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毛
2014-12-18 11:53:49
渴求思考的人們有福了,一步之內必得飽足
《一步之遙》承載了很多姜文個人的風格印記,是一件獨居匠心藝術品,而藝術原本就是直覺的表達,它需要個體去感受,而不是去理性分析出一個千人一面的結論。達文西的名作「蒙娜麗莎的微笑」是怎樣的美,到底好在哪裡,誰能準確還原創作者的初衷?如果一千個人心目中的哈姆雷特也就只是那麼一個哈姆雷特,那麼他也不可能被人津津樂道數百年。眾多電影倒是被數千萬人看了,感受出奇的一致,細思恐極,讓我想起鴨綠江另一邊的人民......這裡,且不談電影是為了娛樂還是肩負使命,見仁見智。
在中國,很少文藝作品能起到如此的效果,就是引發人的思考。負責任的作品,它只是幫忙傳遞,怎麼消化,消化成什麼樣您自己來,《一步之遙》是這樣。它讓我想起曾經編劇課最後一堂課老師給的提醒,劇作究竟要給觀眾什麼?德國戲劇家貝爾托·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 seffekt),倡導「間離手法」,讓戲劇與觀眾保持距離,保持思考,培養觀眾的思考能力。這不該被評價為創作者的自戀及自以為是,和盤托出不留一絲餘地是不是也該被批評太過自滿?電影一種單向的溝通,應該給觀眾機會,多往前走一步。當然,並不是絕對地說電影都該如此,它原本應該類型豐富多元,不然該有多無趣。但很多電影人為了賺錢一味討好觀眾,喜歡什麼就給什麼,這樣沒什麼不好,可總得有人,有點使命感的人(即使其本人無此意圖)去做一些不太討人喜歡的事,卻是更有價值的事。
此前,國內編劇宋方金老師與宋丹丹打口水仗的時候也說過,「文藝工作者最大的責任,不僅僅是書寫人性的內容,它還要對這個民族思考問題的方法負責。」電影藝術不會停滯不前,觀眾與創作者總是互為推動力的;觀眾沒義務懂得太多,只需要表現出喜惡,創作者會跟進;可創作者若麻木不仁,恐怕就只得一直做「New money」了。得有變化,且雙方都得接受這個變化。
我不是寫影評,我的評價就歸我自己,建議有能力思考或者願意思考的人去看一下《一步之遙》,它不討好你,它尊重你:你有什麼樣的眼界就能看到什麼樣的世界,蹲在井裡的人很難跟行在路上的人輕鬆愉快地聊大海,就是這個意思。《一步之遙》註定是個充滿爭議的電影作品,超前,賣力,認真且任性,宏達的場景,密集的資訊量,完美的畫面,精良的製作,一切都是好的,唯獨不點出最後一「睛」,它交給了觀眾。
推薦搜索閱讀:
1.貝爾托▪布萊希特及其戲劇理論;
2.宋方金:我來問道無餘話 雲在青天水在瓶。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