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步之遙--Gone With The Bullets

一步之遥/随子弹去/GoneWithTheBullets

5.8 / 1,860人    140分鐘 | 120分鐘 (International Release)

導演: 姜文
編劇: 姜文 郭俊立
演員: 姜文 葛優 周韻 文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傅踢踢

2014-12-18 17:13:50

中年姜文心裡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巨嬰


誰也不曾想到,今年的賀歲檔會是如此亂局。某些電影主打長憶往昔悔不當初致我們終將墮胎的青春。而備受期待的《一步之遙》,在奇案、歌舞的華麗糖衣里,卻包著一顆愛情電影的心。

四年磨礪、幾經刪改,吊足胃口的《一步之遙》,最終以一種極度姜文的方式顯露崢嶸:自信、自我以致自戀,有中年男人慣例的剛猛,心裡卻住著一個巨嬰。

編劇史航昨天發了一條部落格,大體是準確的:「《一步之遙》拍的就是姜文心目中的愛情,所以沒那麼入口即化一目瞭然。沒辦法,他覺得愛情可不就那樣,一半狂熱一半歉疚,匯成絕望的致命的溫柔。馬走日能搞定全世界,但滅不掉心裡那點對她的歉疚,索性迎著子彈飛了。」

但又不盡然。因為即便參照愛情電影的標準,姜文也跑偏了。

三言兩語就能講清的「閻瑞生王蓮英案」,其實只是幌子,在《一步之遙》裡,姜文幾乎任性地填塞了自己鍾情的一切:紅磨坊、《教父》、《漫長的婚約》,昆汀和羅德里格斯的B級片。葛優的妝容和持續出現的默片令人聯想到《大獨裁者》,再細品甚至有瑞芬斯塔爾的影子。

台詞戲仿了大量20世紀的名言,連馬走日和向飛田在花域總統決選時的介紹語,都借鑑了趙藩為武侯祠題寫的對聯。至於對文明戲和話劇的偏好,從王天王的角色設定和貫穿全劇的獨白中,就能略窺一二。之所以請廖一梅來改本子,多少也有如是考量。

在姜文的價值觀裡,「我的」就是好的。

為此,他不惜動用大量影響故事推進的復刻與反諷,只為詮釋自己對愛情、世相、命運的理解。

譬如,花域總統選舉時豪氣干雲的We make history, we are a part of history,在移交至武大帥府邸,面對公眾時又重複了一遍。這種有意安排,除了強調群氓的非理性,多少也有點調侃運命的意思。

又譬如,開頭和武七扯謊,說到大雪天和老佛爺的一番暢談,待到結尾時,又重新提起。如露如電,似幻似真,馬走日的精神世界,究竟有多少夢境,又有多少現實,盡在首尾呼應的餘韻里。

如果再細心一點,武六執導的《項飛田槍斃馬走日》樣片放映後,武六和馬走日的對峙,背景正是磨坊的油畫。電影的終局,武六和馬走日相攜逃亡,藏身之所,仍舊是磨坊。而磨坊,不過是浮生若夢的隱喻之一。

馬走日並非不愛完顏,但這份愛里,有打小熟識的不以為意,有歡場上的虛與委蛇,更有亂世中走馬蘭台類轉蓬的怯懦與迴避。完顏身死之後,愛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人心的傾覆,遭際的倒轉。

從花域總統的操盤者,淪為人皆唾棄的階下囚,一切根由,是馬走日的不明不白、不忍不忿。要解開這一死局,姜文選擇的外力,仍舊是愛情。

武六對馬走日的情感,用電影裡的原話是,「我是去找他了,可我沒睡他,因為我愛他。」因為相信,所以選擇,哪怕與千萬人為敵。這原本應該是馬走日對完顏的情感救贖,卻被套用在馬走日自己身上。馬走日負傷,武六代駕的那場追車戲,究其使命,是為了讓馬走日對完顏的感情,有一個圓滿的交代。

如果真的做在這條線索上,《一步之遙》的結構倒未必遜於《太陽照常升起》。可偏偏,姜文的「糾結」又無處藏身了。

一方面,按他的個性,一早就穿上事先準備好的「站著把錢掙了」、「看不懂是你們的問題」的防彈衣。

另一方面,他又放不下。於是便有了「先馬辦、後法辦」、「沒有過四十個男人,你怎麼談喜歡」之類的梗。說到底,姜文還是不夠自信,怕觀眾惡評,怕圈內抨擊,被迫做了不願承認的妥協:電影裡葛優和那英上演唯一的激情戲是如此,讓洪晃掏出機關槍一通掃射也有源可溯。

面對完顏的逼婚,馬走日說:「我還是個孩子。」

細想來,50歲的姜文拍攝《一步之遙》,多少也有些孩子氣。他把中國當下的現實用自己最喜歡的元素拼貼在一起,妓女和嫖客、官僚和騙子、媒體和大眾、做戲的和看戲的,全都攪和在同一部電影裡,往觀眾面前一推:就這麼著了,特別棒,你愛吃不吃。交代完了,他躲在角落裡,偷偷看你有沒有開動,是不是享受。

可嘴再硬,電影騙不了人。

拍《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在導演界還只算得上橫空出世。拋開其中的政治傾向不談,能夠真實地呈現那個時代的社會關係和生活質感,以一種血脈賁張的方式詮釋青春,足以擊節讚嘆。

《鬼子來了》雖然不叫座,甚至遭遇風波,但姜文對民族性的針砭和繃緊的敘事,也絕對含著一股勁頭。《太陽照常升起》縱令票房不佳,可裡邊有色彩、有調調,也有略顯突兀的故弄玄虛。在《太陽照常升起》裡可以看到鮮明的炫耀:炫耀他的技法、才華,也炫耀他經歷過的那個時代。直到《讓子彈飛》超過6億的票房,讓歷來自信的姜文終於找到了一個自我引爆的點。

姜文在變,我們對他的期望也在變。但那些好玩的、有力的乃至真誠的東西,終究在太多難言的隱衷里悄然消逝了。

說張藝謀有《三槍》,馮小剛有《私人訂製》,陳凱歌有《無極》,姜文有《一步之遙》,固然有點誇張,但給《一步之遙》評60分,已經足夠。再多的才華洋溢、動物傷感也是徒說無益,一個自戀的導演,註定只能拍出失真的世界。

我們迷戀的那個「異數」姜文或許已成歷史。

現在的姜文是矛盾的綜合體。他空有一腔還原老上海的雄心,卻只生了一雙大院裡成長的眼睛。他對票房信心爆棚,卻反覆炫耀「三位奧斯卡導演親臨片場探班」的消息。他通過各色的方式反覆宣示自己,卻早已忘了來時的路。

太平洋的季風再怎麼撩動黃浦江的熱浪,一直叫嚷著「我有多牛逼」的人,終究只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