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控制--Gone Girl

消失的爱人/失踪的女孩/失踪女孩

8.1 / 1,070,495人    149分鐘

導演: 大衛芬奇
編劇: 吉莉安弗琳
演員: 班艾佛列克 羅莎蒙派克 尼爾派屈克哈里斯 泰勒派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澤爾法克爾

2014-12-18 11:14:41

Fast, and Furious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上來就是男主角撫摸著女主角的頭髮,配上溫柔的畫外音「我想打開她的腦殼看個究竟」,這話也說不上到底是兇狠還是憐愛,總之故事變態的基調就此奠定下了。

酒吧裡的女子我起初以為是男主角的情婦,後來隨著劇情推進才知道原來是雙胞胎妹妹。她是全片中與男主角對手戲最多的女性,也難怪後半段那些無良的媒體人開始造這對孿生兄妹的謠。我看到他們時也總會想到詹姆和瑟曦蘭尼斯特。只不過本片中這一對兄妹對彼此的愛是純精神的,至少在降生以後是這樣的,並沒有突破人倫,所以最後沉冤昭雪的男主角才會憤憤不平的質問那個喜歡煽風點火的女主播。我覺得,正因為男主角兩兄妹沒有發生肉體關係,所以他們才是世界上最相愛的人。男人對於自己沒[嗶]過的女人總是不吝奉上最美好的幻想。對於男主角來說,他的妹妹是他永遠不能[嗶]的,同時又是世上與他最心意相通的,所以怎麼可能不愛她愛到刻骨銘心。

看懸疑電影的樂趣就在於,明明知道自己猜不對,還是忍不住會去猜劇情。男主角在影片開頭略顯變態的內心獨白讓我一度懷疑他真是兇手。不過如果是那樣的話,電影的劇情就太無趣了。另一個在我看來足以為男主角翻案的鐵證就是,他對那隻貓特別好。一個對貓這麼體貼的男人肯定不是壞傢伙。排除了男主角的嫌疑後,繼續推斷,覺得女主角應該壓根兒就沒死,因為電影花了太多筆墨來展現這個女人如何可愛了。如果這是個兇殺推理的故事,那麼男主角的妻子應該在一開始就安安靜靜的死透了,不該在後面再通過閃回的形式跑出來刷存在感。觀眾一旦對這個角色產生了感情,就絕不會對導演把她弄死這件事善罷甘休。再加上開篇不久就提到的「尋寶遊戲」,我開始覺得這應該是妻子跟丈夫玩的一次捉迷藏。可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兩人感情已經破裂了,她有什麼把握丈夫一定會陪她玩這個遊戲呢?

正如我一直喜歡引用的那句電影台詞,「光是把東西變不見了還不夠,所以每個魔術都有第三個步驟。」只是萬萬沒想到這個常常被用在商業片臨近結尾處做大反轉來給觀眾當頭棒喝的謎底揭曉,居然出現在了電影演了不到一半的地方。看到這裡我們明白了,導演壓根沒拿懸疑和反轉來當做賣點,這只是調動起觀眾的積極性使我們快速進入角色的手段罷了。

老實說,我對於自己那個憑藉一隻貓推斷出來的男主角無罪的結論也不是特別有信心,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一的時間裡,他的形象隨著劇情推進不斷向不靠譜的方向滑落。我比較單純,對於閃回的鏡頭傾向於相信是真的,再加上還有賴不掉的出軌事件,我的立場真的幾乎要動搖了。這時候導演說:「好了不跟你鬧了」,然後非常灑脫的把答案給了我。而看完全片最回過頭想想,才發現演到這裡故事才真正開始展開。

最早看大衛芬奇的電影是《火線追緝令》《搏擊俱樂部》,當時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在女同學面前裝個逼。那年我做了件特別厚道的事,就是在帶領室友們一起看《搏擊俱樂部》時,成功憋住了話。我在搜那部電影時,被百[嗶]百科裡貼心的劇情介紹給劇透了。但我並沒有放任自己就這麼繼續傳遞負能量。憋話有時比憋尿還難,對於那時還年輕的我來說,要忍住不向別人炫耀「我比你們掌握了更多資訊,我要來劇透啦」的衝動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我還是做到了,並因此欣賞到了真相揭曉得一刻室友們大驚失色的表情。將一部好的電影推薦給身邊的朋友,然後收穫預料之中的反饋,這也是件讓人很有成就感的事。再後來又看了《十二宮》,覺得自己被欺騙感情了,衝著懸疑反轉來的,結果看了篇流水帳,比《殺人回憶》還無聊。再再後來大受好評的《社交網路》,我也沒什麼感覺,原因非常扯:因為那年我跟人打賭,斷定《國王的演講》肯定得奧斯卡,並因此對該電影莫名其妙的投入了很多感情,以致於對它的競爭對手會有種無意識的疏遠感。

所以我對大衛芬奇是年輕時粉過相當一陣子,經歷《十二宮》後轉路人了,然後一直到《龍紋身的女孩》又重新粉起來了。那部電影實在太酷了,只能用過癮來形容。我多次強調自己最愛看的就是爆米花電影,比如超級英雄片(所以我到現在關於《十二宮》唯一能記住的就是裡面有鋼鐵人和綠巨人),然而對於《龍》這部節奏風格跟爆米花大片完全不同的電影我卻也看的如痴如醉。我覺得這導演的厲害之處也許就在於我雖被他征服了,但卻說不出是被怎麼征服的。年輕時給人推薦《搏擊俱樂部》,自己笨嘴拙舌,只會說「反正你去看就對了」;後來看的電影稍微多一些了,再給人推薦時也喜歡絮絮叨叨一番來增加說服力;然而到了《龍紋身的女孩》,再給人推薦時,又變得語塞了,只好再拿出當年的話,「反正你去看就對了」。

這部電影也跟《龍紋身的女孩》一樣,是部很過癮的作品。導演無所恃,不依賴懸疑和反轉,也不販賣甜蜜愛情,你找不到一個最核心的賣點,但又覺得這電影從頭到腳都是賣點。現在回過頭來,有點能明白當年大衛芬奇為什麼要拍《十二宮》那樣的電影了。一個令觀眾醍醐灌頂的反轉劇情會極大提升影片的娛樂性,但有追求的導演總不希望自己一輩子依賴這種「奇技淫巧」。懸疑反轉就像辣椒,做菜時使勁兒放肯定香,但大廚要檢驗自己的廚藝到了何種境界,終歸要擺脫對食客單純的味覺刺激。今時今日,在這部《消失的愛人》中,導演已經完全沒打算拿劇情的反轉來當做殺手鐧了,因為縱觀全片,看點、賣點俯拾皆是。觀眾甚至會發現,這一部整體風格陰暗的電影居然還有這不錯的幽默感。後半段我幾乎是笑著看完的,最喜歡的笑點是機器狗和那句耳語「You fucking bitch.」

電影要討論的就是婚姻這座圍城到底有多陰森恐怖。它用了個現實生活中不太常見的離奇事件來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稍有經驗甚至只是對婚姻問題有過一些思考的觀眾,都能明白,導演並沒有在開玩笑。真實的婚姻生活當然沒有電影情節這麼驚心動魄,但論到「可怕」程度卻不遑多讓。電影起碼給了夫妻二人一個矛盾集中爆發的機會,最後的結局看似無奈,其實卻是最好的結局。尼克離開艾米後就真的能找到幸福生活嗎?比起電影中的故事,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間互相忍耐、互相埋怨的暗潮洶湧或許更令人不寒而慄。但即使這樣,或者說,正是因為這樣,那些攜手走過幾十年的老夫老妻才更令人肅然起敬。也許在進入婚姻的一刻,他們都成了困獸,但當幾十年後他們吵不動了,把手和心都真正牽到一起,並終於一笑泯恩仇,那一刻的釋然與成就感是對前面幾十年的痛苦的最好回報。所以,為了這份結婚五十週年、六十週年的大禮,也務請各位一定要堅持住,不要輕言放棄。像片中尼克的父親,雖然賺得一世清閒,但也必然承受一生無趣。

我剛剛才發現這電影的中文譯名,對我這種口齒不清的觀眾來說,極容易一快就念成某個以撕逼為主題的國產系列電影的名字。

尼克與妹妹瑪格在故事一開始時對這段婚姻的評價時「很快很狂暴」。這段對婚姻生活的高度概括在接下來的兩個半小時的片長里得到了非常到位的詮釋。不過這兩個形容詞倒是也可以用來作為評價夫妻生活某些特定方面的標準,不過在這方面「狂暴」一點還好,「快」就不必了。當然在「快」這方面,如果實在沒有把握,那也有別的補救辦法。身為一個男人,口才也是很重要的。片中尼克征服艾米也是靠的這一點,兩人第一次約會,大晚上的,尼克就是憑藉不得了的嘴上功夫,成功的讓艾米表示「我要跟你生很多很多猴子」。如我上面所說,我有口齒不清這個大毛病,所以要彌補缺陷需要進行大量的矯正工作。如果有哪位朋友有志於像我一樣在這方面不斷提高自己,不妨跟我一起從現在就開始練習: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八百標兵奔北坡,北坡炮兵並排跑;黑化肥發灰會揮發,灰化肥揮發會發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