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太平輪:亂世浮生--The CrossingⅠ

太平轮(上)/太平轮:乱世浮生I(台)/生死恋

6.1 / 977人    129分鐘

導演: 吳宇森
編劇: 王蕙玲
演員: 金城武 章子怡 宋慧喬 佟大為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清風澈水

2014-12-02 13:36:35

人人都是女文青


凌晨兩點的廣州,從漆黑的天河城出來,冷風冷雨撲面而來。我心中壓抑不住激動,要打車回公司寫影評!汽車呼嘯而過,瀝青地面泛著水光,我戴著一頂從軍布帽,就好像影片裡的黃曉明……

真不是我做作,真不是我矯情,而是導演逼著我們要有文藝情懷。
言歸正傳,我本來是抱著極大的期望去看這部片的:名導吳宇森,六位男神女神,壯美的海報,堪比鐵達尼號的劇情……為此我獻出了我的處女看——第一次看零點首映。在晚上10點看完《星際穿越》後跑回家換上隱形眼鏡再趕到電影院,為的就是那該死的3D(現在都流行3D,看著人眼暈啊)。沒關係,我滿懷期待的,準備好了溢美之詞想要在影片結束後奉上……
可是我失望了,尤其是在剛看完《星際穿越》後再看《太平輪》。雖然吳導也是好萊塢響噹噹的導演啊,可怎麼就拍了個偶像劇出來。不得不化身毒舌!

在我等待影片開始前,我在售票台聽到倆售票小妹的一段神對話。
A:一會兒樓下演的什麼?
B:《太平輪》。我朋友還問我看過沒。當然沒。看名字就知道演輪船唄。
A:我還以為演太平間呢。看這名字。
我:你說得太對了,整船人都死了,還不是太平間?

前天看到有人說太平輪是太平公主被人輪,我直接笑到胃痛。
---------------------------------------------------分割線-------------------------------------------------------
一、時間太長
影片時長129分鐘,劇情鬆散得我不好劇透,我只能告訴你千萬別相信電影名稱和電影簡介,這不是《太平輪》,這是《太平輪(上)》。整部片講的是1949年年底上船前發生的一切雜事,如果你想看撞船、沉船,想看豆瓣截圖里章子怡落水,想看《鐵達尼號》般的生死離別,那你就直接看《下》吧。《上》的背景是1945年-1949年間抗日戰爭結束到國共內戰結束。儘管演員名單里金城武和宋慧喬排在最前面,但在《上》里沒有主角,也就沒有主線。
講的是國黨將軍黃曉明抗日戰爭後一見鍾情宋慧喬,娶了她,讓她懷孕,然後把她送上太平輪到台灣養胎的事;講的是少女宋慧喬愛上帥哥黃曉明突然就成了女人到台灣養胎等老公打完仗團聚的事;講的是日軍軍醫金城武抗日戰爭後,乘著太平輪迴到台灣繼續當醫生思念舊情人長澤雅美的事;講的是國黨小兵佟大為和章子怡假結婚並愛上章子怡但還沒碰上太平輪的事;講的是農村靚女章子怡為賺錢買船票去台灣賣淫並一臉無辜貞烈的事。
129分鐘,估計有近50分鐘在描繪打鬼子和打自己人上,其餘80分鐘就是這波人的緩慢眷戀中。明明兩集可以壓縮到一集,主角可以提煉,鋪墊可以50分鐘就夠,但「浪漫的」吳宇森把這個鋪墊拍了129分鐘,然後在最後一分鐘匆匆閃過幾個眾人上船、船上貧民音樂會、船艙進水、金城武滿臉驚愕的鏡頭就彈出一行字「欲知後事,請看《太平輪(下)》」(不記得是不是前面那四個字,原諒我人老記性差)。尼瑪,我辛辛苦苦駕著笨重的3D眼鏡等待的太平輪在哪?船都沒上!上了,是上了一次,宋慧喬上了,金城武上了,章子怡還興沖沖地跑到售票窗口問船票多少錢。正當我默默點頭影片要進入正題時,章子怡嫌貴沒上,那倆人嗖地就到了台灣,黃曉明和佟大為還在戰場呢。原來這只是太平輪1947年首輪……好吧,我被導演上了。

二、特效假!鏡頭假!
影片一開始就是戰火紛飛的畫面,車子炸了,胳膊飛了。士兵輕輕鬆鬆地上坡、下坡、奔跑、中彈。似乎是為了達到逼真、身臨其境的效果,導演選擇了手持跟拍,但又沒法像演員一樣跳上跳下,於是拿了機器手來操控,結果鏡頭是上上下下了,可是平滑得奇怪。此外明明是打仗,是打仗啊!居然還有心思去弄汽車爆炸大特寫,士兵中彈噴假血,帥哥曉明慢鏡頭。難道你就是因為要做出3D效果讓觀眾不虛此行就非要把戰爭片弄成紅警過場動畫嗎?我想看《風語者》想看《集結號》想看《兵臨城下》或者任何老一點的國產戰爭片,不需要來那麼多俯視仰視甚至航拍的鏡頭,不需要你向觀眾飛來一隻手或者一團爆炸雲,我只想看客觀視角常人能看到的戰爭場面。
有幾個鏡頭我是肯定導演的審美的。金城武在屍橫片野中仰面滿臉倉惶,佟大為在幻想章子怡是自己妻子時七八個戰友緊密圍在他的腦袋四週好像擺出《醜的歷史》的封面和《岩間聖母》般的表情和構圖。但是你確定這是一部「戰爭、愛情、劇情」片,而不是一部超長版創意廣告或MV?尤其是黃曉明初遇宋慧喬時,那種切換雙方緩慢漸變的鏡頭,以及黃曉明那叼煙臭臉,我真以為是要上演《霸道總裁愛上我》。

三、演員太帥
其實這個可以歸為上面鏡頭用的不好的問題里。但是鑒於黃曉明大帥哥太帥太帥了,帥得我直接跳戲,我必須單獨拿出來講。
如果拿本片六個主演作比較的話,顏值爆表第一位就是黃曉明,第二位是宋慧喬。金城武英俊,帥,但是是看得見滄桑,看得出角色的。但前兩位,真讓我跳戲。
首先我必須聲明這兩位我真的喜歡,海綿蛋糕勾人的下巴迷人眼神,宋慧喬四分婉約三分精緻兩分大氣的美讓我平時在電視上、雜誌上都忍不住多看幾眼——好吧,我就是盯著仔細看:哇!怎麼會長得這麼完美!
但是,正因為這倆人太完美了,尤其是黃曉明,每一個線條都如同儀器精密計算過,讓我在看片的時候就分神看他的臉去了,導演還給他的臉那麼多大特寫:正面、側面、仰頭、低頭……連鼻孔都是完美的。感謝這麼多大特寫,以及旁邊金城武、佟大為、章子怡的對比,我相信黃曉明是整過的。他不管演什麼片都是那副德性,那個笑容,那個眼神。我在《風聲》里看到過,在《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里看到過,在這又看到。所以我根本感覺不到他努力想演的為了軍人使命視死如歸的精神,連最後要被炸死前也來個朦朧的大特寫,我想導演是有多愛他。我本來以為是因為他是帥哥才這樣,可是我前幾個小時看的《星際穿越》,帥大叔馬修一點也沒讓我跳戲;後來我又想是不是曉明是國人我看著太熟悉,可是馬修我在前幾天翻他歷年劇照時也是口水滿地呀,但我還是不跳戲。
宋慧喬好些,起碼演少女時像少女,演少婦時像少婦,沒有那麼艷光四射的五官反倒讓角色有了內涵。但是那多次對她五官的大特寫,緩慢地搖移,眼鏡、鼻子、嘴巴、顴骨,讓人以為你是在演戲還是拍蘭芝廣告呢?我邊看時腦子不斷出現電影開始前的蘭芝廣告:真美,我真想用。

四、人人都是女文青
說實話,我是滿懷期望看這部片的。我以為會出現《鐵達尼號》那樣自然流露各種人性的鏡頭。我以為這部3D電影只會讓客觀變得更真實。誰知從頭到尾,按次序出場:黃曉明、金城武、章子怡、宋慧喬、佟大為、長澤雅美(就是這個次序吧),每個人都是徹頭徹尾的女文青(不是黑文青,男文青也是變相的女文青)。曉明大哥在戰場中還有時間緩慢思索、神傷、思念妻子,到最後好不容易逃到壕溝里,還對一同生還的佟大為說:我還有一個東西沒拿(我和慧喬的結婚照)。然後他回司令部,拿著那照片流淚感傷幾句,什麼蘊芬,在戰爭中我心裡一直想著你,想著你在草地上赤腳跳舞云云。你是李煜嗎?前一秒還要裝腔作勢地發號司令兄弟情懷,下一秒就來詩朗誦思念嬌妻。你前兩分鐘離開司令部時看到了照片不帶只帶日記,後兩分鐘就說啊,我還有更重要的東西沒拿。真是夠了,再老克勒的情懷曉明演得都很現代。此外,所有黃曉明的戲份都拍成了偶像劇、mv,總裁蠻橫親上我,上我,你只會有這感覺。尤其是最後一幕,個人昇華,陽光從天窗灑下來,在畫面中央,我們的曉明就正正中中地走到陽光下,沐浴在陽光下,死也要死在陽光下。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得不美……
章子怡則是另一個和角色現實不符的女文青。她扮演的於真是一個農村出來的目不識丁的女人,為了找上過自己一次以身相許的兵哥哥來到上海。後來聽說傷兵都送到台灣去,就想賺錢買船票。別的要用腦子的活都幹不了,白天做傷兵護士,一臉柔情,晚上賣身,也是一臉柔情。還要站在凌冽的寒風中,微微仰著無辜清白的臉,讓人以為她只是被逼無奈。多文藝,導演還多次給她長鏡頭,表現她的營養不良她的赤貧無奈。可是,幹嘛要在晚上被壯漢幹了兩回後還一臉貞潔烈女的樣子呢,馬上又可以清淨無涯。讓人以為她全程陰道乾澀,毫無快感可言。
至於金城武和宋慧喬,角色設定本身就是帶點文藝氣質的,會畫畫的軍醫,會彈琴跳舞的富家女,配上台灣的茫茫芒草和澎湃海岸,遠離大陸粗糙的現實,你們愛怎麼文藝就怎麼文藝吧。不過看到金城武在開頭戰爭結束後走在堆滿屍體的壕溝中,然後突然跪在了土壕上,周圍都是屍體,我當時就一邊讚嘆著他的帥臉一邊不忘白眼:你專門踏遍屍體把他們擺在你身邊然後仰起蒼茫的臉就為了配合導演的文藝意淫嗎?(構圖請參看畫家李自健的《南京大屠殺》,想像一下那個小嬰兒是金城武哥哥。)
唯有佟大為演的小兵還真挺有小兵的感覺,24歲,從軍六年,單純、真摯、傻。但在幻想章子怡的時候也有詩人的感覺,就好像車延高在意淫徐帆一樣:徐帆的漂亮是純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見她,至今未了心願……
吳宇森此前在採訪中說自己一直想拍愛情片不得,想了26年。好啦,這次一次性讓你文藝個夠,文藝將軍、文藝妓女、文藝醫生、文藝富婆、文藝士兵,還有那個只出現在金城武記憶裡的長髮彈鋼琴會畫畫的文藝日本妞。

說實話,我是滿懷期望來看這部片的。本來是想著看完之後要對比著《鐵達尼號》寫影評的,當時還想應該很多人會有這個idea。不過,現在看那得等《下》……電影的優點也是有的,比如演員很帥很漂亮,比如畫面很精美。但是我想看硬著陸的戰爭愛情片,不是mix了《了不起的蓋茨比》或者《小時代》拍攝風格的青春意淫。我還是會期待《太平輪(下)》,儘管我估計演員也不會演得比上好了,但我還是會來看的。因為,導演是個有文藝情懷的人,我也是。

http://www.todayfocus.cn/column/783.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