時候看了《親愛的》,走出影院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是一部太大的電影,其背景和故事可以說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從勇於揭露社會現實這一點,陳可辛就已經走出了很大一步,終於有一天,大陸也可以拍攝這樣在院線公開上映的倫理片了,而且拍得這麼好看。
    故事很簡單也很複雜,電影有另一個名字:《打拐》。拐賣兒童,牽連了兩個背景迥異的家庭。影片中主演們精準的演繹讓人拍案叫絕:黃渤幾乎是我們這一代看著成長起來的,《親愛的》如果不是黃渤來演應該會減分,因為一個丟失孩子的父親該怎麼演,好像還沒有什麼定論,但黃渤這個感覺是對的;然後郝蕾也讓人眼前一亮,原諒我之前沒有聽過或者是沒有注意過她,但是看完電影馬上就回家查,原來人稱「戲瘋子」;趙薇繼演而優則導之後又一垮了一大步,為自己今後更寬廣的戲路夯實了基礎;張譯的幾場戲受到編劇的偏愛,唱桃花、親鵬鵬幾幕都讓人印象深刻;還有其他主創甚至只是配角,都被調教得像模像樣。
    所以這是一部值得強烈推薦的電影,於是我逢人就提起,唸唸不忘。但是怎麼個好法,怎麼跟人說出一點乾貨,讓人有動力去看一眼呢?除了故事真切、演員到位、感情衝突強烈(簡稱催淚),一定還有其他東西。
    首先它有自己存在於這個時代的意義。拐賣一事古已有之,有買方就有賣方,有賣方就有拐賣。前幾年部落格興起的時候曾有一陣鋪天蓋地的是「隨手拍解救被拐賣兒童」。這些事離當時才二十出頭的我很遠,也離電影開場時的田文軍夫婦很遠。
    那時候他們已經離婚,兒子田鵬判給了男方。他們見面就吵架,為了兒子的教育問題你一言我一語。在某一天下午,兒子突然失蹤,從此好像一切都變了。茫然應該是第一個冒出來的情緒,然後接踵而至的是憤怒、懷疑、無助,等等等等。影片中的「24小時立案」被官方闢謠,但不可否認,當事家庭和社會的反應肯定是不同步的。當田文軍接受事實,並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尋找兒子的時候,蜂擁而上的都是騙子。尋尋覓覓找不到一絲線索,冷冷清清深夜裡輾轉難眠。那邊是同樣睡不好覺的魯曉娟,用安眠藥麻痹自己的神經,又像個只有軀殼的人,丟失了靈魂。身邊的人們都希望田文軍和魯曉娟可以儘早從孩子被拐的陰影中走出來,可是他們選擇了繼續尋找,而且覺得遺忘等於背叛。在韓德忠組織的「萬里尋子會」家人裡,有為了堅持找孩子裝瘋的,有白天想晚上就夢的,有生了女兒覺得背叛了自己兒子的。此些種種,若都認作是虛妄,那又有什麼是真實呢?局外人看得再明白,不曾失去摯愛,又如何能安慰他們呢?就像魯曉娟問對面神色平靜的心理醫生:「你有孩子嗎?」對麵點頭。「你的孩子沒有丟。」
    那麼你永遠體會不到我的感受,你在這個圈子外面,我卻在裡頭。
    影片過半,多年的辛酸堅持,孩子終於終於找到了,但他們的對立面竟是又一個分崩離析的家庭。李紅琴忍辱負重,對丈夫帶回家的兩個孩子視如己出。搶「小傢伙」的一幕來得如此突然,但漫長的追趕也挽回不了殘酷的現實,她丈夫涉嫌拐賣兒童,現在兩個孩子都要從她身邊被帶走。反抗自然是無力的,因為整個社會都不允許秩序變得無序。初中沒畢業的她認定年幼的女兒吉芳一定是棄嬰,隻身來到深圳希望能夠拿到前女兒的撫養權。因為某些原因這個夢想一次次墜落,無論她多麼努力爭取甚至犧牲自己,都得不到社會的網開一面。有因,有果,在旁人看來,再正常再正確不過,也不需要可憐什麼。
    如果高夏不是一名各個方面都潦倒的律師,如果不是生活給予他品嚐各種酸甜苦辣,他會去試圖理解李紅琴,並給予她法律援助嗎?2年多前柴靜姑娘曾為《桃姐》葉德嫻寫下一篇《我們經歷磨難,是為了更好地安慰他人》:「他們經歷的痛苦或者心酸,你能了解,你覺得也能因之而被了解。」
    當年汶川地震,那麼多人瞬間失去家人,如果旁人一味強調「一切都會過去的」,只能造成另一場災難。這也是一個「圈子」,圈裡圈外即使僅隔一層紗,亦是完全看不清。
    韓德忠組織了尋子會,不斷重申我們丟失的孩子是不可替代的,絕對不能生下一個。但影片的最後,他也只能對自己妥協。即使他把同樣遭遇的家庭聯合起來互相鼓勵互相溫暖,在這裡他就被很好地理解了嗎?好像沒有,在他宣佈自己妻子懷了下一個孩子的剎那,尋子會的所有人都錯愕不已,所有人都在憂慮自己的憂慮,所有人都只顧舔舐自己的傷口。而韓德忠,或許妥協,又或許是想明白了,沒有人理解不如自己拆解掉過去的信仰,哀莫大於心死,又有誰能說這是背叛還是堅持?
    影片到最後我才知道原來電影是取材於現實。只是真實的韓德忠沒有要另一個孩子,他還在繼續堅持;真實的李紅琴可以坐和諧號去看望自己的女兒,但是無法獲得撫養權;真實的田文軍可以千里迢迢去探望獨居的李紅琴,這不能算是原諒,這或許叫做理解的安慰,理解地寬容。
    在中國這麼個戴著鐐銬拍電影的地方,拍這樣的片子,陳可辛眼光廣闊又切入精準,是有能力有責任感的導演。忽然想起趙寶剛最近的新作《青年醫生》,趙導當年一部《奮鬥》已經略飄,如今又來YY醫療界。作為一群越來越不被社會理解的人,我還沒有聽到身邊同事、同學對於這部劇的褒揚,因為這完全就是一部披著醫療外衣的都市肥皂劇,當然我們不需要被美化,有時候只需要被理解。不過劇情走到現在還不能下定論,但即使當年像六六深入醫院體會後才寫了《心術》,仍無法完全真實地理解醫護人員,因為儘管我們只是身上多了一層白色,卻好像彼此隔了一條鴻溝,人們不曾經歷的,他們也不願了解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