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步之遙--Gone With The Bullets

一步之遥/随子弹去/GoneWithTheBullets

5.8 / 1,860人    140分鐘 | 120分鐘 (International Release)

導演: 姜文
編劇: 姜文 郭俊立
演員: 姜文 葛優 周韻 文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拔刀訣

2014-12-20 18:50:33

那些腿很美,電影也很美——為什麼說《一步之遙》是令人開心的好電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公映第二天看完了《一步之遙》,走出影院,我希望它票房大賣,因為這是一部好電影,可能不如《鬼子來了》或者《陽光燦爛的日子》,但比《讓子彈飛》要好。它值得你走進影院,在大螢幕上欣賞。

我喜歡姜文導演的前三部電影,不怎麼喜歡《讓子彈飛》。它是俗話裡的那種第一眼美女。看第一遍覺得很嗨,完全被拖進姜文密集的台詞和飛一般的節奏里了;看第二遍的時候,就乏味了,台詞失去新鮮感後變得囉嗦,情節冗餘之處也不少。
然後姜文被輿論炒成了一個神話。平時見諸媒體的報導中,表現出的是一個自負以致於自大的人,寵愛他的人稱之為性情中人,而對我這種從來沒有過什麼偶像的普通人來說,還真是反感那種嘴臉。
《一步之遙》片花預告出來,我看了之後更不喜歡,那時候我的評價跟現在的大部份輿論差不多,光怪陸離,聲色犬馬,看不出來他要說什麼,表現什麼,而低俗,從預告片裡看,真的有。以心理預期的判定來說,我對這部電影不抱任何希望。看到首映第一批影評出來後,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感覺,甚至打好了批它的腹稿,結尾是這麼一句——這回《一步之遙》跳著把錢掙了,只是姜文的舞姿沒那麼優美莊嚴,而且不大雅觀。
作為一個有時喜歡談談電影的普通觀眾,今年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沒看過的不參與評論,看過的不輕易罵爛片。我算半拉影迷,喜歡看電影,但是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有限。即便這樣我也是有底線的,底線是,就算真的很差,也要說出為什麼你認為它差,差在哪裡。對《鳴梁海戰》我就是這麼做的,我用了三千字來說明我為什麼認為它是一部只值一星的電影。
那麼就來談談《一步之遙》,談談它為什麼是一部可以給四星的電影(歌舞部份太喜歡了加一星)。看了一遍,記憶不一定準確,專業知識不夠,沒資格分析,這裡就只說說感覺吧。

首先,最基本的,《一步之遙》很具娛樂性,而且不是撓咯吱窩的娛樂性,整個觀影過程讓我非常開心,是今年帶給我最多歡樂的電影。不同於十一某部公路喜劇片的搞笑,它是幽默,會然於心,然後讓你發自內心地笑出聲來。
幽默有一部份是來自於台詞,比如馬走日大清亡國罪在我的插敘;比如老爺子牛犇顫巍巍握著完顏英的手說出,我這一輩子可以用兩句話總結,一是閱盡人間春色,二是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笑過之後,我突然想到,其實這世上太多人既沒閱過春色,又失去了生活的信心。還有的用文字寫下來無法領略,比如項飛田(葛優)站在話筒前宣佈開幕的那一聲「餵」,要接著姜文的話,配合現場演員的聲調、表情、語感和隨後的場景,才能體會出那是多麼的好玩。
最好的台詞部份是花域選舉之後,完顏英和馬走日對手戲的那一節。我無法憑記憶複述下來,記下來幾句也沒什麼用,那些話要整場戲一氣呵成才能體會。在影院裡,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是王朔,寫《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過把癮就死》《動物兇猛》和《頑主》時的王朔,寫《夢想照進現實》的王朔,一個作家身上最深的烙印是不會消失的,那些對話深情,閃躲,俏皮,伶俐,話裡有話,指東打西,是王朔巔峰時期的水準。

其二,《一步之遙》很養眼,這也算娛樂性的一種吧,單拿出來說是因為它這方面實在很棒。視覺盛宴不是吹牛,製作上的考究、用心,真不是大部份國產片能望其項背的,老上海和大世界舞台場景的打造,百老匯舞者的加入,奧斯卡級別混錄師和聲音設計師……投入確實物有所值。
這種製作態度讓我在影院裡得到了真正的視聽享受。當武大帥(劉利年)和武六(周韻)在婚禮儀式上高唱起威爾第歌劇《茶花女》中的「祝酒歌」,我本能地想笑,但歌聲一起,一下子就沉浸在音樂的優美之中,演員口型與歌聲嚴絲合縫,那一刻,幾乎就以為是他們唱的。歌中唱道,這歡樂的時刻雖然美好,但誠摯的愛情更加寶貴,高歌的同時,武六的神情里已經透露了她要去救馬走日的決心。
花域選舉那場戲,大概30分鐘,佔了整個電影篇幅的四分之一,這也是影片的華彩段落,把這一段放在開頭,尚未進入主線情節的時候,確實是一個冒險之舉,也是電影被詬病的地方之一。但是我喜歡,並為之目眩神迷。它不是遵循古典敘事模式的現實主義電影,而是表現主義的風格化電影。但這些標籤不重要。看電影就是一個享受美,體驗美,進而被美所打動的過程。即使最低檔的娛樂,也包含了審美趣味。這場歌舞秀里,女人都是天使,男人都是阿波羅,而大腿確實是露了,還很多,那些腿都很美,美的不可方物,是黃金分割率在人體上的最好註解,是真正的性感。百老匯是不是低俗,維密秀是不是低俗,見人見智吧。我只知道這30分鐘裡,那些美妙的歌舞,美麗的男人女人,姜文葛優上氣不接下氣的串場,一起營造了狂歡節般的氣氛,讓我不由自主被感染,被震撼,進而投入進去,只盼這狂歡不要停,一點不想知道它跟或沒跟情節有什麼關係。

其三,電影的形式。一開始讓人不大適應,但進入花域選舉段落後,我已經知道,這不是一部以講故事為主的電影,視覺語言上更是跟現實主義沒半點關係。
就個人愛好,我更喜歡傳統敘事,更喜歡那種兢兢業業講好故事的電影。但我也不排斥其他類型。奧利弗斯通的《刺殺甘迺迪》和《天生殺人狂》是我非常喜歡的電影,也是拼貼、混搭了各種影片類型,用盡了相關的視覺媒介:黑白彩色,靜態照片,老式新聞片,漫畫……姜文的剪輯還沒達到斯通那種各種素材信手拈來渾然天成的境界,但基本上影片的整體風格是統一的,不能說多麼流暢,只是符合敘事的要求。比如那段敘述馬走日如何成為兇手的黑白短片就是一片生動的教材,大眾的心理就是這麼被引誘控制的,最終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能力。
影片中不少向經典電影致敬的橋段,我見識有限,認出的不多,開場戲模仿《教父》是知道的;某些場面鏡頭讓我想起了拍出《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的德國女導演萊妮里芬斯塔爾;大月亮那段覺得眼熟,似乎有喬治梅里愛《月球旅行記》的影子;那個歌舞萬花筒的場景是致敬巴斯比伯克利,他在《淘金者1937》中使用了著名的「伯克利頂攝鏡頭」,這段我記得清楚,因為上個月看過一本電影史,書里有一幅劇照,鏡頭幾乎一模一樣;最後的追車戲,那段鮮亮的糖果色調和風格,讓我想起了《布達佩斯大飯店》,而一邊追逐一邊通過喇叭母女辯論,這個大概是姜文的獨創。
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很遺憾自己的看片量,不然樂趣會更多。

再說說《一步之遙》中我不喜歡的幾個地方。
開場的致敬鏡頭算一個。這段不容易讓人迅速入戲,畢竟大部份觀眾沒看過《教父》;這個場景也不一定非要這麼拍,它不像教父開場那種,對影片的整體基調和主角的形像有什麼不可或缺的影響,幾分鐘就讓武七(文章)在那嘚吧嘚吧的,沒創意。王家衛的《東邪西毒》中,剛出場的西毒(張國榮)也有類似武七的那麼一段對話,其實是獨白。不知道怎麼會想起這個。
舒淇的配音是很彆扭。姜文解釋說,完顏英的人物設置是京城的落難格格,必須說一口標準的京片子。舒淇很努力地訓練了好久,最後找姜文說臣妾做不到啊實在做不到,你用配音吧。這個角色真的沒必要用配音,我是看了媒體的報導才知道這回事的,看電影時完全沒留意她是不是京城裡的格格。雖然花域選舉之後我已經不在意她的口音了,但還是忍不住想,這些台詞由舒淇自己說出來是什麼樣,在我的想像里,那更讓人期待。
姜文的旁白敘述有些生硬。姜文是個好演員,但在角色太像他自己的時候,總透露出那麼一絲不自然,或者說他演不好自己。我最喜歡的旁白是《肖申克救贖》中老瑞德(摩根弗里曼)的,他的聲音裡有一種追憶的味道,總讓我想起阿波利奈爾的《蜜臘波橋》,「塞納河在密臘波橋下揚波/我們的愛情 應當追憶麼/在痛苦的後面往往來了歡樂……有點扯遠了,《一步之遙》和《肖申克的救贖》不是一個類型,可比性不高。如果姜文不是想在旁白里加上那股跳脫、混不吝的調調,稍微平常點的敘述,或許會更好。
表演部份,可挑剔的不多,如果說有點問題,也是在姜文這個角色,形像有點模糊,有點符號化了。其他主角都不錯,配角從大到小也出彩,王志文的王天王,洪晃的大太太,那英的鉤姐,牛犇的牛老爺。
電影的節奏有些兩頭重,中間略顯拖沓。完顏英死後,影片進入敘事階段,形式上新東西不多,節奏也慢下來,感覺里,到這導演有點猶豫了,在取捨之間舉棋不定。到追車段落,又恢復了前半部的風采。最後那段獨白我不喜歡,太想莎士比亞了,沒有解構,也沒能正經起來。

敘事上,確實設了很多陷阱,潛文本非常豐富,但沒感覺到有什麼明顯看不懂的地方。姜文也確實沒想按古典方式流暢地講一個故事,他的重心沒在故事上。情節主線是簡單的,敘事時間也是按順序線性推進——花域選舉,完顏英之死,馬走日帥府求救反救了項飛田,逃亡之後被輿論認定為兇手,被王天王(王志文)激怒露面被捕,美人相救兄弟陷害。最後主動求死……這些段落之間有敘事邏輯鏈,又自成一體,每一處都可以做發散性的解釋,通向不同的結果。如果你是個愛思考的觀眾,會得到更多樂趣;不思考只是欣賞,也會很享受。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說,虛構敘事有兩種:模仿(顯現故事)和敘事(說故事)。模仿是現場的劇場,由事件「自己呈現」;敘事則屬於文學史詩和小說,由也許可信也許不可信的敘述者說故事。電影混雜了兩種形式,因此更複雜。這一點,在《一步之遙》裡,表現尤其明顯。影片以第一人稱自述作為視角,只表現了幾個大的情節點,沒有把一個個片段綴接起來,在起承轉合方面進行更清晰的交待。
影片到底要說一個什麼故事,在我看來很簡單——浮華之下,一個無辜者是如何被成為殺人犯的。想想呼格吉勒圖案,想想聶樹斌案,想想今日之社會,這是多麼現實的題材,即便形式上的魔幻沖淡了悲哀,笑過之後,依然能看到血色。
而其中的各種潛文本,影射,寓言,嘲諷,確實有,但要自己看出來才有味道。

最近特別迷羅傑伊伯特的影評,我從來沒有崇拜過什麼偶像,他算是最接近的一個了。讓我敬佩的是,他是看過上萬部電影的狂熱的影迷,卻總能用平和的態度和樸實的語言來闡述電影。他說,
「有太多觀眾只是看電影,但卻沒看懂。不過,事情原本如此。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電影只是打發時間的消遣或隨性的娛樂。他們很少會去看那種可能會顛覆他們這一觀影模式的影片。對於他們,顛覆本身就是令人不快的。在這方面我並不是什麼勢利眼,只要你喜歡電影,我就覺得蠻不錯了。然後,電影本身不會有止境;隨著你的發展進步,總會有某部電影,某位導演能把你帶到一個新的高度,直至你來到樹頂的高度,看到小津和茂瑙、布列鬆和基頓、雷諾瓦和伯格曼及希區柯克和斯科塞斯。你將與巨人同行。」
他講過一件事——
某天,家裡一個孫輩對我說,他知道我為什麼不喜歡《小姐好白》了。「因為你不是小孩子了。如果你還是小孩子,你就會知道它多麼有趣了。」「是的,」我說:「毫無疑問你說的沒錯。但如果你是我的話,你也會知道它究竟是多麼差勁。」「但我並不是你。」他說。「你不是我,但是總有一天你會成為我的,」我說:「剛開始時,我也是小孩子,看看現在,我已經走得那麼遠了。」(《在黑暗中醒來》)
年輕時候,我曾在影院裡看過《大話西遊》,為它貢獻了票房。那時候不覺得它有什麼好看。十年之後再看只能在影碟里了,但是我從中收穫了快樂,感受了悲傷,並且一看再看。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喜歡不同類型的電影。我一直喜歡看電影,口味也在不斷髮生變化,年輕時我也會喜歡《心花路放》、《鳴梁海戰》這類電影,如今它們不是我的菜。這沒什麼值得驕傲的,人總要從時間裡得到一點收穫。
因為自己的心理預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影評的影響,我選擇在普通3D廳看的《一步之遙》。我打算再去IMAX廳看一遍。快樂總是不嫌多。
(個人微信公眾號:別離以前,微信號:bieliyiqian )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