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tin-Ai
2014-12-22 21:51:00
男神屹立不倒
昨夜夢到《格爾尼卡》,今天看完《一步之遙》突然想起畢卡索說過「我是依我所想來畫對象,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姜文也有資格說這話,只是電影怎麼會比現代繪畫更難懂呢?《一步之遙》片尾字幕出現的時候,我像上週末在資料館看完《重慶森林》一樣,不由自主的開始鼓掌,和看《重慶森林》時不一樣,這次全場除了我沒有一個人鼓掌,我只能尷尬收手。這不是我所面對的尷尬局面,而是《一步之遙》所處的尷尬境地。
這場電影看得非常痛快。首先在於其形式,說姜文在「玩轉電影」我覺得一點都不過份,從開篇對《教父》的戲玩,到《ET》的飛向月球,到刺殺甘迺迪,到「海島冰輪初轉騰」,再到默片和卓別林,各種充滿想像力的方式讓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也正是因此,有人直言不誨地指責姜文是形式主義,這樣的評價實在有失公允,各種形式被統一在電影內容的基礎之上,還是非常流暢並且精準的,怎麼是形式主義呢?問題在於如何去理解電影的內容。
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大概有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基本的故事層面,二是導演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語文課閱讀理解給大家訓練出來的提煉中心思想的習慣),三是隱喻與諷刺。先說基本的故事層面,看過的一些惡評大概是把故事看作「謀害完顏英,追捕馬走日」或是「馬走日與完顏英和武六那些不得不說的風流韻事」,然後拿他們所理解的故事去與《讓子彈飛》對照,雖是同一個導演的作品,但我們總不能說上次看過那個電影很爽,這次你還得用那種方式給我講一個那樣的故事吧,這畢竟不是《讓子彈飛2》而是《一步之遙》,創作是導演的自由。讓我來總結這電影講的是個什麼故事,我要說,這電影講的是「馬走日和馬走日只有一步之遙」,其實也就是馬走日以死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電影裡藉由不同的眼睛以及不同的形式為我們描述了多少個的馬走日?在電影其他角色的眼中,尤其是在我們觀眾的眼中,馬走日一開始就是個惡棍,甚至馬走日自己眼中的自己都比實際的自己壞很多。馬走日就真的那麼壞嗎?說故事不夠刺激的朋友們,請你們回顧一下馬走日的命運在電影中經歷了多少次轉變?他在善與惡的對立之間做了多少次抉擇?這麼一說,電影所謂的中心思想不也出來了嗎?別人眼中的你,別人描述的你,你自己眼中的你,還有真實的你是同樣的你嗎?這些善惡有別的你,究竟那一個才是真的你?反過來說,你到底是向善還是向惡呢?至於,隱喻與諷刺,涉及諸多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大家自然看到不少,不用多說。
《讓子彈飛》是在故事層面讓更多人看得酣暢淋漓的電影,是在姜文自己最得意最喜愛的《太陽照常升起》挫敗於市場之後特地拍出來告訴大家「我不是不會那樣講故事」的賭氣之作,《一步之遙》創造出《太陽照常升起》之後又一個奇幻美妙的感官世界,他在拍他所想而非所見,就像我們不能以《蒙娜麗莎》為參照去否定《格爾尼卡》在美術史上的地位,我們不能用看似更符合我們現實世界的樣子的《讓子彈飛》去否定了《一步之遙》這個魔幻的電影世界啊。是誰在嚷著中國電影缺乏獨特的類型和風格?是誰在說中國的作家、編劇、導演缺乏想像力?當獨特的類型和風格來到眼前,當想像力噴發的時候,作為看官的我們得站穩了,好好的接著。
廢話這麼多,其實這都是無所謂的事情,你我本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我說的也不一定和導演所想剛好一致。前幾日,看到那麼多惡評,我還以為男神真的倒了,原來不是,所以看完電影我花痴似的笑了一路。
姜文的電影,是中國電影人給電影這門藝術、這種商品,至誠的情書。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