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賓漢--Ben-Hur

宾虚/宾汉/宾虚传

8.1 / 254,752人    212分鐘 | Sweden:219分鐘 (1970) | Sweden:224分鐘 (1962) | UK:222分鐘 (1993 re-release) | 214分鐘 (DVD edition

導演: 威廉惠勒
編劇: Lew Wallace Karl Tunberg
演員: 卻爾登希斯頓 Jack Hawkins Haya Harareet Stephen Boy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愛多一點

2014-11-30 00:57:54

賓虛有點弱


賓虛的那個小時候的羅馬朋友梅瑟拉,實在是有點不近人情。居然對自己的朋友進行陷害,不僅如此,還把朋友的妹妹和媽媽無辜關在牢房裡,一關就是5年。一點人情味道都沒有。為了自己的前途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據說是因為賓虛在猶太人中很有威望。但好像這方面表現不足。只知道賓虛是什麼猶太王子,但沒看到有什麼威望啊。

感覺那個羅馬人梅瑟拉是日本人的話,那猶太人賓虛就好像是溥儀。那個羅馬人希望賓虛想溥儀那樣做個傀儡,幫助他管理猶太人。但賓虛不想做溥儀。

但賓虛也沒有什麼像樣子的反抗。一開始也沒有想著要利用自己的威望反抗羅馬人的統治。

一直到到梅瑟拉讓在在幫助和反抗之間二選一的時候,雖然賓虛選擇了反抗,但也只是在口頭說說,根本沒有採取任何的行動。

他只是沒有告密而已。

並且在羅馬的總督來的時候,他還跟自己的妹妹在二樓津津有味的看熱鬧呢。

事實上,在羅馬統治下的耶路撒冷,當時的猶太貴族真的沒有反抗羅馬的意識。

要知道,耶穌基督並不是死在羅馬人的手上,而是死在猶太人的手上的。

是猶太人要求羅馬人處死耶穌的。

這猶太人是誰?當然是猶太的貴族,也就是哪些宗教祭師之類的人。

當時的猶太人信奉的唯一的上帝,上帝在人間只有「先知」之類的人在傳教。但先知不是上帝本人。

而耶穌基督宣揚的是:他不是先知,而是上帝的兒子。

這個在大部份猶太人中是萬萬大不敬的。在他們眼中,上帝是唯一的神,上帝如果有兒子的話,那他必須有妻子,那就有了兩個神,再有兒子的話,那就有了三個神了。這是對上帝的大不敬。所以,在大部份猶太人的心目中,耶穌基督要嘛是瘋子,要嘛是異端。

所以,耶穌在當時,在猶太人的心中,他並不受歡迎。相反,羅馬人對耶穌倒很寬容。因為耶穌宣揚的是和平,而不是反抗。
羅馬人並不干涉猶太人的信仰問題。只要不反抗羅馬人的統治就行。


所以,耶穌被抓,並不似乎羅馬人,而是猶太人,特別是一些猶太貴族幹的事情。被處死也是這些猶太貴族要求羅馬人幹的。

在羅馬人眼裡,耶穌和賓虛一樣,都是普通的猶太人而已。當時信奉基督的人不是沒有,但只是猶太人中眾多信仰中的一個很小的分支而已。且大部份信仰基督的都是底層的貧苦大眾。

這部片子將了基督受難記,但沒有講清楚。基督是死在猶太人自己的手上的。因為耶穌基督冒犯了唯一的神,上帝。

到現在,基督教里耶穌和上帝之間的關係還在扯個不停呢。何況當時!


另外,梅瑟拉好像並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雖然他受重傷而死。可是他死的時候,心裡沒有任何的悔恨,反而認為自己沒有輸。

如果要是我拍的話,應該安排梅瑟拉不死,而是雙腿被鋸掉。然後眼睜睜的看到賓虛的妹妹和媽媽的痲瘋病被耶穌治好了,梅瑟拉在聽了耶穌的傳道後,他的腿居然長出來了,然後皈依基督教,真心懺悔(哈哈,只是我的玩笑了。但這片子本身就有神話的因素在裡面。這樣拍也不算太扯淡哈。)

賓虛的性格一開始就可以看出來,他不是一個惹事的人。相反,性格比較隨和。

出事後,他有機會殺了梅瑟拉,但沒有。因為梅瑟拉告訴他,如果賓虛殺了自己,則賓虛的妹妹和媽媽必死無疑。

但作為一個羅馬統治下的猶太貴族,又不是第一天跟羅馬人打交道(他可是和羅馬人梅瑟拉從小玩大的),他不可能不曉得羅馬人是如何殘暴對待被誣陷的猶太人的。並且他也明確知道梅瑟拉是誣陷自己一家人。並且,他曉得梅瑟拉已經判了自己死刑。這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逼迫梅瑟拉放了自己的媽媽和妹妹。而他選擇了放棄。什麼條件都沒有給梅瑟拉提出來。

在路上,他自己能夠活下來的原因,不是因為要救自己的媽媽和妹妹,而是因為在路上遇到了耶穌基督(那個給他水喝的人),他看到了希望。

在船上,他不放棄希望,也是因為相信基督在保佑他。

說穿了,這部片子就一宗教宣傳片而已。

唯一的亮點是,場面拍的非常唯美。雖然我們都不曉得2000年羅馬統治時期到底是什麼樣子。但場面拍的還是夠大氣。

要知道,這片子可是在1957年拍的。當時,我們國家剛跟美帝國主義在朝鮮幹了一仗,我們國家還認為自己國家是世界上第二幸福的國家(蘇聯第一幸福),美帝國主義的人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我們國家忙著對知識分子右派宣戰呢!

看看萬惡的美帝,盡然能夠排除這樣場面的電影。不服不行哈。

當然,對宗教宣傳還是有點不太喜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