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匆匆那年--Back in Time

匆匆那年/FleetofTime

5.6 / 358人    119分鐘

導演: 張一白
編劇: 九夜茴
演員: 彭于晏 倪妮 鄭愷 魏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慶雲

2014-12-08 04:41:52

《匆匆那年》這樣的青春片為何毒害青年


《匆匆那年》這樣的青春片為何毒害青年
文/馬慶雲
很多微信網友發資訊讓我聊一聊最近的電影《匆匆那年》。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最近幾年,所謂的青春愛情電影增多了。而且大多一個故事套路,那就是,大學畢業前,各種好玩,大學一畢業,就各種苦逼了,尤其苦逼的是相戀的人,沒有一對兒不是分開的。《那些年》、《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是這個套路。直接一點說,這一類型的電影故事,已經可以車床生產,在哪裡親嘴,在哪裡上床,在哪裡墮胎,在哪裡分手,在哪裡感慨青春已逝,都是「約定俗成」的了。
這種氾濫的青春感慨,對於青年來說,是毫無營養可言的。可是,為什麼這幫青年對這一類型的電影如此狂熱呢?我覺得,跟兩點有關係。第一點,腦殘。第二點,過早衰老的身體與尚未成熟的心智擰巴了。
第一點,很好理解。腦殘的青年看不懂優秀一些的影片,他們也就只能看看打著他們身邊事兒旗號的電影。這跟教育五六歲的小孩子實數要拿他們經常吃的蘋果來數一數一樣一樣的。筆者在新浪部落格點評《匆匆那年》,直接剖析了它的故事套路化的問題,我見留言謾罵的,都是小青年,而且仔細點回去查了一些,都是看快樂大本營,聽惡俗口水歌,拿三四流青春小孩當偶像的主兒。你跟他們說點有價值的東西,他們聽不懂。他們的層次,也就決定了,他們只看得懂《匆匆那年》。
第二點,過早衰老的身體和尚未成熟的心智擰巴造成的結果。這種人喜歡感慨青春。三十歲上下,屬於而立之年,正常時候,正是幹一番事情的歲數,人生應該是積極明朗的,而且應該是向未來看的。可是,我們必須警醒地發現,中國有很大一部份青年,在這個歲數,已經沒有了積極明朗的心態了,他們不願意對未來抱有更大的主動性的憧憬,而只把自己侷限到剛剛過去的青春期裡邊,哀婉著自己流逝的青春,然後又在這種哀婉中自以為是的覺得自己是有情懷的,至少懂得傷感了云云。
正常人,在什麼時候才會回憶、悵惋青春呢?至少得上了歲數,噴薄向上的氣質不再的時候。至少應該像趙寶剛那個歲數,六十以後。大夥可以看看趙寶剛的《觸不可及》。他其實是拿這部片子悵惋他自己的青春,因為社會的大事小情,自己不能和心愛的人在一塊。人衰老了,就喜歡回憶過去了。
青年人正是向上的年齡,怎麼過早的衰老起來了呢?這才是值得注意的。中國人正在逐漸失去朝氣,而變得老氣橫秋。我對喜歡看《匆匆那年》並在朋友圈真心感慨青春的人,一直這麼回覆:你這種心態註定一輩子屌絲,不僅經濟上一文不值,連思想上都是個低端的乞丐。
青年過早衰老,有多方面社會原因。就像一個人喜歡吸毒,一個有沾染上毒癮的社會原因一樣。可是,在我們批判社會大環境的同時,作為電影人,更應該注意的,是不給這幫積貧積弱的青年提供類似《匆匆那年》這樣的毒品。我們應該警告他們振奮,向未來進發,未來比你的青春更美好。
可是,值得注意的現像是,提供這種精神毒品的電影人,其實都是中年或者中年後,他們自己衰老了,想悵惋自己的青春,然後就打著青年人的名義哀悼了一下,幾千萬幾千萬的青年就跟著了魔一樣,為人家的悵惋買單了。後來,中年人乾脆聰明起來,也不告訴這幫腦殘的青年,你們應該往前邊看,向未來進取,只告訴他們,看看青春不再了吧,你的愛人離開你了吧,跟著我給你的故事緬懷青春吧,顯得你們多有文化啊,都知道緬懷了呢……然後,那些沒文化的青年就乖乖地讓故意騙人的電影人賺了腦滿腸肥。
一部壞電影,無疑是一種精神鴉片。當美國的好萊塢電影正在動員自己的青年向未來看,向遠大的宇宙看的時候,我們的圓滑的電影人,卻故意忽悠青年往自己剛剛過去的青春看,還悵惋起來,這就是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距。我們的青年長期受此毒害,一定積貧積弱,這比日本的AV片帶來的傷害要大的多。
青年,如果你的腦子足夠充實,你一定是向前看的,向未來探索的,一定是會對《匆匆那年》這樣的套路化的爛片嗤之以鼻的。青春不需悵惋,未來更加輝煌。
更多觀點互動,歡迎添加我的微信公眾號:馬慶雲(xuezhemaqingyun)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