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筆哈迷
2014-12-20 20:33:41
土鱉or not 土鱉
文/柯筆
隨著接二連三的審查最終敲定,「一步之遙」終於轟轟烈烈的上映了,從這兩天上映的輿論勢頭來看,這部不像電影的電影在各行各業的圈子裡炸開了鍋。群眾分隊而戰,一部份人表示沒看懂,覺得姜文一直都是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大土鱉,而另一部份人,都成了讀懂姜文的大師,各種見解各種想像噴薄而出,若是說不出個一二三,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不是土鱉。當然,一部現象級電影被過份解讀也是在正常不過的事,尤其是被群眾早早就貢上神壇的姜文拍的片子,所以,土鱉or not土鱉,that is a question。
我想姜文的電影一定不僅僅是去用影像表達一個故事那麼膚淺,不然他也不會是姜文,從「鬼子來了」、「陽光燦爛」、「太陽升起」到「讓子彈飛」,哪一部不是深藏暗喻,用或多或少的喜劇色彩去包裝時代下的矛盾與道理,讓人看完不禁誇讚這才是中國最敢最會拍電影的導演,沒有之一,看他的電影就像喝一瓶干紅,淡淡的回味才是最享受的。
由此到了「一步之遙」,雖說「一步之遙」跟「讓子彈飛」同屬姜文「北洋三部曲」的系列,可「一步之遙」更傾向於「太陽照常升起」的模式,構架分明,故事看似整體又分割明顯,最讓人不舒服的,便是表達的太多太雜,電影從頭到尾所富含的資訊量巨大,所牽扯到的人事物和背後的暗諷更是一波接著一波。從「教父」式的開頭,到春晚的相聲,到魔法奇幻秀,到古典的默片風格,還有那不和氛圍的歌劇,和無數的台詞旁白,姜文從來都不是一個老老實實講故事的人,正是太過於自我,才會不按常理出牌,之所以讓好多人「不懂」,可能正是這個原因。
「馬走日」、「項(象)飛田」,象棋中的術語被安排成了主角的姓名,而這也是片名「一步之遙」最為明顯的寓意,像永遠都比馬先一步,而正是這一步,恰是天地之遙。姜文用這個大眾都熟知的棋語告訴人們,人生如棋,一步錯,步步錯,到頭來卻是天大的差別。你看,我為了避免成為土鱉,又不禁解讀起了這部電影。
姜文沒變,只是你看待姜文的眼光變了,你看了「鬼子來了」,就想他繼續的敢拍敢做,你看了「太陽照常升起」,就想他繼續的隱喻和批判,你看了「讓子彈飛」,就想他繼續站著把錢掙了,可到了「一步之遙」,你沒有看到你想看到的姜文,所以爭議便來了。姜文還是那個姜文,頂多就是被審查制度抹去了些許稜角,一直覺得他是中國版的痞子昆,封神大可不必,鬼才還是有的,眾多元素混雜編織成「一步之遙」,游離在藝術與現實之間,這才是最有趣的。
每個人都不會比導演更懂自己的電影,所以群眾再怎麼解讀,也只是群眾的呼聲,看到如此多的點評,姜文或許都沒有我們懂「一步之遙」,而這就是藝術作品的魅力所在,千人眼中有千種哈姆雷特,即使人家拍電影時沒想有那種意思而被你硬生生的解讀出來了,我想那也是一種成就。為了避免成為土鱉,我們都在努力意淫著自己心中的「一步之遙」,或高雅或低俗,或偉大或二逼,只為了避免成為那個土鱉,誰知到頭來,人人都成了那個土鱉,姜文在那笑呢。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