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匆匆那年--Back in Time

匆匆那年/FleetofTime

5.6 / 358人    119分鐘

導演: 張一白
編劇: 九夜茴
演員: 彭于晏 倪妮 鄭愷 魏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Nicole飛入瘋人

2014-11-30 07:56:11

重在寫意 《匆匆那年》:青春的走馬燈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完《匆匆那年》,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電影散場的時候,是晚高峰人最多車最多的時候。我取消了原本吃飯的計劃,只想快一點下去停車場,取車,回家。匆匆穿過密密麻麻的人流,不管他們笑著、鬧著、匆忙著、焦躁著。。。。。。
回家的路上,一個人開著車,經過一個又一個路口。自己彷彿跟電影裡開著車的陳尋重合在一起。燈光很刺眼,照著我腦海里一個又一個畫面。有陳尋和方茴的故事,有我的朋友們的故事,也有我自己的故事。。。而更多的,是一種很清晰的感覺,有一點點壓抑,一點點心痛,莫名其妙的,還有一點點釋然。
張一白把一整部電影拍成了一部抓心的魔咒,談什麼藝術高度,談什麼劇情飽滿度,談什麼版本的比較。。。都毫無用處,也無處可談。但他就是要你花錢買票,看一個平淡無奇的,在普通不過的故事,什麼都沒有,沒有藝術,沒有廣闊的視角,沒有劇情語言,但你會願意去看,你會哭,你會笑,電影散場以後,你沒法說爛。
這全部的一切,就只是因為,這麼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那幾個傻乎乎的人,在你的,在我的,在他們的漫長的人生歲月裡,全部都曾真真切切地存在過。
 
站在電影藝術的高度上來講,他並沒有什麼。青春類型的電影,尤其是在現在,很難拍出藝術的高度。導演自然很清楚這一點,何況我認為他從一開始就沒想要追求藝術的高度,他要的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所以,他把全部重點都放在「寫意」之上。沒有優秀的藝術品味,沒有厲害的劇情安排,沒有影帝影后級別的演技,有的,就只有緊抓人心的意境。從大量的樹蔭、陽光、道路、人群這些鏡頭語言中能夠看得出,比起劇情,導演是著重「寫意」的,所以此時此刻,若是你糾結於是否遵循原著的劇情及人物,台詞講得好不好,甚至於演員口音的話,那就未免,太不懂電影藝術和鏡頭語言了。
 
這部電影最大的爭議之處,必然是小說與電視劇的珠玉在前了。但凡看過前作的,勢必要拿出來比較。而最會被拿出來講的,就是劇情和人物原型。導演自然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很聰明地,幾乎全部功力都放在「寫意」的上面。重不在劇情,而在寫意,這是電視劇和小說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就只有電影,只有鏡頭語言做的到。不過,我比較擔心的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導演的想法,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去「意會」一部電影。要知道,現在票房高好評多的電影,要嘛是讓人完全看不懂的,要嘛是誰看都懂的。
 
電影版的編劇是九夜茴本人。我倒是覺得,他為電影所做的改動恰到好處。原作的敘事者是方茴,而電影的視角是陳尋。這樣的安排我個人很贊同。因為方茴的個性特徵已經很明顯了,但陳尋的性格特點就不是那麼的清晰,加上陳尋是整個故事主導性的當事人,所以用他的視角敘述故事,是非常正確的。並且,以男性視角看故事的愛情電影很不常見,尤其是國產電影。所以,這一點其實是蠻難得的。
 
另一方面,小說里很重要的「李賀事件」那一段,導演選擇了輕描淡寫地帶過,取而代之的是一場體現青春友情的無比歡樂的戲。這一處我也持贊同態度。本身小說里李賀那一段,加之與陳尋朋友的那一段的牽扯,我就覺得不太舒服,並不貼近現實,反而顯得矯情。破壞了本來很寫實的故事的美感。而方茴的性格特徵本身就很明顯,也完全沒有必要靠那一段經歷說明什麼。小說與電視劇都用了大篇幅去敘述這段故事,反而加重了矯情的成份。此類故事最怕的是矯情,矯情多了,自然不真實,自然就抓不住人心了。
 
一開始,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很怕演員們這些「超齡高中生」會很齣戲,演不出高中生的青澀與天真。但實際上,他們把角色塑造的很好。至少我看的時候,是真的覺得,他們是天真單純的高中生們。只是彭於晏當時也在拍《黃飛鴻之英雄有夢》,身體還是在練,所以壯得離譜,偶爾齣戲。但好在娃娃臉幫助了他不少。倪妮很符合方茴的氣質,鄭愷幾乎是原型塑造,還有林嘉茉也很好。唯一改動很大的是蘇凱。導演把蘇凱變成了曾小賢,是一個負責搞笑的角色,為影片帶來不少笑料。總之,演員們的表現可以說很好。他們笑,我在笑。他們哭,我也哭。張一白真的很狡猾,當一部電影」寫意「了,誰還會去注意其他方面呢?
 
不過,以上我對於演員表演的認同里,不包括畢夏的沈曉棠。她把陳尋給帶low了,把方茴給帶low了,把整部電影給帶low了。不是說她不好,只是說她真的不適合沈曉棠的氣質。當然,這肯定是商業協議的一部份,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
 
其實,電影裡很多畫面都挺值得回憶。
旱冰場裡的笑鬧和《當》,不正是我們那個時候的樣子嗎?
陳尋對著方茴唱《信仰》,一次又一次篤定地回答方茴的問題:會。會。會。有人看到這裡說,做不到為什麼要答應?可是我卻想問他們:那個年紀的我們,那麼認真純粹地喜歡著一個人,難道不會認為那些事真的是可以實現的嗎?陳尋沒有騙人,而是那個時候的陳尋,他是真的相信,真的認為,「會」。
安西教練,《好想大聲說愛你》,很傻,但卻是所有80後共同擁有過的傻。讓我在開懷大笑之後,眼角泛淚。
 
「就在這一刻,我才真正懂得什麼是愛。可是,我卻已經失去它了。」
最後的分別,也是最痛的分別。方茴帶著痛,陳尋帶著痛,用眼淚和傷痛訣別。對於方茴而言,她要痛到這種程度,狠到這種程度,才能讓自己有勇氣與陳尋道別;而對於陳尋而言,痛的代價,是他終於學會了「愛」,同時,也親手葬送了自己的「愛」。
都說陳尋是渣男,但老實說,我一直都不理解。我反而覺得,陳尋是代表著幾乎所有男人的。在愛情里,我們沒有權利去要求它一定要不離不棄,一生一世。在這個故事裡,只是女主角是方茴,一個尤其固執的人而已。而更多的事實是,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誰都沒有辦法讓自己永遠保持忠誠,特別是在大學校園裡。也許人在成熟之後,懂得了「愛」之後,是需要忠誠的,可是大學時候的陳尋,包括我們任何一個人,又有幾個是懂得愛的呢?又有幾個,沒有愛過別人呢?陳尋和方茴,終究也只是茫茫人海中的我們,任何一個,沒熬過時間,沒熬過成長,成熟之路上葬送了的人罷了。
 
正如陳尋想的,如果時間真的能夠回到靜止的那一刻,該多好。現在他成熟了,他學會了愛,體會了痛,他後悔了。他最初的愛與痛都是一個叫方茴的女孩教會他的。這就是方茴對他而言最重要的部份。如今早已時過境遷,也談不上還愛不愛,只是那一塊特殊的位置,是方茴的,誰也改變不了。方茴是固執的,陳尋打開了她的世界,又忽然殘忍地給關上了,她無法接受如此戛然而止的結束。而她所求的,也不過是陳尋的一句:我後悔了。而陳尋,儘管在心裡說了無數次的「我後悔了」,卻終究也沒能對著方茴說出一句。故事的結尾,陳尋與方茴的眼神溫暖,真的就足夠了。不要去糾結兩人最後會不會在一起,這太幼稚,也太愚蠢。真正的生活,是沒有大結局的。即便他們都更成熟了,即便他們也都還是單身,也不需要去想像他們會不會在一起。因為成熟之後,我們也都不可能會像曾經那樣勇敢了,也並沒有說,成熟的人談戀愛,就可以一生一世,不離不棄了。
 
說到底,他們的故事,就只是某一個偶然的場合,偶然想起了從前的事,那事在心裡還算難忘,那人在心裡還算美好,那時光,在心裡還很重要。
 
終究會有那麼一天,那事漸漸零碎不堪,那人的臉也漸漸模糊不清,但他的影子,他教會你的事情,會在你的心裡,永永遠遠地,隨著你的生命行走,直到終點。你忘了他的名字,忘了他的樣子,忘了你們做過的所有事情,但惟獨忘不了:
有那麼一個人,曾教會你愛。
 
 
致,我的「匆匆那年」,那個教會我愛的人。
但求,我在你的心裡,也還是美好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