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步之遙--Gone With The Bullets

一步之遥/随子弹去/GoneWithTheBullets

5.8 / 1,860人    140分鐘 | 120分鐘 (International Release)

導演: 姜文
編劇: 姜文 郭俊立
演員: 姜文 葛優 周韻 文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火堂

2014-12-18 17:44:16

TO BE OR NOT TO BE?


文/夢見烏鴉



    《一步之遙》是一部份裂的電影,分裂點在哪裡呢?也就是這幾天,姜文作品名聲在外,《讓子彈飛》造就了中國電影「作者電影」的一個高度,從神作的期待到首映日以來滿屏差評,造就了該片分裂的狀態。其實就看你心態如何,這是一部標準的姜文電影,一部作者電影,都是意料之中。電影絕非你想像的那麼差,只不過以姜文以往的姿態,以神作的標準去衡量該片,還是稍遜風騷。姜文不是神,只是大家喜歡造神,但欣賞電影要的是平常心,會有很大收穫,換句話說,也對得起觀眾的期待。《一步之遙》是一部上乘的作品,也是極具姜文風格的作品,但緣何造成如此爭議呢?




   有一種說法:在人類長長的藝術發展史上,藝術的歷史不僅僅是作品的歷史,而且也是作者的歷史。同樣,在電影100年的歷史中我們也不能忽視電影作者的歷史。作者論正是在這種前提下,出現在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早期的法國,並由此促成了一場徹底的全球化的電影革新運動——法國新浪潮運動。法國新浪潮中的作者論,也就是作者電影,一種藝術家個人能夠表達自己的思想、一種用攝影機寫作的電影語言。從法國的特呂弗的《四百下》、夏布洛爾的《表兄妹》、阿侖·雷乃的《廣島之戀》、布努艾爾的《維里迪安娜》,再到好萊塢羅伯特·阿爾特曼的《陸軍野戰醫院》、伍迪·艾倫的《安妮·霍爾》甚至馬丁·西科塞斯的《憤怒的公牛》,都是典型的作者論電影。其實從《太陽照常升起》到《一步之遙》,姜文的電影就是如此,獨特的個人風格、舊時代的印記和鮮明的色彩對比,在這個唯市場論的華語影壇,幾乎獨樹一家。



   好在姜文演而優則導名聲在外,讓其作品有著相當的受眾。好在姜文遇到了一位理想製片人馬珂,在《華語影壇新勢力》一書中,能看出姜文與馬珂的搭檔始末,後者交給了姜文近乎無限的拍攝權利,讓姜文可以得心應手的拍攝自己想拍攝的作品,不屈膝於市場,站著拍電影也能賺錢,這一點不僅張藝謀就做不到,放眼全球影壇,也沒幾個人能做的到。



  到底說來,作者論電影究竟是否適合於商業市場呢?普通觀眾也許會覺得《一步之遙》喧鬧、聒噪、看不懂,這些都在《讓子彈飛》中驗證過了,而文藝青年也許會覺得電影過於琳琅滿目,用太多商業元素包裹下的浮誇。似乎電影有些兩面不討好。用《一步之遙》的一句話來形容:「電影是全世界人都看得懂的藝術。」注意,電影最初是一門藝術,但如今多數電影已成為娛樂消遣的產品,在商業的面前,藝術的價值在於哪裡?可參考《太陽照常升起》,對比於《一步之遙》,姜文這次實際上是帶領著全部觀眾,把《太陽照常升起》所遺失的商業,在本片中全部找了回來。



   電影改編自民國時期轟動一時的閆瑞生案,有著故事模板,讓本片的劇情不再晦澀。除此之外,電影中處處都是鮮明的姜文印記。他的大院情結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就顯露無疑,對權利的崇拜、狂熱以及戲謔,英雄主義,電影片名的隱喻,馬走日與項飛田一步之遙,差之千里,如果不拍電影,姜文或許是一個標準的政治家。槍是姜文電影的一大標誌,我愛你沒有纏綿悱惻,只有以槍指頭,母女對話也用槍火代言,過於生猛陽剛。還有不可不說的理想主義,如春晚一般的歌舞昇平,五光十色、對比強烈的場景和色彩,女性肉體的展示,粉飾太平的宣言。奇怪嗎,一點也不奇怪,姜文一直沒有變,還是那個如教父一般的人物,正如電影開場對《教父》戲謔般的致敬(電影致敬之處很多,費里尼、庫斯圖里卡等等),姜文也像馬龍·白蘭度一樣,我拍我的電影,站直了走路,很自戀。



   本片中關於這個噱頭又被無限放大,兩位佳人投懷送抱,有頭無尾的葛優,有尾無頭的王志文,掐頭去尾的文章,電影所有的光環都在馬走日身上,這是自戀的表現。但自戀過頭就是悲劇,也是《一步之遙》中角色的前後反差,姜文也懂得調侃自己,主角大起大落的表現和結局恰恰是姜文再告訴觀眾,可以自戀但不能自我!馬走日的結局是好比一場歡樂頌中的葬禮,用嬉笑怒罵凸顯個人英雄主義,過於自我,物極必反,只能歡樂的走向滅亡。順便提一下,姜文電影中姓馬的都很自我,結局也差不多,馬小軍、馬大三、馬龐德......



  然而《一步之遙》終究是一部愛情片,或許電影沒有《讓子彈飛》這樣的鬥智鬥勇傳奇槍戰片來得實惠。但電影沒有放棄表達他最渴望的主題,曾經的純真愛情,曾經的理想與激情,都在滾滾的歷史潮流中被淹沒,最後風車下的死亡,是唐吉可德送給馬走日的最好禮物。


   而這一點,恰好也是《太陽照常升起》所要表達的,但本片也沒有《太陽照常升起》那般晦澀,可以說本片是介於《太陽》與《子彈》之間。用前者的藝術氛圍,用後者的商業氣息,就成了《一步之遙》。



   如今的主流電影,影片攜帶了更多的時代印記而失去了電影作為藝術的原創性,作者電影淹沒在崇尚「標新立異」的後現代文化背景中。而《一步之遙》作為一部典型作者論電影,哪個導演不會在這類作品中體現極致的個性化和風格化,換句話說也就是「自戀」。就像奧森·威爾斯的《公民凱恩》一樣,換做本片,不要刻意放大自戀,姜文始終在拍攝屬於自己的作品,或許這樣有著足夠個性的作品並不適合主流觀眾,後者有個專有名詞叫做「文藝電影」,而這部卻《一步之遙》卻註定是一部商業市場級別的電影,因此才會產生爭議。關鍵在於,這部個性十足、標新立異的電影是否對您的胃口,無論褒貶,看完再說。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