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捍衛者
2014-12-21 23:18:41
大眾離姜文不僅僅是一步之遙
姜文的每一部電影上映必然引起評論界和學術界的一片議論之聲,關於《一步之遙》的討論更甚於《讓子彈飛》。如果說《讓子彈飛》是一瓶陽剛味十足的烈性伏特加,那麼《一步之遙》就是一杯隨意搭配的自由古巴。這種隨意性和不專注性無論在鏡頭掌控、劇情設計還是在角色處理上都或多或少的出現。正如某位影評人所說:姜文從來不缺才華,缺的是對自己才華的節制。
比起《讓子彈飛》在調度上的成功,本以為會出現的類商業大片的連貫性和緊湊性在《一步之遙》中隱匿不見,最被觀眾在意的劇情被進一步弱化,留下了更多符號化和象徵化的電影語言,姜文這麼做似乎在向大家傳達一個道理:我給了你們的,你們就必須完整地接受它。畢竟,再看慣了套路化劇情和大團圓結局電影的觀眾們顯然就不那麼買帳了,他們希望看到的不是高於生活的映像、不是被象徵包圍的藝術成品,而是正義戰勝邪惡、有情人終成眷屬、好人一生平安等等諸如此類,觀影途中肯定有人在想:什麼玩意兒!脫了褲子你就讓我看這個?
就電影本身來說,《一步之遙》肯定不是姜文最好的,瑕疵隨著影像時間一點點暴露。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前後的節奏不一致和不協調特別明顯,前40分鐘的花國選美大賽像是一場場歌舞劇的拼接、某個頒獎盛會的全記錄,甚至是央視春晚在螢幕前的再現;後面各方勢力的博弈更讓人聯想到《讓子彈飛》縣長、黃四郎、師爺對於權力的爭奪遊戲;結尾姜文和周韻的亡命天涯像是《太陽照常升起》關於被流放愛情的直觀表現。如此的節奏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通篇的順暢。
第二、片中的角色符號化過重也給演員套上了象徵主義的帽子。每一個角色不是代表著屬於本身的個體,而是成為被象徵的某一類人或者某一個名詞。演員在姜文電影中演出必須向一個符號去對照,並向之靠攏並吻合,這就使得原本鮮活的free style被導演自我的free style取代。這麼做也許會成就演員在一個標準體系內的高演技,但絕對成就演員的最高演技水平。
第三、對於導演本人前作的重復和照搬,讓《一步之遙》失去了更大限度的創新活力。前作的叫好緣於強大的創造力、夢幻般的影像和荷爾蒙的肆意揮灑,而《一步之遙》更像是一次本人風格的羅列和總結,前作的痕跡完全暴露在每一次雜耍的橋段中,看這部電影更像是一次姜文作品回顧展,創新從而隱匿不見。
第四,對諸多經典電影場景的搬弄和借鑑成為了最具調侃性的一面,如此調侃把姜文的電影頑童心態暴露無遺。每一個角色的著裝、台詞和舉動都顯露出導演對於創作玩世不恭的一面,戲謔和諷刺的意味更顯而易見。此類的調侃增加了各種笑料的同時,更多的確實對於個人才華的放縱和不在乎:恰巧在這點不在乎上,《一步之遙》註定不能成為一部大師之作。
再羅列了諸多不足之處後,或許很多人覺得《一步之遙》不好看;即便如此,姜文的電影依舊比當下流水線電影高出甚遠。
不僅是《一步之遙》,《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也出現過了類似的問題 ,很多觀眾從影院出來說看不懂、不明白 ;介於如此多的差評和不理解,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它們不符合大多數國內觀眾以往的觀影習慣 。在目前以商業利益為驅動的電影市場以及故事套路化製作模式面前,很多電影以流水線方式產出,千篇一律的劇情也在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也一步步麻痹了觀眾的神經。當下,在快餐化電影消費面前,幾乎沒人願意去電影院來思考電影或靜心品鑑電影;尤其是在看慣了都市愛情、主旋律歌頌、恐怖重口味、一笑了之的喜劇的電影觀眾們更是在這樣一部獨特的藝術品面前無所適從,他們無知、不解、憤怒、排斥甚至厭惡。
電影確實是有很多瑕疵,但遠絕不至於被大劑量口水淹沒更需要被理解的是,《一步之遙》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挖掘了中國電影的成長史,完好的描述了中國默片的發展歷程,電影戲中戲的嘗試在國內電影中更是相當的罕見,那段默片的使用更像是對西班牙電影大師佩德羅阿莫多瓦的致敬(《對她說》)。如果中國有更多個姜文,對於中國電影的變革就不僅僅是感官層面的了,更會是電影思維方式上的轉變;順帶說一句:那些對《小時代》系列都敢硬碰硬的影迷們,還有什麼電影是他們折騰不起的呢。而後,姜文能否創造出更具好的作品,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但是比起姜文更優秀作品的出現,更需要轉變的,卻是廣大觀眾的觀影習慣。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