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逗比的爸爸
2014-12-20 18:27:32
一部像《私人訂製》般的充滿各種「惡」趣味的電影
首先,表明一個觀點,我所謂的「惡」趣味,不是罵電影爛的意思,這裡單指姜文在電影裡有些強加給觀眾的他的樂趣和喜好。
《一步之遙》是萬眾矚目的,首映之前的高規格曝光態勢,還有姜文在各大電影節上接受採訪稿的鋪天蓋地,讓人覺得,年度巨搫終於要來了。有一種下意識的感覺,不知道是我個人的感受還是大眾都這麼認為,那就是看姜文咄咄逼人的那些言論,我並沒有看出作為一名藝術家,亦或是電影導演身上所應該呈現出的所謂的「個性」,我看到的只是自大、驕傲、無以復加的自信心。而那些關於電影創作和藝術上的探討,也被姜文自說自話的東西掩蓋了。在首映那場差評爆發之前,壓根你就沒從他嘴裡得知,《一步之遙》的萬眾矚目的點到底在哪裡。
可是畢竟是姜文。在現如今,老導演日薄西山失去民心,新導演高票房低口碑的環境下,姜文在《讓子彈飛》中奠定的「票房與口碑齊飛」的過去,讓所有人都充滿期待《一步之遙》中的精彩。可是呈現出的這部電影,幾乎跟每年的春晚一樣,都是毀譽參半的。絕大部份的人表示「看不懂」,我也看不懂,但是我努力的去從姜文電影的思維還有他的邏輯去努力的想,姜文到底想要講什麼,於是,看到了一些不知道是不是的隱喻和諷刺,也看到了一股子濃重的姜文的痕跡。
說實話,這種姜文的痕跡看上去跟馮小剛拍《私人訂製》一樣,帶著任性、帶著所謂的骨氣、帶著一種高高在上,藐視大眾的尊貴感。馮小剛在《私人訂製》裡,在「導演」的故事中,去論述高雅和低俗,他眼中的低俗是和農民工綁在一起的,這個故事帶著他賭氣的驕傲,嘲笑人們看不懂他的《1942》;姜文在《一步之遙》裡還是用「拍電影」論述了類似的話題,從王志文的嘴裡說出的那些話,不由得,就會聯想到當年大家對《太陽》的不買帳,甚至還嘲諷了一下《子彈》受熱捧。兩個電影,都是受到導演個人情緒、個人情懷的使然,所以,如果我們不去探討劇情和藝術上的成就,這倆片子,跟周韻嘴裡沒吐清楚的四個字一樣:「一丘之貉」。
但是《一步之遙》還是好於《私人訂製》的,起碼,前者沒有後者那樣那麼過份的去憤憤不平,也還在弄了一些技巧和技術,甚至於一些大眾對姜文所期待的那樣的批判性在裡面。雖然電影看起來很無趣。
從《一步之遙》的觀片感受來看,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 關於藝術
《一步之遙》裡面有兩個維度的關於「藝術」的表現。
一是關於電影的藝術。
一是關於戲劇、舞台或者其他的藝術。
關於電影的藝術,在《一步之遙》裡,周韻作為一個導演,她拍攝電影的全過程,我的感覺,也是在表現姜文自己在現實電影創作中所面臨的那些個問題或者現狀。電影裡周韻拍的紀錄片,實際上在最後已經完全偏離了她的創作初衷,變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東西,姜文似乎在自嘲的感覺。我琢磨不透這裡面的奧妙,順便就扔在一邊把。
電影裡,姜文將話劇、音樂劇、歌劇、滬劇、京劇這些元素幾乎是堆砌式的放了進去,開始的那段花國大選,春晚、小品、相聲(舒淇的單口、姜文葛優的對口)這些綜藝舞台的表演也被有些超乎想像的去組合在一起,甚至於連旁白,你都能夠聽得到一股子「評書」的味道。有人解讀,姜文是在模仿石暉在《我這一輩子》裡的旁白語氣,似乎這也是姜文通過這麼一個有些荒誕、極致、奢華的故事的講述,來講述自己現實中的遭遇?
姜文那麼極致的將舞台上能夠展現的那麼些個藝術呈現在電影裡,我覺得是有用意的,可是用意具體是什麼,很抱歉,依然是那句話:「看不懂」。起碼我看得到一些個好玩的東西,算我猜測。舒淇作為花國總統的演講,主旨清晰、旋律向上,很像是闡述某種「夢」的口吻,這不禁讓我有一些聯想。如果有了這種聯想,似乎就會有人告訴你,你看懂了。
但是實際上,我還是看不懂。因為姜文的思維,我無法保持在同一緯度上。
所以,在藝術上,我看不懂他。
2、 關於敘事
編劇有9個人,跟以前的創作方式一樣,姜文也是編劇之一。這一次的編劇團隊,多了一絲「戲劇」的味道。看完《一步之遙》,有一種錯覺,姜文是有多迷戀戲劇這個東西。《一步之遙》如果刨除那些個具有視覺衝擊力的畫面之外,幾乎就是個戲劇。而且是先鋒式的。看《一步之遙》讓我想到了一部偉大的話劇,同樣是我沒看懂的《等待戈多》。姜文將「荒誕性」那麼大膽的扔進了這個電影的拍攝中,疊造出他自己的敘事風格。
姜文所有的電影中,幾乎也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敘事是乾淨利索的,可是從那時候開始,他就已經開始將自己濃重的「荒誕」性加入敘事,然後去幹擾敘事了。《陽光》和《鬼子》的故事,是有個明確的線索的,雖然沒有去太多的遵循所謂的「起承轉合」技術,但是同樣是屬於「衝突論」範疇的。到了《太陽》,他就開始了自己對於敘事上的一種表達,有一些太過於肆意妄為的表達。姜文在中國的導演中,是不屬於技術派的,他永遠是一個藝術導演自居,而且,他身上所存在的大眾認知度和話題性,在當代電影市場中得天獨厚的票房優勢。可是他在《太陽》失敗了,敗在了他沉寂多年需要一吐為快的個人意識上。然後《讓子彈飛》他又贏了,贏在了他回歸到原有敘事性的謀略上,講一個怪異趣味有隱喻的故事。可是《一步之遙》的半邊垮塌,還是在於他依然是那個不折不扣的情懷使然。他仍然想去堅持的去表達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觀眾想要的。
所以他才會在電影裡去那麼直拉拉的諷刺了一把電影的拍攝「百姓喜歡就好」。
單純的從線索上看,《一步之遙》的故事是順暢的,從洗錢、花國總統之死、逃亡、被抓、拯救、在逃亡、死亡,這個線索看,是構成戲劇張力的,如若按照商業電影的敘事原則,這也是完全可以成立的邏輯思維。姜文在電影裡的創作則打破了一種常規的敘事策略。他硬生生的把這條線索斬斷,然後去除原因和結果,只留下中間的那段展現,然後塞進去大量的台詞和荒誕性的表演。從大眾觀賞度看,這是完全跳切且沒有邏輯的東西,可是你如果懂姜文,你就知道,這其實就是他的本事。實際上《太陽》就是這種敘事策略,只是它前後顛倒了敘事的順序,變得更加拗口;《子彈》的敘事策略也與此相似,但是那部戲的跳切點,仍舊是砍在一場戲幾乎要完全結束了之後。《一步之遙》的片名,我所理解在於敘事上的表現,實際上,有點告訴觀眾,這個故事離講得通還「一步之遙」。那一「步」是姜文自己砍掉的。或者說,他是因為某種原因才故意砍掉的。
3、 關於隱喻
姜文電影裡的隱喻和諷刺性,向來都是大家解讀的樂趣。姜文拍電影是有危險的,尤其是《鬼子來了》被禁之後,他在電影裡的那些個隱喻,就變得極其繞腦子了,有點像腦筋急轉彎。某局和大眾看他,其實走在同一起跑線上,就是,我看不出來,也就沒有了危險。
姜文的個性是藝術家式的。藝術家需要思考,藝術家也需要批判。電影史的發展過程中,所謂的大師們,他們的電影都帶著思考或者基於現實的一種批判。姜文自然也是想做大師的,或者他現在自以為是大師。起碼,他拍的電影,每一部都是那麼的具有爭議,而大家對他之前四部電影的評價,依然在藝術性上,都表示了極大的認可。這點比較六代導演來說,似乎更有一種新鮮感,從性格來說,姜文似乎也比其他六代導演更像是藝術家。六代導演的電影講究創新,而在商業時代,他們也都放棄了自己的原始追求,曾經的成就也就不復存在了。姜文還在堅持自己的藝術創新,而且他很自信,也很聰明,所以《讓子彈飛》的商業包裝下的藝術電影范成功之後,他就那麼的赤裸裸的想去表達自己在藝術電影上的卓越能力。
《一步之遙》的隱喻有很多,但是不知道為何,去解讀卻顯得極其的艱難。從《太陽》之後,他電影裡的所謂的那些個諷刺,都變得很難解讀,似乎除了他自己,沒人能夠深入的去了解他到底講了些什麼,當然,他自己是不願意出來解釋的。相比《鬼子》和《陽光》中的那些玩味的東西,後三部作品的拗口和晦澀,肯定是與審查有關的。所以在《一步之遙》裡,關於馬走日、象飛田、關於送初嫁權、關於輿論、關於意識形態等某方面暗示。……
都是零散感覺。但是到底是不是姜文想講的,我不敢去下定論,因為畢竟,我們現在的言論,很「自由」。
4、 關於姜文
《一步之遙》就是姜文自己。
所以它註定是一個爭議的電影。
從導演的角度看,影像和講故事的能力是最大的生存條件,而成為大師,就得看導演的腦子裡在想什麼,以及通過影像和敘事傳遞出了什麼了。
影像上的處理,電影是精緻、而且極致的。這是看電影的最大的享受。姜文在《一步之遙》中那麼大膽的使用了3D、IMAX等技術,雖然出來的視覺效果並沒有達到某種技術上的革新或者成就,但是起碼從畫面感官、色彩、聲音上看,是好的,起碼對於中國導演來說,是優秀的。舞美的設計,幾乎成了最大的亮點,錢花出去了,得到的那些個畫面感官也是足夠的。而在杜比立體環繞聲的觀影體驗中,尤其是在花國大選的歌舞片段中,確實有一種身臨其境的享受。音樂劇、歌劇的演唱的音效處理,甚至於比現場聽音樂會要來的更真實和更清晰,有一種錯覺是,你在這樣的立體聲中,幾乎是完全去享受關於音樂的美感。另外,你還可以清晰的聽到姜文摩擦鬍子的聲音,細緻入微。
姜文在視覺上設計,確實體現出了他作為怪才的一種優秀品質,他可以做出別人想像不到的畫面和角度,這是他的天賦。
如上述,敘事同樣是姜文的。
觀眾不理解,或者不買帳《一步之遙》的口碑,我覺得,還是姜文太過於放肆的結果。誠然,他作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演員和導演來說,他深知自己導演的電影必然是話題大作,必然是有票房的,於是他就過度自信的去玩弄自己的藝術,或者是只是他自己的藝術。然而,他確是用商業片來包裝的,這給觀眾有一種被矇騙了的感覺。
從角色定位來說,電影中唯一一個選對了的角色是姜文飾演的馬走日,那就是他自己;演的好的,則是文章和王志文,他們對於角色的拿捏對準確的。葛優、舒淇、周韻、洪晃、那英,這五個重要的角色,從現有的故事看,是契合這五個演員的,起碼看他們演戲,都有一種「兩層皮」的感覺。選擇這些演員,姜文是單純的出於商業選擇,還是出於一種對角色演繹「一步之遙」的闡述,不得而知,但是確實最後電影呈現出的東西,就是怪膩,而且做作至極。
如果姜文自己作,觀眾是買帳的,他就是哪種類型的演員,但是帶著一群人一起作,用作的劇情、作的台詞,再加上作的剪輯風格,最後呈現的,就是一出看上去稀里糊塗,只有姜文自己看得懂的大雜燴了。
所以姜文想要藝術電影,但是又不那麼甘心做藝術電影。他必然是有強迫症的,除了強迫演員、劇組遵循他的藝術外,還要強迫觀眾也接受。
世界史中,有藝術的大師,有商業的大師,也有可以吧藝術和商業做到有機融合的大師。純藝術的大師走的是人生境界和超脫的哲學思考,所以有斷裂的《八部半》,也有現實的《偷自行車的人》、也有奇思的《海上鋼琴師》;純商業的大師如卡梅隆,他就是那麼執著的去將電影的商業元素最大化,最大化到一種大眾認為好,完全接受的程度;而綜合了藝術和商業的大師,過去的希區柯克、比例懷爾德,現在大衛芬奇或者馬丁斯科塞斯,他們沒有那麼執著的去壓迫觀眾接受什麼,他們就是實實在在的拍好自己的電影,至於觀眾接受不接受,不是他們考慮的範疇。
所以,姜文走向大師的那條路上,被他的偏執狂、強迫症的性格給害了。
所以,《一步之遙》沒那麼的爛,起碼對於《小時代》、《後悔無期》、《分手大師》來說,這是看得出用心的,而且是實在的;起碼對於《太平輪》來說,這是有創新、有想法的;起碼對於《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來說,這是走在以後,而不是沉溺過去的。
但是也不能說好,因為,這個片子,確實沒有那麼多必要的強迫別人必需要去懂得什麼。
與姜文自己比來看,遠不足《陽光》、《鬼子》帶給我們的驚喜。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