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匆匆那年--Back in Time

匆匆那年/FleetofTime

5.6 / 657人    119分鐘

導演: 張一白
編劇: 九夜茴
演員: 彭于晏 倪妮 鄭愷 魏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ilenever

2014-12-15 08:14:47

後青春時代的詩——匆匆那年,致青春以及其他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讀到《匆匆那年》這本書還是2009年的時候,直到這兩年趕上了青春片的扎堆拍攝——青春片近年來似乎是非常容易受到青睞的一種題材——年輕美貌的少年少女,光滑身軀上划過的汗珠,炫亮到刺目的藍天白雲,看起來賞心悅目的同時,也恰到好處地擊中了現代人氾濫已久的「懷舊病」。空蕩的白襯衣、飄揚的長髮、光潔的臉龐,斑駁的陽光,搖曳的樹葉,這些外在元素很容易複製,而向某個特定年代的指向性才是核心。每一個年代生人都認為自己代表的是特殊的一代,就如每個人年少時都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個體。與其說是看著螢幕上的少年,不如說是在尋找當年的自己,這就是為什麼《山楂樹之戀》能夠勾起50後生人的回憶,而《匆匆那年》里頻頻出現的的99年前後的還珠格格、灌籃高手、2001年的藍屏小手機等元素也只有同樣年代的人才能會心一笑。悲劇的是,當你開始回憶你就已經老了——90後、00後不需要回憶青春,人家正攥著大把時間無處揮霍呢。 不知為什麼,和我們一胞同源的灣灣小清新電影似乎向來得心應手,從《藍色大門》,到《那些年》,既輕快又惆悵,一如午後吹過的風清爽又懷念。而大陸的青春片卻不知為什麼總是充溢著一種似有若無的苦情的底色,和唯恐別人聽不懂自己在說什麼的聲嘶力竭。也許製片人、導演這些在電影中佔據核心話語權的人群大部份仍然是從沉重歲月中走過來的,對於80後「青春」的理解似乎總是不離「傷痕、流血、群毆、墮胎」這些關鍵詞,似乎沒有在街頭大吼大叫一通、砸爛一堆鍋碗瓢盆、以及蹣跚著從醫院走出來就沒有過青春的資格,這讓我們這些從小平平淡淡,想早戀時已經晚了的平凡人情何以堪——那時候,早戀還是只屬於少數「長得好看的」同學們的,而我們這些普通人「只剩下上學了」。 所以,當看到《致青春》裡的鄭微對陳孝正的倒追被演繹成瞪個和趙薇如出一轍的大眼睛步步緊逼大吼大叫,阮莞對男友的寬容被演繹成不哭不鬧還陪著小三去打胎的正宮大房范兒,更不要說那個莫名其妙的跟蹤狂林靜和控制狂施潔是哪來的生活費去支撐他們到了影片的後半段,而昇華的「愛一個人就像愛祖國愛山川」更讓人感覺無語凝噎,整個電影更是籠罩在一片詭異的暗黃色氛圍中。也許浸淫在狗血家庭婆媳劇中多年的思維已經無法想像,青春並不需要多麼狗血淋頭的劇情,只是一段同笑同淚的時間,一種心有慼慼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年》後只是錯過的淡淡遺憾就讓人感慨不已,而只需要一個彭於晏投三分球時身上球衣閃現的「14號」,就能讓我淚流滿面。(三井當年是我男神這種事我會說嗎?) 從這個角度來說,《匆匆那年》雖然不脫狗血核心,部份鏡頭和節奏還算可圈可點。雖然同樣出現了部份跳躍劇情和明顯過份賣力的表演,以及角色們反覆念叨著「匆匆那年」這個不大會出現在口語裡的詞,但是總體而言還算是張弛有度,點到即止。倪妮轉過頭的那一瞬間,逆光淡淡打在她身上,伴隨著彭於晏的眼神同時鏡頭戛然而止;冰場群架一段採用了卡通式的手法,快速而不失流暢,在交代轉折的同時並沒有過多拖沓(但不得不說方茴被糾纏一段拍的太像法制紀錄片了,彭於晏說「社會青年」時我快笑噴了,但原作這一段也確實不大好拍)。另外,說到在電影前就廣為流傳的主題曲,天后的這首歌從旋律和傳唱度上都遠遠超過《致青春》,雖然是脫離原作的再創作,和電影節奏配合的算是恰到好處。原作裡的《匆匆那年》的歌詞相當文藝,不大適合被譜曲演唱。 有趣的是,由彭於晏擔綱的主演雖然在這部由一本京味兒十足的小說改編的電影裡顯得十分違和,他努力把國語說得標準的台詞也仍然不時使人齣戲,但卻使得一段略顯苦情的劇情增加了一點偶像劇式的卡通色彩,並中和了倪妮偶爾出現的「十三釵」式嫵媚表情。彭於晏的陳尋少了一點原著裡的野性和不羈,多了一點屬於彭於晏自己的憨直和迷茫。而陳尋這個角色本來就很有爭議,正符合了那句話,「男孩發誓的時候是真的想跟你一生一世,但不愛的時候也是真的不愛了。」角色的設定有點像「一見楊過誤終身」這種,按小說裡的設定,長得帥,籃球好,成績棒,講義氣,人緣好,這樣的男孩子基本在高中是所有女孩都是秒殺的。但不得不說彭的大塊肌肉在這部小清新電影裡真是浪費了,同行的美女吐槽說「哪有肌肉這麼發達的高中生?」 而倪妮演繹的方茴似乎偏離得更遠,書裡的方茴是個內向、膽小的女孩,外表顯得冷淡,但其實內心相當善良柔軟,甚至因為不擅和人交流而顯得會有些「鈍鈍的」。但倪妮很明顯自身不具備這樣的氣質,於是她只能往「冷淡」上使勁,於是也和角色產生了分裂。但不得不說倪妮素顏看起來相當乾淨,紅裙子一幕有書里描寫的別緻的味道。林嘉茉和趙燁的那條線倒是有些新意,讀出了《北京青年》的感覺。倆人在販賣服裝的小車裡一前一後,一找一躲,有小兒女的甜蜜與心酸。很能理解林嘉茉的心情,想要將就,又發現不能將就,終於無法忍耐,即時知道面前的那個人對自己無限縱容,也還是忍不住要說出傷害他的話。鄭愷演技算是亮眼的,演起這種痞氣中帶深情的北京男孩相當適合。而上一次見到魏晨還是《一起來看流星雨》里,小包子臉已經變成了小瓜子臉,喬燃書中是徹頭徹尾的暖男,電影裡倒是顯得強硬一點。而沈曉棠明顯被臉譜化了,為啥愛搖滾的女孩就得梳個黑人小辮兒一幅小流氓樣子?書里描寫的沈曉棠應該是陽光,活潑,直率,但不是朋克少女這種。也許是為了表現和方茴的對比吧,紅玫瑰白玫瑰似的。 曾小賢的蘇凱真是選角亮點,他一出場全場都笑翻了。本來「SK」那一段是原作中催淚的一段,結果最後配上曾小賢的標誌性笑聲結果只剩下逗比了……這貨真是在逗比的路上一去不復返了…… 雖然不喜歡《致青春》的風格,但其實開頭一段音樂配上緩緩上搖的鏡頭,樹影斑駁間浮現出片頭「So young」,讓人喉頭湧起一陣熱流,甚至讓人覺得有這一幕就夠了。《匆匆那年》里矛盾的核心,分手與辜負都可以歸結為「So young」,裡面有一個類似的鏡頭,高大的梧桐樹發出喧譁聲,比寂靜更寂靜,比永遠更永遠,那是歲月的聲音。青春與回憶,短暫與永恆,永遠是站在兩極,不可調和也不可分割的兩部份。 其實,總覺得《匆匆那年》里最能給人深刻印象的並且引起共鳴就是開頭那一段:「我們吃過小豆冰棍喝過北冰洋汽水用過糧票,也吃過哈根達斯喝過JOHNNIEWAKLER用過信用卡。我們穿過棉衣棉褲白球鞋,也穿過ONLYTOUCH耐克阿迪。我們讀過《雷鋒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岩》,也讀過《神鵰俠侶》《月朦朧鳥朦朧》《幻城》。我們學過唐詩宋詞,也自學過三毛席慕容。我們看過《渴望》《我愛我家》《新白娘子傳奇》,也看過《將愛情進行到底》《浪漫滿屋》《越獄》。我們玩過魂斗羅超級瑪麗,也玩過任天堂PSP。我們喜歡過四大天王林志穎,也喜歡過周杰倫謝霆鋒東方神起超級女生。……」這是每個80後經歷過的青春,這是每個人都會直擊心靈的回憶。在我們重讀每一本關於80後的書和電影時,那些過往的時光都會像一本塵封已久的書在眼前翻開,帶著教室裡午後軟洋洋的陽光和空中漂浮的小塵埃。而無奈的是,電影裡80後被90後叫成「大叔大嬸」的時候在提醒我們,我們已經老了,最肆無忌憚的歲月,已經過去了。 只有後青春時代的人才需要寫詩,也許我們應該寬容一點,至少有人寫有些看,這是好事。而詩的格式,重要嗎?不重要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