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匆匆那年--Back in Time

匆匆那年/FleetofTime

5.6 / 358人    119分鐘

導演: 張一白
編劇: 九夜茴
演員: 彭于晏 倪妮 鄭愷 魏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hongbei

2014-12-12 18:24:19

這畫面多美啊!太噁心了!


在票房和熱錢的刺激下,中國的青春電影,如同過剩營養物質引起的水藻,正在螢幕上綠油油地蔓延著。它們以驚人的趨同,迅速構建了自己的類型特點,懷舊符號必不可少,時代事件不能沒有,懷孕墮胎已是標配。火爆票房似在反證它們把准了國人的青春脈,而在明面上,它們樣板戲一樣的套路,加劇了一些電影人的懶惰,還成為一些半退役導演重出江湖的契機。電影《匆匆那年》,就是這波浪潮中的傑出代表,它完美地容納了國產青春類型片的所有陋習。

儘管有原著打底,但原著並沒給它帶來任何特色。在形式與內容上,《匆匆那年》是青春片《同桌的妳》與愛情片《一生一世》的合體以及複製。導演張一白,也是《一生一世》的監製,繼續狂熱地擁抱懷舊符號和時代事件。這三部電影加一起,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事件、流行金曲,基本上快齊全了。

缺乏描繪青春本身的耐心和能力,便醉心於時代和物件。在讓人重返青春現場的招數里,這是最有用的一招,也是最糟糕的一招。那些符號,那些事件,引領觀眾沉迷的,是自己的記憶,而非電影所述的青春。《匆匆那年》的青春骨架,包括戀愛、打架、劈腿、分手、墮胎。這是濃妝艷抹後的青春,很戲劇很濫俗,情節毫無魅力,更不個性,主要靠懷舊製造魅惑。它沒有畫出青春的光彩,只畫出了青春時代的邊框。

陳尋和方茴的故事,濫俗的原因不在於它是普遍的、是典型的,而是它在創作上的濫俗。它代表的不是現實裡的普遍經驗,只是虛構作品中的俗套體驗。現實里,大多數人的青春期,都是在各種約束下,安穩又不甘心地度過;在地攤文學和青春雜誌上,主人公的青春,則是戀愛、劈腿、墮胎一應俱全。這是一種最偷懶的創作方式,這種作品提供的,只能是最低端的審美體驗。

以現實和回憶的方式,講述過去的青春,這樣的敘事方式談不上高明,但也沒什麼可指摘的。問題是,要看誰是講述者。作為一部青春片,《同桌的妳》卻充斥著中年人的不甘、失落,監製高曉松於此功不可沒。而《匆匆那年》,導演張一白是60後,主人公是80後,視點是90後,它的模式化因此毫不意外。從開場七七和陳尋的對話來看,在導演眼裡,一代與一代的最大差異,恐怕就是性觀念的差異,他對青春的理解極其狹隘而又概念化。再有《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趙薇年少成名,沒有經歷過普通青春,她在電影裡拍的,是她想像的青春,是流行小說賜給她的青春,狗血俗套因此順理成章。

沒有經歷過別人的青春,當然不應該是批評一部青春片導演的充分條件。《匆匆那年》最根本的問題,是張一白沒有認真體悟別人的青春,怯去青春片的外殼,他沒有認真對待一部電影。所以,裡面到處是植入廣告、結構是分段VCR、高齡演員違和地扮著少男少女,青春的美,是陳尋和方茴的牽手,青春的痛,是方茴在打胎時拒絕麻醉。唯一能看的,是逆光、柔光充斥的唯美畫面,雖然也挺廉價。迅速炮製,迅速圈錢,導演證明了他的審錢能力,遠高於他的審美能力。

左拉的小說《娜娜》里,有這麼一句:「這世界多美啊!太骯髒了!」想想《匆匆那年》,畫面多美啊,演員長得也不錯,但這青春太俗套了,虛假得令人感到噁心。不管這是誰的青春,以如此電影紀念,都不美好。【搜狐娛樂】

(電影解毒室http://hd.baofeng.com/play/240/play-239240-drama-77.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