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匆匆那年--Back in Time

匆匆那年/FleetofTime

5.6 / 657人    119分鐘

導演: 張一白
編劇: 九夜茴
演員: 彭于晏 倪妮 鄭愷 魏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c54899933

2014-12-14 05:05:49

愛是一種宿命


    要問真愛是什麼?有人不爭取,就有了,而有人拼盡全力,卻也一無所有;那或許,便是宿命。------------------------------------------題記。
    在電影開始前我就叫囂著要寫一篇影評要發到豆瓣上,看完之後遇到一些事情突然有點不想寫,我被女友的一些話增添了一種無力感;回來睡了一會兒,還是決定爬起來寫寫。
    女友的手一直很冷,我的手也不溫暖,我只是想,兩個冰涼的人湊在一起,沒準兒也能獲得溫暖。如果她看了這篇影評並誇讚了我,我定會很高興;在我眼裡,被一個愛的在意的人肯定,勝過千萬不相關的人的盲目誇讚。
    早就看到這片子評價很差,各種營銷廣告狗血一通,確實如此。我似乎沒力氣吐槽專業方面的東西,還是有很多感動的地方。有時候我在想,人們看電影,無非也是在忙碌之餘,回顧一下當年的自己,消遣消遣,電影結束後,生活依舊。
    這部片子主要想表達對青春歲月的一種緬懷,不大適合學生群體看,有時會讓涉世未深的人消極;有很多經歷和感情,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也不能懂。
    故事所緬懷的感情,主要是愛情,其次是友情。
    友情的成份在個人角色塑造上表現得較少,也就那個趙燁老闆能看出來特別重當年的情義,「今天我也不請生意上的這個總那個總,就請我們當年那幫哥們.............」。還有就是一起打群架,一起玩耍,這部劇更主要是表達對愛情的緬懷。
    裡面有好幾對,陳尋和方茴為主要愛情線。
    他們開始,經歷了很多普通人一樣的懵懂,青澀;比如在黑板上寫表白,比如為她彈吉他寫歌,還有那種初戀般的羞澀........和所有初戀都沒什麼兩樣,他們的初戀很美,初戀的結局卻很悽慘。
    方茴是個什麼樣的姑娘,是一個被異性傷害過變得極度恐懼羞澀的姑娘。沉默,內斂,也不性感,也不怎樣,似乎沒什麼優點,沒什麼可愛的,但依然會有幾個男生對她痴狂,也許那時,愛簡簡單單的,就只是一種感覺;喜歡,不需要那麼多理由。
    她終於被他打動,後來陳尋念大學了,和一個比較開放的女孩好上了,發生了關係。
    這很現實,那時的人們都很純潔,拉個手都會開心很久。這世上回不去的便是純真, 最脆弱的,也是純真。
    念大學時二十多歲,陳尋開始衝動,對異性不光光只停留在喜歡上,更在意肉體的慾望表達,這是雄性動物的發育本能,這種本能,很可能會打敗所有不堅定的愛情信仰。這種現象,會在大學宿舍里展開話題,誰誰和誰上床了,誰誰不是處女,誰誰好了幾年竟然還沒發生關係......................
    陳尋和女友保持著純潔的關係,在大學的環境中,他的純潔是要被嘲笑的;他懊惱,他也討厭自己的純潔愛情觀被玷污,他對她也是簡簡單單的愛,不參雜任何私慾;有同學給他保險套,被女友發現後他自己吃了說是泡泡糖,真的很純潔;除了室友的嘲笑外,最後他自己的信仰也崩潰了,他開始被主動的沈曉棠所吸引,漸漸地淪喪在她肉慾的懷中。他其實不愛沈曉棠,他只愛沈曉棠的肉體,愛沈曉棠能給他肉體上的快樂。
    純情是最脆弱的東西,一旦遭遇傷害或者影響便會被毀滅。而愛情,也便是脆弱的,當愛情的信仰不夠堅定,便很容易被自我、慾望打倒。
    男人在二十多歲會想性很正常,主要想性便有些不正常,也源自於中國性教育的缺失,這種教育的缺少,會釀成很多社會悲劇,比如毀滅一個女孩的愛情觀,比如墮胎流產損害她們的身體.....................
    如果,他們的性觀念正常,如果方茴在適當的時候把自己給了他,或許便沒有沈曉棠的可趁之機。吉他夥伴都是表面,打敗陳尋的,便是他的慾望。 後來方茴開始糟蹋自己,隨便跟人上床了,她這麼做,也等於自殘;她也在萬分地痛心,自己深愛的男人,竟然為了和別的女人上床而放棄了自己。「你不就是要做愛嗎?呵呵,我也會啊。」方茴在心裡這麼想,她也這麼做了,只不過,對像是隨便尋找的一個,她要撕裂自己,糟蹋自己,給陳尋看;得不到在意,便傷害自己,來博取一種關注,同時也是放棄自己,選擇墮落。這樣被傷害的人選擇墮落放棄自我的人太多了,方茴只是其中一個代表。
    而被慾望和現實打敗的人也太多了,陳尋便是其中一個代表。
    「上床是兩個人相愛才做的事情,你愛他嗎?」 陳尋開始後悔和憤怒,初戀的時候,一切都是聖潔的,甚至不敢往那方面想,而這種聖潔,也遲早會消散的,性,是人類終歸要正視的。如果陳尋跟方茴提出性的要求,方茴可能會拒絕,因為方茴年輕,也純潔,陳尋也不敢怎樣,很老實;更主要的是,陳尋不想和她上床,想一直保持那種聖潔的關係。
與其說他們是被打敗,也不如說,他們正在艱難地成長;由聖潔,到骯髒,最後到接納和正視。他們如果要好好地過,那便是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接納對方,從靈魂,到肉體,到身心合二為一。但他們始終都沒敢邁出這一步,而且陳尋的慾望也被深深地激發,就導致了分離。如果陳尋把聖潔堅持久一點,堅持不婚前性行為,他們很容易走到最後;但這需要太強大的內心作為支撐,有時候僅僅是寂寞,便能打敗不少脆弱的人,更別說是誘惑。
    他們最終沒能在一起,方茴到法國去了,陳尋也沒和沈曉棠在一起;而沈曉棠也沒什麼結局,只在其中扮演著一個炮友的角色,這在當今社會太常見了。 物慾橫流的社會,最終一直堅持信仰的人太少了,沒有一對完美的拍檔在一起,作者更像是在表達一種對時代愛情觀的反思和拷問,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裂給人看,而且還不復原。
     趙燁也是個比較鮮明的例子,一個沒念大學自給自足當上老闆的年輕人。他的伴侶不出意外應該是商業上的夥伴,所謂門當戶對的貴族。他不愛她老婆,很多人最終都沒能和自己愛的那個人在一起,結婚,也只是奉旨,或者完成一個人生的任務。
    趙燁其實挺可憐的,表面上,他是一個被拒絕很多次依然堅持自我的人,實際上他的內心早已經破碎不堪;早年退學,生活的壓力,已經讓他喘不過來氣,他沒有一般人的大學生活,所以他不得不奮鬥,更加努力地自主經營事業;而愛情,自從離開象牙塔後,他便無心再觸碰了;生存對他而言更重要。
    勇敢和激情也是有時限的,當他過了那個容易心動的年紀,似乎一切,都沒什麼好激動的了。
    「看我當年那麼苦苦地追尋真愛,她也沒能答應我,無論我對她怎樣好,她也始終都愛著那個蘇凱;你說這世上還有一個讓我心動的女人嗎?而就算有,她也會愛我嗎?我不敢追了,付出一切時卻換來漫不經心的她不愛我,那種感覺太累了,我永遠也沒法強求,也不知道怪誰,這可能便是命運吧;遇到真愛容易,得到真愛,可能太難了,那就算了吧,不如就隨便找個人結婚吧"。趙燁在決定和目前的女伴結婚之前肯定這麼消極地想過,有太多人,也因為愛不到愛的人,而最終選擇了那個比較容易的,過日子比較舒坦的;真愛本就難求,但也還得生活,而執著一輩子,她也不會動心,那是何苦呢。
    趙燁後來會怎樣,那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如果他在今後的歲月裡遇到一個讓他衝動的女人,而那個女人也愛他,那麼他有很大可能會出軌,會離婚。因為他們的婚姻和太多人一樣,也不會是因為愛而結合;每個人都想和真愛好好過日子,但是命運安排如此,不可能每個人都如願;而婚姻,也便是傳統中國家庭必需要承擔的責任。在一輩子得不到真愛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這麼想,找個對自己好的,就差不多了;也別奢求太多了,感情可以培養的。確實感情可以培養的,不然那就得不到真愛芳心的人太不公平了。而願不願意培養,培養不培養得出來感情,那又會是另一回事了。安安心心過日子,不是所有人的願望,有的人活了大半輩子,也都在濫性和放縱,他們其中,肯定也都有過自己的女神男神,只是因為永恆地錯過,便不再對真愛那麼執著罷了。堅持不了真愛,也不想和不愛的人生活,那就縱慾吧!於是,夜總會性工作者,便多了一些生意。
    趙燁的情感命運最終會怎樣,有太多可能;生命本就充滿太多未知與可能,到底會怎樣,苦與樂,也只有自己最青春。
     而林嘉榮同樣也是和趙燁一樣的命運,擁有一個崇拜的男神,為他付出所有,卻一樣不為所動。按照旁白的話說,都是備胎。如果這兩個備胎選擇在一起會怎樣,趙燁肯定會幸福,而林嘉榮也是選擇了一個愛自己的男人;這跟很多女性最終的選擇一樣,至於林嘉榮自己幸不幸福,那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如果她一直執著於她的男神,那麼無論後來的人,怎麼對她付出,她也不會幸福。有時候幸福,是需要讓自己敞開心扉,才能去感受的;而愛,更像是給了那個敞開心扉,一個完美的理由。而年輕,總是任性,不願意妥協,就愛堅持自我,堅持男神女神;等到那股勁兒過了,或許便沒那麼重要了;也有的人永遠在堅持著真愛,堅持著追逐,他的心其實已經傷痕纍纍;動心過一次受到挫折,便不敢輕舉妄動,有再次奮不顧身的,那也必然是克服了莫大的心理壓力和障礙。
    這也便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在社會上,一直少有新的感情注入,卻一直懷念當初象牙塔的生活,人們不敢再輕舉妄動掏開心扉去愛了。
    喬燃同樣是備胎一族,他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無奈的事情,莫過於你愛著他,他卻愛著她,而她卻又愛著另一個他,而另一個他可能又愛著另外一個她她她....................
    當有一天,各自看著自己的另一伴,會是什麼感受呢?是否也會想起,當年那些奮不顧身的追逐,又或是苦等,是惋惜?是心疼?或是遺憾?又或者是......匆匆那年,走過太多,錯過太多,信仰破碎了,有人重建了,有人就此坍塌了;幸福與不幸福,似乎更像是命運有安排;而人之所以努力經營,去懂得,去學習,無非是讓幸福的機率更大一點。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