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匆匆那年--Back in Time

匆匆那年/FleetofTime

5.6 / 358人    119分鐘

導演: 張一白
編劇: 九夜茴
演員: 彭于晏 倪妮 鄭愷 魏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雲飛揚

2014-12-12 20:49:13

鏡像青春,成長的迷惘與希翼


青春,是一首浪漫且帶點憂傷的詩,總是讓人在刻骨銘心的成長中體驗,而青春的流逝,內心的青春情懷便存於內心,永不停歇地釋放出尚存的魅力與活力。電影《匆匆那年》改編自作家九夜茴的同名小說,是「青春教父」張一白繼《將愛進行到底》後的又一青春電影,由彭於晏、倪妮、鄭愷、魏晨、張子萱、陳赫等領銜主演。導演張一白在影片中試圖講述校園青春奮鬥敘事或者以青春的反叛和自覺的敘事,這也恰如雅克·拉康的「鏡像理論」指出的,嬰兒只有通過鏡子認識了他人,才能意識到「自己是誰」,也即,他人的青春是自我的一面鏡子,更是一種無意識地自我投射。影片通過幾個人的愛情故事藝術化地再現了一場烏托邦的青春美夢,以現代進行時緬懷逝去的青春,通過青春群體的成人化反映特定時代和社會的青春痕跡,由此,導演張一白憑藉青春的殘酷話題和個性的敘事方式,再現了「告別青春,走出青春」的懷舊形式,並建構與重構了觀眾的青春「鏡像」。即便本片又諸多硬傷、瑕疵和氾濫的廣告語,但依然是以影像方式紀錄當代社會的有效文本。

劉向在《楚辭·大招》中說:「青春受謝,白日昭只」。青春彷彿就是萬物復甦的春日「鏡像」,讓人無限緬懷。電影《匆匆那年》講述了陽光帥氣少年陳尋(彭於晏)與溫柔堅強的女孩方茴(倪妮),以及江湖少年趙燁(鄭愷)、溫情暖男喬燃(魏晨)、風風火火女漢子林嘉茉(張子萱)等的跨越十五年的青春、愛情與友情的故事。如果說九把刀的《那些年》與趙薇的《致青春》再現了校園時代那份遙不可及的時光中的還尚存於腦海中的憂傷與記憶,從而獲得感動的話,那麼張一白的《匆匆那年》則延續了這個物慾橫流時代對那段青春過往的懷念與祭奠。影片以校園的殘酷青春告別青澀而寄情於少年時的激情與勇敢,那句「如果過去還值得眷戀別太快冰釋前嫌/誰甘心就這樣彼此無掛也無牽/我們要互相虧欠/我們要藕斷絲連」,讓青春流淌在觀眾的心間,喚起那份塵封已久的青春記憶。

可以說,電影《匆匆那年》在「講」與「被講」的話語體系中勾連出觀眾的記憶,以此達到認同。影片中從高中時代說起,以一種浪漫的青春格調的方式敘述了方茴與陳尋的情感糾葛。他們從相識到懵懵懂懂的相戀的所有場景,都在攝影師的鏡頭下賦予了一種唯美的情調,不管是走出教室時的羞澀眼神交流,還是坐於教室一隅偷偷一樂,以及一前一後的「矯揉造作」等場景,都是一種青春內在邏輯的行為。哈貝馬斯曾指出,「啟蒙是一項未竟的事業」,而電影《匆匆那年》中的青春愛情就是青春里一段『未竟』的旅程」。可以說,影片中的故事,其實是對現代人的一種情感投射,好似觀眾在講述自己的如歌歲月一般,富有青春的激情與感傷。

「螢幕世界不能與我們的現實世界對立,螢幕世界必然是現實世界的替代,因為宇宙概念本身就表明它在空間上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電影《匆匆那年》的青春群體故事實則是當下人面對逝去的青春的一個映射與寫照。導演領銜眾位主演試圖以校園青春的成長故事,來一一展現成長的困惑與生存的困難。可以說,影像中的陳尋、方茴、趙燁、喬燃、林嘉茉等的故事,都是我們當下之人生活的一個延伸。或許,青春歲月中的美好與傷感,只有通過影像來傳達,來更加真實地正視自己的青春。從而讓現代的個體,正視青春,正視未來。

青春,是殘酷物語。從《中國合夥人》、《逆光飛翔》、《同桌的你》等一系列主打「青春牌」的作品來看,電影《匆匆那年》將人物的青春體驗和經歷的殘酷性表現而出。在一定意義上,影片的「青春」是帶著一份特定時期的青春痕跡,是一種以懷舊形式建構的青春「鏡像。或許,我們通過影像中的殘酷的青春,能正確的識青春,理性看待往事,走出青春,面向未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