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3 02:54:43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始終覺得「影評」非專業所不能及。還是小學生的「觀後感」更適合我。 在我看來《一步之遙》最有意思的已非電影本身,而是關於它的討論(甚至是爭論)。電影可以衍生出很多話題來,這也是它價值體現的一種形式。至於這部電影真正想表達什麼,其實這本身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回想起了一些他過去的電影。最後覺得與其思考電影本身,倒不如簡單的了解下姜文這個人來的容易些。 姜文——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很有情緒、很自我的人(甚至是自戀,這一點他承認,「藝術家不自戀就別弄了」)。再看他以往的導演作品:95年《陽光燦爛的日子》、然後是《鬼子來了》、07年《太陽照常升起》、2010年《讓子彈飛》。其中《陽光》被禁一年多之後才解禁上映;《鬼子》2000年被廣電封殺,02年在日本公映。《太陽》相信很多人沒看過,看過也覺得晦澀難懂(幾年前看了一點,關掉)。可以說他的電影風格基調本身就是獨立、自我的。喜歡他電影有一部份人是因為《子彈》,這部電影也聽說是廣XX局審批過快,導致有很多不太適宜的部份,甚至有官員因此引咎辭職(道聽途說,未經證實,還請見諒)。 再看他的個人經歷,年少時四處遷移加上部隊的特殊環境(所以《陽光》中有很強的自傳意味)。上學後和英達同學,受其父英若誠先生影響喜歡上了表演。後來一心要考上戲,考了兩年,最後被張仁禮先生破格錄取。可以說他是靠著倔強與獨特的才氣進入上戲。畢業後做男演員,《芙蓉鎮》、《紅高粱》、《北京人在紐約》等等一路下來,直到拍了《陽光》,轉身成導演。並非所有演員都能成為導演,智慧與才華是基本的。縱觀姜文的經歷,可以看得出,他是愛電影的,愛藝術的。不但愛,而且還愛的很自我,很陶醉。 當今社會人們習慣性的用錢來衡量不了解的事物。比如一件衣服,你可能看不懂款式、做工、質地,你只能看懂價格,想想這其實挺無奈的,所以票房是不能全面衡量一部電影的價值的。更何況電影是先付錢的,好不好的你反正是看了,扯得有點遠。 談點具體的細節吧,影片一開始就致敬《教父》,然後是百老匯歌舞,老上海只不過是個說故事的背景,然後是舞台劇(王志文片段),然後是致敬默片,然後是義大利歌劇,法國幽默的追車,玩蒙太奇,形式主義,甚至還有罪惡都市、ET的元素,甚至是英文片名也不放過,致敬了《亂世佳人》……把這些再用隱喻、黑色、煞有介事的故事串起來,這些你能分析出什麼?這完全就是他的性格,他的隨心所欲,他個人的藝術形式。這就是他自己的語言。 主題表達的人性的自由與不羈。以及充滿著不確定性的對話台詞,非邏輯、無序。你來不及知道他想幹什麼的時候,他已經都do完了!i do ! 最後,我以為,姜文很清楚他拍的這東西,你說他注重票房嗎?他絕對更看重他自己的內心吧。他也算的上影壇的痞子了吧,這一點上看,他尊重藝術,也尊重西方電影。 洪晃和周韻那段對話,其實是代表了兩個時代。我們就生活在這樣的時空中,我們無奈的妥協物慾橫行,妥協金錢,爭先恐後的拋棄自己的感情,以致於麻木不仁!姜文希望我們有一分鐘自由的蕩漾,難道在電影裡說這些,我們還會抱怨嗎?這個世界抱怨已經不能再多了,以致於都將我們吞沒。 在結尾姜文笑著「死去」,這是一種嘲笑,也是一種安慰。 他作為導演,他do了一個導演該do的事;他作為一個藝術家,他也do了他該do的事。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