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步之遙--Gone With The Bullets

一步之遥/随子弹去/GoneWithTheBullets

5.8 / 1,860人    140分鐘 | 120分鐘 (International Release)

導演: 姜文
編劇: 姜文 郭俊立
演員: 姜文 葛優 周韻 文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星與月の守望

2014-12-21 16:22:04

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到來 續篇


感謝在豆瓣為《讓子彈飛》寫下同名影評的豆友「溪流」,一場觀影下來,耳邊掠過無數紛紛擾擾的指點江山與評頭品足後,腦中首先分泌出的,是這麼一句話。
  
兄弟不是絮叨的人,卻實在難抵觀影前如潮惡評來得兇猛,小心臟尤自惴惴,又風聞「姜小軍這回可玩大了」「半場不到觀眾半數退場」「被《小時代3》完爆」等諸般言論,真是心驚肉跳、肝膽俱裂,還未踏進影院,氣勢便先軟下三分,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經過一番密集如槍林彈雨的戰火洗禮,出得門外,滿腹不安化作整石醬醋油鹽,一斗付與僥倖隨冷汗憑空蒸發,一斗交由胃袋去反芻五味雜陳,嘆息獨得八鬥,化作一股青煙逕自去了。
  
我等做慣了蠅營狗苟營生的碼字鼠輩,一旦上得手術檯面,去剖析如《一步之遙》這樣評論兩級嚴重分化的電影作品,不咽兩口唾沫、擦幾把涼汗、喝二兩燒酒以壯行色,膽氣是終歸不足的。粗略收集了市井的一些主流評論,打定主意先加入討伐姜文的正義之師,向姜文的粉絲們連開數槍,隨即不暇掩飾自己姜文鐵桿死忠的醜惡嘴臉,叛變革命,把槍口對準曾是同一陣營的惡評者們,盡顯項飛田兩面三刀之本色。
  
1、一場3DIMAX引發的血案
惡評中很大一部份聲音,都在質疑姜文覥顏把拍成了電影版春晚,姜文為什麼要這麼做,或者說,影片為什麼朝著這樣的方向去,並給予觀眾抽風的錯覺?
  
大概一年前,江湖上就已經開始流傳著一步之遙將使用3Dimax實拍技術的傳說,在此之前,包括卡梅隆、諾蘭、庫爾茨在內的一大票江湖大佬紛紛對3DIMAX電影技術投去的質疑呼聲,激烈程度堪比足球電子眼技術推廣時裁判們的抗議,究其原因,並非是這一技術本身有什麼難言之疾,而是過高的清晰度和色彩還原、飽滿程度會削弱觀眾對於影片本身故事邏輯和內容的深度體驗,這就像擔心暴發戶們的舌尖飽受山珍海味的浸潤而喪失味覺一樣,本是杞人憂天的妄想,卻在轉型期內不幸言中,對於聽慣了故事的中國觀眾,突然顯著提高單純聲畫片段的比重當然難以適應,這時候的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慣於將他們的口味調和引導的廚師,這個廚師可以是伍迪艾倫、呂克貝松,可以是李安、徐克,甚至可以是馮小剛和陳凱歌,唯獨不可能是姜文。
  
這樣說絲毫沒有貶低以上幾位導演的意思,只是因為姜文太過特殊,一個半路出家的、玩票的演員,處女作就已經達到了許多導演一輩子也難以企及的高度,他有一顆天真爛漫、自以為是、並令人難以拒絕的赤子之心,他當然會迎合商業化浪潮,卻不會純粹為了討好而更改自己的初衷,從焦熊屏對姜文的訪談中就能看出,他的電影是一種天馬行空的、細緻精美的、不羈放縱的、大膽嘗試的玩,沒有任何其他的原因,中伴隨國際歌響起時的群架、中村民和日軍的聯歡晚會、中的梭羅河之舞,進城前的日本鼓樂,姜文從未終止過在大場面對肢體動作等一系列視聽語言的嘗試掌握,而在,這種嘗試是前所未有的,舞蹈、歌劇、戲曲、默片乃至相聲都被大膽地拼貼重組,營造出一種眼花繚亂而光怪陸離的直觀感受,對於一些精緻華美鏡頭片段的難以割捨,和姜文本身在影片中個人化的自我表達形成了劇烈的化學反應,猶如一劑猛藥下去,不能免俗者要嘛脫胎換骨,要嘛人事不知。
  
在這裡,我想分享來自寧浩部落格,並被賈樟柯等導演轉發過的一段話——
恣意妄為!好生羨慕!藝術探索本就是勇士所為,平庸才是藝術的悲劇。電影又何以只有一個標準?單一的價值觀本就是我們這個不寬容的世界的頑疾。百花齊放之江湖當有奇葩牛逼哄哄的盛開。之於市場,之於文化,都是二話,之於創造《一步》足矣。
  
2.你們真的那麼期待政治隱喻嗎?
在國產電影萎靡的今天,每年各大電影檔期過後,作為啃爛番茄臭雞蛋觀眾一員中的我,總不由得疑心導演們是否會在背地暗笑「由你奸似鬼,還是喝了老娘的洗腳水」,每出一部作品都被奉為影視教科書的姜文,讓人不禁有「生不願得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之感,坦誠地說,今年年底一步之遙,雖然僅僅只是一步,但步子邁得稍大,縱使不扯著蛋,也難免落得個襠下透風,姜文的牛逼之處在於他硬是把這一步邁得結結實實,在我看來,整部影片除了比重稍顯不均,以及影片結尾把率性揮發到了極致之外,觀者除了拿出主觀因素,是挑不出影片具有說服力的客觀毛病的,《黑色追緝令》連貫性的不刻意完整,《穆赫蘭道》的晦澀難懂並不妨礙它們成為影史上偉大的作品,導演的個性不足以成為貶低影片藝術價值的標準。以姜文的率真,尚且直接否認了其片段是向《教父》、《八部半》、《意志的勝利》和《大獨裁者》致敬,那麼問題就來了,它是否擁有姜文電影一貫的政治隱喻?
  
我的看法是,沒有。就是一部單純傾注了導演個人想像力的故事電影,是一門調動視覺與聽覺的藝術享受,個人在社會中面對種種無知,以及被所謂的社會民意裹挾的傷害,猶如《楚門的世界》中的束縛,籠罩在每個人頭頂上空,讓人陷入被他人嘴嚼賞鑒的困境難以逃離,愛情與自由在這裡重疊成生命中最嚮往的題中之義,兼而具有對現實社會嬉笑怒罵的諷喻,這份重量已經足夠,不需要畫蛇添足地用政治隱喻去過度解讀,姜文在發佈會上所說的:「我向一切從我的電影中獲得快樂但著涼的人們道歉」就是明證。
  
對姜文電影中一定帶有政治隱喻,反映了人們在心理上得一種破解和窺探的慾望,不得不說,姜文往期電影之中確實夾雜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因素,中,青春期荷爾蒙的躁動與革命時期的熾烈狂熱,猶如明暗兩處的兩道強光,燒灼著那個時代的人們;本就是講述動亂時期的故事,重巒疊嶂的意象與象徵手法,構成了嚴密而隱晦的邏輯網路,中幾處刻意的改動,將隱喻的脈絡撩撥分明,唯有一步之遙,除了主角的姓名仍然是馬克思主義的那個馬,各類解讀支離破碎牽強附會,我迄今未能看到有任何自圓其說的世界網路,如果各位看官能夠提供不勝感激。我更傾向這是"北洋三部曲"中的一篇獨立故事,從人物的台詞就可以看出端倪,中,張牧之對黃四郎說:「你是個體面的人」。而在里,「我是個體面的人」卻成為了馬走日的自白之一,一個小提示,種種花絮不一而足。
  
姜文的王朝確實永遠不會到來,喧囂與熙熙攘攘是旁人的,他什麼都得不到,這不僅僅因為不羈放縱愛自由的個性,張牧之可以拋開一切,騎上白馬悠然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但姜文卻必須活在無法被理解、充斥平庸爭執、彼此相輕的世界。同樣是情懷,羅永浩的錘子科技如果壟斷手機界,我一點也不會驚訝,但有朝一日如假包換的姜文成功加冕王座,卻是我永遠無法想像的場景。人當有傲骨而不當有傲氣,我們拒絕平庸不是因為優越,而正是因為生活中的平庸隨處可見,才需要點燃屬於自己個性的亮色,如同姜文的電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成功與失敗、冠軍與出局者間往往就是一個身位的距離,而姜文,距離屬於自己王朝的道路上永遠只有一步之遙。
  
筆尖將停未停,恍惚間彷彿聽到兩個似曾相識的聲音——
  
馬走日,你真是沒羞沒臊,玩砸啦。
  
玩砸了嗎?我怎麼覺著,才剛開始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