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0 20:45:06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最主要的元素還是性和暴力。
大家都沒看出武七和項飛田是一對?
有幾個部份很喜歡,和完顏英去月亮,和武六在沙灘和遊輪,被追殺的時候,引渡的時候。
影片還是黑色幽默,針砭時弊那是必須,不過覺得用力過猛,想表達的東西有點多,還是單一的主題比較適合大腦皮層平滑又不會重複觀影的觀眾。
30分鐘的浮誇「春晚」一是讓你沒白花3D的錢(那可都是百老匯的專業演員),而是告訴你我姜文春晚也能導!
最後的追逐戲才比較有讓子彈飛的感覺。
姜導就是想通過一步之遙 告訴我們,我TM的什麼都能導,什麼類型的電影都能拍~~~
2014.12.18
二刷2D後我想說
其實早就想說了,最近真的越來越討厭網路,因為從網路上我看到的社會是浮躁的,玩世不恭的,裝逼虛假的,冷漠的,彼此不尊重的。
一說浮躁和玩世不恭: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發現大部份的網民都是娛樂心態,玩樂心態,對任何事都不在意,從」認真你就輸了「到」也是醉了「我都能感覺出這種浮躁和玩世不恭。當別人說」認真你就輸了「時浮現在我腦海中的是一個自認為很聰明的,看透世間所有大道理,看破紅塵,對一切不在乎,別人認真他就莞爾一嘲笑的以為自己知天命的中年男人,笑別人傻,笑別人累,笑別人認真。至於」也是醉了「,浮現在我腦海中的則是一個40歲的中年婦女尖酸刻薄的嘴臉。
二說裝逼虛假: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連看電影這種東西也成了一部份人裝逼的手段。什麼大家不喜歡我卻喜歡或者大家都喜歡我偏偏不喜歡就說明我境界高,我水平高,我優越。然後就有另一部份人罵這些裝逼的人從而實現逆向裝逼和提高自己水準。但是大家為什麼要裝逼呢?為了與眾不同?認為不和大多數人一樣就是好的?那這也是被大多數人操縱了不是?
三說冷漠和道德衛士:每次出現各種天災人禍,都會在部落格上刷成熱門。每次我都會看大家的評論和下面人的回覆(還挺無聊的),因為我完全猜得到大家的回覆。永遠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那種人家出事說人活該的冷漠的人,也不明白那些罵這些人的道德衛士們心裡又在想什麼,幹嘛搭理他們呢?又是障礙卑賤化?就好像我不明白王思聰每條部落格下面都有老公艹我的熱門評論一樣。說起道德衛士,其實就是大家熟悉的網路暴力的一種吧,在事情完全不知真假的時候就開始謾罵,詛咒和人肉,以此來和」惡「撇清關係,再次提升自我,我道德,我是好人,我自我感覺好好。
四說彼此不尊重:只要你去點開那些熱門評論就會發現很多」愚蠢「」裝逼「」智障「」low貨「的評論,部落格上的口水仗也是。很多人,只要人家意見和他不一樣就立馬說人家腦殘智障智商低low貨。這一類人大部份是80後男性,書比普通人讀得多,大學比普通人好,智商比普通人高,比普通人會思考。但是一個個卻非常自戀,自我膨脹,認為別人和他意見不一樣是別人蠢,而從未想過有可能是自己錯了,在他們的世界裡從沒有預設過這種可能性吧。
再來說說那些熱門影評
最討厭兩種影評,其一是拼命找政治隱喻的,其二是努力開腦洞推理背後的故事的,可是這些影評竟然還是熱門?還有一幫人說」謝謝你的影評,幫我看懂了電影「之類的話,真無語。
先說第一個,政治隱喻。每次看到那些什麼」馬走日「代表馬克思主義,走日代筆走日本的發展道路的,武六代表GCD因為5+6=11國慶的我真的很呵呵。我只能說,你腦袋裡有什麼,你就想到什麼,你就看到什麼。You are what you read. 你解讀的所謂真理是你自己的投射而已。而且,姜文自己說過的,政治根本不值得他去隱喻。但外界很多人卻認為姜文拍電影就是為了隱喻政治,怪不得姜文老說外界對他誤讀,這確實是誤讀。更何況我認為一個導演拍電影只是為了去隱喻政治的話,眼界真是太小,太狹隘了,根本不應該稱作藝術家,那是政治家。
再說」背後的故事「,那些柯南看多了的人的推理,也很呵呵。麻煩你電影細節都看清楚了再推理好嗎?每次看到那些什麼馬走日是太監,因為他不願意娶完顏英且老佛爺把他摁到坑頭上的影評我就想罵,你丫仔細看電影了嗎?第一、馬走日是滿人,那些太監大部份都是漢人好嗎?第二、馬走日以前是貝勒,是皇親國戚!還有那種推理完顏英是武六殺的也是漏洞一大堆的推理。然後還要發到網上還要到處給別人留言給自己的推理打廣告,認為自己」看懂「了電影,看透了電影,真無語。
最後說說大家對電影的態度
一步之遙一出來,就有一大波人說看不懂,所以給打1星,還號稱電影怎麼能拍的讓觀眾看不懂呢,爛爛爛。然後我就不懂了,電影好不好的標準是看不看得懂?看不懂你丫多看幾遍呀!先不說畢卡索你不懂了,莎士比亞你就懂了?梵谷莫內你也真懂了?你怎麼不說它們爛呢?而且我實在不明白哪裡不懂,故事拍的那麼明明白白,如果你說你不懂是因為你沒看懂所謂」隱喻「,那麼請看我前面說的話。
至於我對電影的態度,我把電影看做是各種藝術的綜合,繪畫,音樂,戲劇等等。如果這些藝術的形式不止一種的話,那麼電影也一樣。就像不是只有印象派的畫才是經典的畫一樣,不是拍的像《肖申克的救贖》一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而且電影不僅有內涵美,形式美也十分重要。這些早期的搞電影創作的人早就做了探索,完全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內容的,你們隨便去翻一本講電影史的書都有。我不知道當時的人們對於這種探索創新的態度是怎樣的,不過現在我看到的卻是大家是冷嘲熱諷加反對的,因為不合胃口。從《黃金時代》再到《一步之遙》都是這樣。
我看一步之遙的感受
嗯,因為我把電影看作藝術,而藝術是用來欣賞和感受的,所以電影也是。欣賞形式美,感受內涵美。12.18看了3D的,1.7看了2D的,的確2D效果更好,色彩更美,人也不會暈。
第一次看我把前面的」春晚「當春晚,覺得這春晚導得好。第二次就把」春晚「當妓女選美了,效果就出來了。把完顏英的初嫁權換成初ye權,效果也出來了——每一次愛都是第一次什麼的。
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劇情不夠緊湊,再看第二次就覺得劇情很緊湊,很充實了。還注意到一些前面沒注意到的細節,比如完顏英為什麼去找鍾三兒?其實是去xx。因為鍾三兒被踢下來的時候穿的是睡衣,而且一開始完顏英拍賣初ye權的時候有很多人舉了價格牌。當然,最主要原因是推動劇情發展。再比如,馬走日拍電影」砸場子「的時候武六出現,背後是風車的壁畫,和電影最後的風車是一樣的。
第一次看完的時候覺得導演的點在於」Today is history. Today we make history. Today we are part of history.「,第二次看完覺得不僅在這個,還在影片一開頭的」To be or not to be「。所以影片的主題在我看來就是真相,歷史,改寫,觀眾,道德,底線,還有人性這幾個關鍵詞。我深信這是導演想要在劇中展現和探討的東西,而不是去搞政治隱喻或是拍個真人版柯南給你看。
第一次看完的時候腦子裡就在唱王天王唱的天涯歌女,第二次還是。當然第一次就覺得文章,王志文,洪晃,劉利年出彩,現在也還是。尤其是王志文和文章,演的太棒了。
2015.1.7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