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年少時代--Boyhood

少年时代/年少时代(台)/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港)

7.9 / 367,304人    165分鐘

導演: 李察林克雷特
編劇: 李察林克雷特
演員: 艾拉柯川 派翠西亞艾奎特 伊森霍克 羅蕾萊林克雷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瘋眼穆迪

2014-12-11 18:13:06

《少年時代》導演林克萊特專訪:時間是最偉大的力量


……their memory's like a train
You can see it getting smaller as it pulls away
And the things you can't remember tell the things you can't forgret
That history puts a saint in every dream
 
他們的記憶就像一列火車
你能看到它逐漸遠行時消失的軌跡
已記不起的場景伴隨著忘不掉的身影
那段往事在每個夢中留下一個神蹟
 
Oh it's time time time
and it's time time time
And it's time time time that you love
And it's time time time
 
這就是時光啊。
你最愛的時光。
這就是時光。
 
——Tom Waits《Time》

在眾多描寫時間的曲子裡,只有老湯姆的這首TIME最終留在了記憶里,這些詞組在他近乎囈語一般的哼唱中變得模糊不清,但多年之後,歌詞里描寫的骯髒街區中少年模糊的片段記憶和營造出的那個潮濕雨巷的意象卻依然清晰。不管你是否聽懂了那些絕妙的雙關語和浪漫的比喻,只要副歌中直白的「time time time」響起,你還是會隨著他走進時間的隧道——雖然那些並不是我們經歷過的時光,但關於時光的描寫卻往往勾起我們自己的回憶。林克萊特的這部《少年時代》同樣如此:他是屬於一個美國南部少年的成長日記,一段從6歲到18歲成人之間的12年中的瑣碎記憶,沒有榮耀和光芒,也沒有英雄的時刻,只有平實的近乎「無聊」的日常生活,但是每個人都會有那麼一瞬間聯想到自己的生活。

下面這個採訪來自The Dissolve網站。目前看過的對於導演林克萊特的《少年時代》最細緻的採訪之一,也沒有摻雜太多對他以往電影(比如《愛在……》系列)的追問,只是聚焦於《少年時代》的拍攝過程和細節,有助於在看完電影之後更好地理解導演的意圖。至少和各種影評相比,我還是更有興趣了解導演的創作理念。有刪減,且並沒有逐字翻譯,實在太長了(⊙_⊙)
  
  D:The Dissolve
  
  --------------------------我是編譯正文分割線---------------------------------------
  
  
  PART.1 12年 12個劇本 12次拍攝
  
D:在拍攝《少年時代》時,你怎樣平衡電影虛構故事的成份和主人公真實成長經歷之間的關係?
  
林克萊特:《少年時代》雖然並不是一部紀錄片,但表現方式上卻恰好是一種對時間和現實世界的真實紀錄。它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電影和紀錄片之間的概念。有人曾經說「如果你沒有在電影裡看到帕特麗夏·阿奎特(母親飾演者)和伊桑·霍克(前夫飾演者)或者壓根不認識這兩位演員,你很有可能以為電影裡發生的都是真事」。之前有一位觀眾在試映結束之後跑過來問我「你是怎樣選擇這個家庭的?」(笑)我只能對他說:「他們都是演員。」他以為這部電影和當年的電視真人秀《美國家庭》一樣,都是選擇一個特定的家庭然後跟蹤拍攝很多年。當然我確實在有意地模糊這些固有的概念,我也希望它在觀眾的腦海里形成這樣的印象。
  
D:你在編寫劇本的時候怎樣把主人公真實發生的事件組織到故事裡,又怎樣通過這些真實事件為故事帶來一些發展的空間?
  
林克萊特:事實上,這部電影一共有12個劇本(主人公成長的12年紀錄),每年都要重新編寫。每次開機之前,我都會回看並且重新審視之前拍攝的內容,對故事做出一些調整。其實很少有機會對一部電影進行這種長年累月的編輯和思考,去真正考慮這部電影本身還需要完善什麼。所以我非常慶幸有這樣一部不斷成長的電影能讓我做到這一點。這在其他人看來可能是件非常不可思議和奇特的事情,但對我來說它是非常有意義的。
  
D:所以在劇本大綱里你也沒有設定故事具體的發展關鍵點或者是一些你想要表現的情節嗎?
  
林克萊特:在寫劇本時我當然已經設定了一個大體的故事框架。我非常清楚比如他們要搬家的情節里,搬家之後對整個家庭和孩子造成的影響和變化。在這12個劇本里,我可以隨時加入一些對故事走向的想法,然後把它們設置到具體的轉折點上。但是到了每年拍攝期間,我還會像以往拍電影時一樣,根據演員們的狀態和想法結合劇本進行一些新的調整。
  
D:你是怎樣選定埃拉·科特萊恩做主角的?又是怎樣根據他的真實生活變化來調整電影走向的?
  
林克萊特:我一直對埃拉說這部電影會隨著他的腳步成長,並最終會與他融為一體。其實埃拉本人一開始和「梅森」(電影主角的名字)一點都不像。他小時候完全不像梅森,也不會穿成那樣上學。他本人比電影開始時那個小孩酷多了。我們其實是儘量在把他「平實化」,對於羅蕾萊(影片中姐姐的扮演者,林特萊克的女兒)來說同樣如此。他們在電影開拍的前幾年一直很排斥我們給他們設計的戲服,經常對我說「我才不要穿成這樣!」(笑),我只能說「你們倆都不太正常(平常)」,但是我一直明白:最終角色會和他們本人融為一體。我覺得影片最後梅森和大學同學去爬山的那場戲中,梅森就是埃拉自己。
  
D:在拍攝的這12年中,你是不是一直和埃拉保持聯繫?或者時常會和他一起討論劇本的進程嗎?
  
林克萊特:我們的交流很隨意。因為我和埃拉住在同一座城市,而且事實上我們更像一家人。在電影拍攝期間,我們經常見面聊天或者看電影,這就像是以另一種方式見證他的成長。但其實埃拉本人的生活和電影裡完全不同。他幾乎是在家裡接受基礎教育的(home-schooled),並沒有太多梅森經歷過的學校生活,也沒有兄弟姐妹——不過好像現在有一個大概9歲的妹妹,所以他的生活其實是另一種面貌,只不過我一直都在為角色注入他身上的一些特質。
  
D:因為埃拉和你的女兒羅蕾萊都不是專業演員,在拍攝期間,你怎樣和他們更好地配合?需要做一些表演執導嗎?
  
林克萊特:我對我們之間的配合以及他們的表演都是非常有自信的。但是聽到一些人說埃拉不是專業演員,我還是會反駁的,有時候我會說:「Bullshit!他連續做了12年專業演員了!」他一直在和帕特里夏·阿奎特以及伊桑·霍克一起表演,他們都是非常認真的好演員,而且我們會在開拍前花費大量時間排練。所以埃拉是一個非常好的演員,而且其實他從一開始就是演員了,經常出演一些電影和廣告。同樣,羅蕾萊也非常有天賦。
  
  
  PART.2 「梅森」是我和埃拉的混合體
  
  
D:《少年時代》是一部關於一個男孩、一個家庭甚至整個美國文化的變遷成長史,但它是否也是你作為一個電影人的進化史?你的拍攝方式和計劃是如何隨著時間變化的?
  
林克萊特:雖然說起來有些慚愧,但我其實並沒有「進化」。隨著電影拍攝時間的累積,我依然不想對設定好的拍攝方式進行任何改變,我想讓它看起來像一部連貫的作品。我作為一個電影人需要的進化都反映在我其他作品上了。當然,我可能時常會收到一些小小的諷刺「哦,你看,電影技術在你拍電影這幾年都變了好幾輪了」,但我依然不想改變。我從不到20歲就開始拍電影,而且在《少年時代》之前也拍了不少作品。從一開始,我就給《少年時代》定下了一個基本的視覺主調,而在之後幾年的拍攝中,我也在一直儘量保持著這種調性,如果說有變化的話也只是對事物的觀察方式上有所改變而已。拍攝期間一直沒有改變最初設定的視覺原則,所以說我並沒有「進化」,而這也正是我認為對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一部份。
  
D:電影拍攝中有沒有一些團隊組織上的困難?畢竟對一個攝製組來說,連續12年拍攝同一部電影也是相當有挑戰的。
  
林克萊特:應該說我們已經打破了紀錄,真的非常瘋狂。這就相當於拍了12部電影,而每次都有不同的狀況發生。作為一部小成本獨立電影,我們幾乎花了兩年時間進行前期籌備。12年中每次拍攝都要重新召集一次團隊,而拍攝時間差不多也只有3天,但每次都要把準備工作重來一遍:上保險、采外景、招募技術團隊、討論拍攝計劃等等。
  
除此之外,每次拍攝之後還要進行長達幾周的後期剪輯。如果把每年在剪輯室工作的時間相加,可能最終電影的後期剪輯就花了兩年。因為每年拍攝之後我們都會馬上編輯拍攝素材,隨後把它們和之前幾年拍攝的素材進行混合銜接,而且要根據整體效果對電影素材進行全新的調整。《少年時代》整個拍攝團隊一共有450個工作人員,他們分別出現在拍攝週期的某些時間段。但團隊中有一部份核心成員是隨著電影拍攝一直存在的,他們中有一些人參與了9年時間,還有大概12個人參與了11-12年。
  
D:《少年時代》中表現時間變化的方式都是以流行音樂或者文化事件的變化作為過渡點,而沒有採用傳統的字幕標註或者淡入淡出,當時是怎麼考慮這些時間銜接問題的?是不是有意地把時間過渡處理地相對粗糙直接?
  
林克萊特:這些是電影中最微妙的設置。在這些時間節點的處理上,我需要同時考慮孩子們正常的成長軌跡,同時還要站在觀眾角度再重新審視一番。我希望電影中表現時間變化的方式儘量地自然。更流行的做法是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時間變化節點上,像是直接對他們說:「嘿!快看一年又過去了!」但事實上,你的記憶並不是以這種方式存留的。我希望電影裡表現的這些事像一條流動的記憶長河,所以我希望觀眾們通過觀察細節來感受時間變化。有時候這些節點非常明顯,但我其實並不想讓電影變成這樣:在一場戲結尾時埃拉梳著長髮,而在下一年的戲份里他又變回了短髮。所以我剪掉了其中幾年埃拉的一些外觀變化的片段,因為我對這種過渡方式並不滿意,它們太明顯了。
  
D:當你紀錄著這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軌跡時,不會設想把他高中畢業成人的時刻設計成一場盛大的高潮嗎?為什麼最終電影只是從一個側面來表現的(一場小型家庭聚會)?
  
林克萊特:是的,我並沒有設計讓他走上典禮舞台的場景或者其他「英雄時刻」(笑),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非常「私人化」,有時候也摻雜著我自己的記憶。我的基本想法是:「我自己的記憶是什麼樣的?」我記得我高中畢業時的場景——非常無聊,在那些盛大的宴會上我就像個局外人。但我還記得宴會之後,我和哥們兒丹尼到處鬼混的場景。而且我母親當時也說要給我辦一場家庭聚會,雖然我一點都不想參與。我並不想再去重複呈現一些觀眾熟悉的橋段和場景。在我看來,好東西總是在正餐之後端上桌的,這些細節往往更精妙有趣。
  
D:所以梅森這個角色是否就是你本人和埃拉的混合體?
  
林克萊特:我認為是這樣的。它非常「私人化」。但同時,它又是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的時光,對於電影中的大人們來說也是一樣的——我們見證了父母此刻的人生和他們過去的樣子,我們也曾經是一個孩子,最終為人父母,而我們現在紀錄的恰好是一個孩子在他成長期之中的故事。你不能說電影中發生的故事都不真實,它雖然並沒有發生在你我身上,但它可能發生在其他的家庭中,也會勾起他們的回憶。
  
  
  PART.3 時間——最偉大的力量
  
D:好像之前的一些電影也有相似的實驗:比如麥可·埃普特導演的《人生七年》(Up)系列,安托萬系列(注),還有你之前導演的《愛在……》系列。這些電影在你執導《少年時代》時有沒有借鑑?或者你是想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拍?

  【註:安托萬系列指特呂弗導演由讓-皮埃爾·里奧主演的5部以安托萬為主角的系列自傳電影,它們分別是:《四百擊》1959年、《安托萬與克萊特》1962年、《偷吻》1968年、《床笫風雲》1970年、《愛情狂奔》1979年】
  
林克萊特:說實話,我並沒有借鑑任何一部電影,而是想做一些全新的嘗試。「每年拍攝一部份」是你提到的這些電影人沒有嘗試過的方式。我非常希望觀眾能儘量在一部電影中感受到時間的流逝,所以這就涉及到表現什麼和怎樣表現這個過程的問題。時光的飛逝總是充滿震撼力。我記得當時看埃里克·侯麥(Marie Rivière)1992年的電影《冬天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場景是瑪利·瑞萊(Marie Rivière,侯麥御用女演員、《綠光》的女主角)坐在一輛巴士上,我突然意識到她也出演了這部電影。但和《綠光》(1986年)相比,她又蒼老了一些,而且只是一個配角,就那樣坐在主角身邊,像個多餘的人,甚至沒有一句台詞。但是你如果了解侯麥的世界,你可能會說「哦,她就是那個誰誰誰!」
  
D:在看電影的時候會被這種時間的力量所震撼。
  
林克萊特:你花2小時40分鐘坐在電影院裡,就像是在經歷主人公們的生活。這本身就是一場「投資」:你花費了寶貴的時間,而主人公們奉上了他們的一生,這其中是一種互惠的關係。我自己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是這樣的感覺,所以我知道我不需要過份粉飾這個故事,或者設置很多意外討巧的情節,我要做的只是展示生活本身。這部電影一直保持著勻速的節奏,沒有片刻遲疑。它一共有164分鐘,143場戲。它只關於成長的腳步和軌跡,關於那些在如今很多電影中已經看不到的「平凡日常」,就像我曾經說的:「這都是些他們會從一部電影中剪掉的狗屁玩意兒!」
  
D:我被這些時光的痕跡所打動,雖然影片沒有設置太多情感起伏,但有時你會意識到梅森正在不斷長大,他的外表發生改變,他的行為也隨著年齡不斷變化,這就足以讓你感受到時間的力量了。
  
林克萊特:你也會在其中藝術形式中感受到時間的力量。比如3年前,我去畫廊參觀過的「布朗姐妹」主題攝影展(註:「布朗姐妹」是美國攝影家尼古拉斯·尼克森的著名作品,他從1975年開始為他的妻子碧比·布朗和妹妹咪咪、勞麗和海斯·布朗每年拍攝一張照片,累計進行了35年),四姐妹的照片按照時間順序依次陳列在牆上,你按照順序去欣賞它們,然後發現時光作用在他們面容上的痕跡,這樣的紀錄非常迷人,不是嗎?你會發現生命累積的過程。我們的世界觀建立在我們的過去和現在之上,而且隨著成長而不斷變化、擴張。所以我覺得這部電影也會讓你重新審視我們跟隨世界和時間進化的過程。
  
  FI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