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柏靈頓:熊愛趴趴走--Paddington Bear

帕丁顿熊/柏灵顿(港)/柏灵顿熊爱趴趴走(台)

7.3 / 133,382人    95分鐘

導演: 保羅金
編劇: 保羅金
演員: 班維蕭 休邦尼維爾 莎莉霍金斯 妮可基嫚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nran

2014-12-18 09:40:10

倫敦:從殖民帝國到後殖民烏托邦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全文劇透慎看)
-----------------------

臨近回國,第一次和室友出門看電影。之前去倫敦玩看到滿街都是穿著大衣的小熊塑像(還寫著易碎…),後來才發現paddington電影海報,就開始一直心唸唸這部。看預告片的時候就差點哭瞎,心想此片必是留學狗血淚史加倫敦風土人情宣傳片,開場20分鐘也如預期般哭瞎,後面溫情家庭戲雖然酸了鼻子,卻很煞風景地想起了一些理論問題。於是保持情緒冷靜。

但是很驚喜。片子探討的問題遠超一般兒童賀歲片。

Paddington固然是優秀的賀歲電影,小熊很萌,布朗一家很萌,倫敦人民很萌,故事輕鬆而溫馨,取景經典好看,笑點很多,妮可演的棒(原來在博物館呆久了會變成這樣嗎…),導演和音樂都滿分。除了賣萌以外還探討了家庭責任,適應環境等生活問題,溫馨感人。但這篇文章里,我想說的是一些煞風景的場景,一些細節,一些支線故事,一些歷史片段。從啟動「黑暗秘魯」大冒險的倫敦,到現在「Everybody feels at home」的倫敦宣傳。在這個故事裡也好,在故事之外的歷史裡也好,會說英語的熊也好,不會說英語的人也好,黑人,黃種人,土著人,動物,都是西方文明的「他者」,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被動搖瓦解的「西方中心」與「人類中心」的殘片。

這個想法的線索,並不是開頭那可愛的黑暗秘魯大冒險。那時候我還沉浸在留學狗離家數年、渴望看世界又發現自己回不去的傷感中——題外話。Paddington來到倫敦,被善良又有童心的插畫家布朗太太撿回家(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畫好繪本!),坐在閣樓上寫他的倫敦冒險和布朗一家的故事。典型的倫敦中產家庭。父親是風險分析師。大女兒茱蒂有語言天賦,她不光後來學會了熊語,還一直在學中文,夢想出去闖世界開家自己的小店。她還是個害怕新環境的姑娘。這個妙趣橫生人物介紹當時只以為是個無足輕重笑點,聯繫故事整體,卻是個重要的呼應。導演相當細心地從一個小女孩捕捉到了倫敦人的心理。

倫敦排外嗎?誰都不跟小熊打招呼,大家趕著上班,在地鐵站橫衝直撞。開始誰都不待見小熊,女孩和父親看到母親跟火車站的小熊說話,覺得匪夷所思。大倫敦並不像探險家介紹的,給小熊一個warm welcome。倫敦很冷,一直下雨。然而,這就是倫敦的傲嬌(或者用大女兒的話來說:embarrassing!這是英國紳士小姐們恐懼的根源)。這個城市因為過去的自豪與榮耀、不可一世的地位被撼動,而陷入一種深深的矛盾中。小熊和他們不同,因而被冷眼相待,被鄰居和這個家庭當做危險「人物」。倫敦唐人街何嘗不是個危險「他者」的聚集地。女兒是這種傲嬌的縮影,她害怕並憧憬著新的環境,新的世界,學習中文,像小熊渴望去倫敦一樣,渴望離開倫敦去看世界。小熊捉賊之後,她也很快接受了它——倫敦在改變。

為觀眾們展示這改變的是布朗一家。只有母親,她有個奇特的古董店的朋友,並非土生土長倫敦人,操著奇特的口音,開著家一般倫敦小中產避之不及的「阿三店」。這樣的母親從一開始就維護小熊,並不光是善良友好,而是發自內心的對所有「他者」的包容。而布朗小兒子,新新人類,雖然被父親各種管教,也發自內心接受小熊,成為母親的擁護者。父親的角色不言而喻,他代表倫敦古舊、理性的一面,滿口的percentage,彷彿啟蒙時代(Enlightenment)的化身。布朗一家中上演著倫敦的各種心理矛盾、身份模糊、從不接受到接受,成長為一個真正包容「世界人民一家親」的倫敦。而這倫敦,從大航海時代直到今天,何嘗不是西方文明的縮影之一?

從這點來看,與小熊、布朗一家相對的妮可(片中探險家Clyder的女兒),現自然史博物館的女檔案員/標本師,也不僅是一個熱愛標本的變態,而是殖民時代權力的縮影。她不僅是反派人物。她和他父親,發現「黑暗秘魯」的探險家Clyder,是倫敦喜劇的黑暗面,真正的悲劇人物。老Clyder因為被熊叔叔所救,與他們交流,拒絕將他們製作成標本,因此被皇家地理家協會排擠。那段回憶殺是全片最富諷刺性、悲劇性與深意的一段——地理家紳士們問,標本呢?老Clyder說,他們不是熊,是人!他們是有智能和文明的!紳士們反問,文明?他們會說英語嗎?他們會打高爾夫嗎?他們會喝茶嗎?他們在學,他們吃果醬,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他們有自己的文明——這一切連布朗爸爸都沒法馬上相信,更何況當時那些紳士們。妮可父親對「文明」的理解是「西方中心論」的根基被動搖之後的理解,太穿越了,太超前了,not intelligible.

(插播: 嚴格考據下來,就當妮可2014年時四十歲吧,父親探險回來時,她是十歲小女孩,被逐出協會也有八十年代了,薩義德東方主義78年出版,似乎父親歸來時正是西方中心論已被動搖的時期,畢竟這一動搖在二戰後就開始產生了。不過從原作故事系列問世的時間(1960年代)來算,就合理了,父親回來的時候是一戰到二戰之間,人種學研究鼎盛期。)

妮可父親是走在「時代前沿」的人,因而被地理家協會排擠,在動物收容所度過一生。妮可發誓以父親為恥,並希望為父親雪恥,然而卻因此成了落後於時代的人——現在是開放的倫敦,街上是動物保護主義者、為弱勢群體聲張正義、強調種族平等與融合的呼聲,她代表的西方中心和殖民時代的權利早被摒棄了,因為她也落得和父親同樣的下場:打掃動物收容所。這是西方中心的末路,「黑暗秘魯」的黑暗歷史,永遠凝固在自然史博物館的標本之中。

自然史博物館是個異托邦(heterotopia),借福柯一個詞。雖然現在早已成為公眾教育的場所,孩子們學習知識、遊客們瞻仰珍奇的空間,它同時也是他者的空間;是一個鏡子,讓西方文明在他者的照耀中看清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地理家協會」——以及同類的園林家協會、動物學家協會、人種學協會——不光是現代意義的科學研究機構,而是帝國殖民機構,是一個權力機構,人類壓迫他族、以及其他物種的機構(institution)。institution一詞在片中也被誇張、嘲諷。影片開頭,布朗s爸爸提出要把小熊送到某個地方,搜腸刮肚說出institution一詞,小兒子腦海中立刻出現了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場景以及大牌匾「Orphanage(孤兒院)」。這是個好笑點,但笑過之後又別有意味。這種壓迫少數的權力機構——孤兒院以及同類的醫院、學校、動物園、監獄、瘋人院、收容所、人種研究所——都是人類(或者西方白人)權力的化身。福柯說過的事,我不必重複。有趣的是,在paddington裡面,這種「黑暗」機構以最調侃、尖酸的方式被否決了。倫敦不需要這些,動物和人都不需要這些,需要的是真正的種族平等,一個家以及真正的幫助。因此最後,連標本愛好者妮可都沒有被送去監獄,而是社區服務——對機構權力的最終否決。

暫時撇去這些沉重的歷史與現實吧。小熊充滿希望,倫敦也充滿歡樂,當代世界在我們現在看來還算是美好的,倫敦沒有重蹈覆轍,小熊在現在的倫敦找到了家庭的溫暖(幸好叔叔阿姨當時沒有去倫敦!我看開頭再也不會哭了),不可一世掌握動物生死大權的標本家被送去為動物進行社區服務了。Paddington把這種希望、包容、和諧展現給我們,然後如何將它延續下去,就是我們的任務了。



2014.12.17


--------------------
PS.片裡有些笑點實在是印象深刻,尤其妮可把熊帶上taxi的時候,一拉門發現是taxidermist……差點笑暈過去,覺得這個單詞簡直就是為這片子而設嘛。

此外,一直覺得Tony是個笑點……有人理解我嗎。自己都不理解了orz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