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步之遙--Gone With The Bullets

一步之遥/随子弹去/GoneWithTheBullets

5.8 / 1,860人    140分鐘 | 120分鐘 (International Release)

導演: 姜文
編劇: 姜文 郭俊立
演員: 姜文 葛優 周韻 文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勺勺

2014-12-22 09:11:14

一步之遙:對不起,我不能有意義


先不說《一步之遙》,我說說美食吧。

在羅輯思維上看到一道蘇州名菜--禿黃油,如下是美食家沈宏非的描述:「出蟹後只取蟹膏蟹黃,加熟肥膘末,以蔥、姜爆香,再用黃酒悶透,高湯調味,復淋豬油並灑胡椒粉而成。這道近乎「蠻橫」的蟹菜極品,以其喪心病狂、歇斯底裡的腔調,高度疑似出自舊時的青樓,它潛藏的全部台詞,就只有以下三句:「恩客啊,我要討好倷,我真的想討好倷,除了把大閘蟹做成這樣餵給倷吃,我實在是想不出怎麼才能討好倷了啊啊啊!」」很多工藝繁複的菜餚,不是為了美味本身,都有討好之意。

電影是時代的影子,荒誕劇多出現在荒誕的時代,如同禿黃油出現在青樓里一樣,荒誕不是為了藝術本身,只是有意的諷刺。看完《一步之遙》,就感覺姜文在耳邊不斷提醒觀眾:「哎呀,我真的是要諷刺你呀!你怎麼就不明白呢?」

《一步之遙》基本沒有故事,也沒有明確的反派人物,很多情節都沒有動機鋪墊,如果習慣了好萊塢經典的敘事模式,或者被國產電視劇慣壞了腦子,看這部電影基本上是「如坐針氈」。

姜文演的馬走日,葛優演的項飛田,一會兒像是教父黑幫,一會兒像是相聲演員,最後又變成了警匪對頭,簡直就是鬧劇。武六為什麼對馬走日死心塌地?武七怎麼搞得跟項飛田基情四射?馬走日為什麼非死不可?電影遺留了太多問題,姜文太任性了,他的電影彪悍到懶得跟你解釋。

標準意義上講,看懂一個電影,就是懂得了故事本身的邏輯,也明白了故事背後要表達的深層意義。但《一步之遙》讓人束手無策,表面上看他講了一起疑點叢生的兇殺案,核心好像是要表達輿論對公正的綁架,槍斃馬走日的理由不是他的惡行,而是人民希望他死。同時,電影想展現一下民國初建落寞的八旗子弟和新興的軍閥這兩代貴族之間的矛盾。但影片並沒有在這些方面著墨太多,倒是把自大繁榮令人厭惡的花魁爭霸搞了近半個小時。姜文一直在挑逗觀眾,總想說出他的心事:「不要在我的電影裡找尋意義,對不起,我不能有意義。」沒有了意義,也就拒絕了普通觀眾,《一步之遙》變成了有一部「看不懂」的神作。

其實,姜文還在報《太陽照常升起》的私仇,那一次他真的傷心了。《鬼子來了》被禁,不影響它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但是《太陽照常升起》遭到的冷嘲熱諷,使姜文嗅到了腐朽的味道。曲高和寡沒關係,但是觀眾以看不懂為由拒絕乃至中傷藝術家,媒體同時推波助瀾,這就有點似曾相識了。中國曆史上,仇視打壓知識分子,出現過三次,帶來的惡果就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具有的民族劣根性。一次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一次是元朝把漢人貶低為起四等公民,還有一次就是文革。在傳統中國,不懂是不敢聲張的,甚至是可恥的,知恥應該後勇才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就有點無產階級天不怕地不怕的味道了,說到底是傷害了中華文明的底線,知識分子不怕死,怕的是這個。後來姜文拍了通俗版的「太陽照常升起」叫《讓子彈飛》,批判的核心沒有變,只是加上點情節劇和男人味兒,就票房大賣。所以,就有了這次《一步之遙》的任性,姜文變本加厲了。

觀眾看不懂姜文,如同看不懂當今中國電影的局面一樣。為什麼電影市場越來越繁榮,經典的電影卻越來越少?影片數量多了,為什麼質量反而差了?說到底,觀眾年齡層變了,資本來源變了,審查機構的標準更嚴了,創作動機也就變了,現在已經不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那個時代了。面對審查以及觀眾的壓力,姜文依然可以拿出符合自己價值取向的作品,秉承著藝術家的風範--我拍什麼,你看什麼,同時還能賺錢,只不過把「意義」隱藏起來了而已。

我想起老羅給錘子定義的價值觀——天生驕傲。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有那麼一些人的底線就是比別人高,他的一舉一動在常人看來都顯得驕傲。姜文是那麼的驕傲,但這不是強者的自負,相對中國電影的方方面面,他是弱者,這種驕傲是弱者對底線的堅守。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