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光影
2014-12-25 02:29:52
《一步之遙》:噁心自己,成全別人
七八年前的一個晚上,下著雪。我獨自一人走在幽暗的馬路上,為了排解狗屁方程式帶來的困頓,一頭紮進了網咖里。那一夜我看了兩部電影。看《決鬥尤馬鎮》,我記住了一句台詞:人到長大了才會知道自己有多麼渺小。看《太陽照常升起》,我暈了。但是,我喜歡。雖然到現在仍然沒看多大懂,但《太陽》仍然是姜文的電影裡,我最喜歡的一部。不敢說我把《一步之遙》看懂了,它並不是一部商業電影,甚至帶有《太陽照常升起》的許多影子,最後一段追逐戲讓那種只在《太陽》裡獲得的癲狂與久違了的激情又重新點燃。在《一步之遙》裡,我又聽到了《太陽》中密集而富有韻律的鼓點配樂。
看了三遍《一步之遙》,並不是想知道它究竟有多麼爛,而是想知道我是否真的沒有辦法喜歡它。我不相信姜文花了這麼大的力氣就拍了這麼部大爛片。現在我知道了,這大概是一個講述愛與成全的故事。馬走日以一種揪心的、近乎於自虐狂的方式成全了世人的偏見、成全了武七等人對他的陷害、成全了武七和項飛田的愛情,也成全了世人的愛情。卻唯獨沒有成全他自己。
馬走日的自虐狂傾向一定程度上源於這個人物自身的懦弱和自卑。以致於他不敢接受完顏英的愛情,也不敢表露自己對完顏英的愛意。這其實沒啥好說的。愛情這玩意就是這樣,鐵打的漢子也受不了這個。多數男人在面對愛情的時候都比女人還要緊張。但這構不成強大的戲劇衝突,也不足以支撐一部電影的敘事。許多人的愛情都是由於表達的缺失而漸漸歸於平淡。所以,才需要用一個悲劇性的離奇故事來放大這種「失語症」所帶來的戲劇衝突。馬走日一直強調如果他對完顏英說了「我愛你」這三個字,也許就沒有後來那一檔子事,完顏英也就不會死,自己也不會死。這始終顯得有些荒唐,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個帶有自虐性質的感傷情懷。但「情懷」救不了一部電影。「情懷」如果需要直白地說出來也就不能成為「情懷」了。
有人感慨《一步之遙》遭到的冷遇,像是馬走日在現實中又走了一遭。情況確實是這樣。姜文的個人色彩實在太過濃烈、太過耀眼,他無論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足以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我們也常常分不清楚他與角色之間的界限,不知道是姜文扮演了那些角色,還是他就是在扮演自己。影片中,馬走日遭到普通百姓的仇恨與辱罵並不難理解,各種勢力聯合起來對付他也是理所當然。因為現實本就如此。這種事情說出來也沒有多大意思,道理誰都懂。硬要說出來,就成了警世寓言了。一個有頭有臉的公眾人物和一起姦殺案攪和在一起,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地發揮自己神奇般的想像力,得出的結論就是——肯定是他幹的!
矛盾的焦點就是完顏英死了。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完顏英都不太可能是馬走日殺的。根據影片呈現出來的,我推測她極有可能是被武七殺死的。因為馬走日答應幫他洗錢,卻一不小心把他的錢全花光了。武七有充足的理由來策劃一個殺人劫財的假像。但這其實也不重要了,無論殺死完顏英的真兇是誰,大家還是會一致認為是馬走日乾的。所以,影片的最後,站在天台上的馬走日並沒有把完顏英的死因說出來。他誘使人群中的槍手向自己開槍,以此來了結自己的生命。我只看到這是一個內心失去秩序的人在以這種自毀的方式來釋放兇猛的世界加注在他身上的壓力。就像影片中他自己說的:「我還是個孩子!」
這很悲壯,但卻不夠悲情。因為我們看不到人物對自己悲慘命運的絲毫反抗。當一個人窮盡了一切智慧與努力,卻永遠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時候,才足夠悲情。這樣的故事才足夠迷人。這樣才叫做一步之遙。所謂的一步之遙,就是你無論如何都跨越不了那短短一步之間的距離。但姜文或許本就不打算講述一個精彩的故事。他就是想講一個厚道的、善良的人是如何被整個世界一步步逼向死亡,像一頭待宰殺的豬。
影片的最後,螢幕上突然多出許多成雙成對的新郎與新娘,包括穿著婚紗的項飛田和他身邊的武七。他們舉著頭仰望著馬走日,傾聽馬走日述說自己對於完顏英的悔恨。或許,姜文是想以此來告訴世人:相愛的人應該在一起?這一次,馬走日用自己的死亡成全了別人,噁心了自己。
我在《一步之遙》的編劇團隊中又看到了王朔的身影。王朔這些年來有些無所事事,喜歡到處搞破壞、展露情懷。上一次,他用「情懷」毀了一個導演,在《私人訂製》裡玩了一把「噁心自己,成全別人」的情懷。其實,王朔的的「情懷癖」早在《非誠勿擾2》裡就初現了端倪,只可惜馮小剛沒有察覺到!《一步之遙》中馬走日又一次噁心了自己,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是王朔的功勞。如果算得上的話,那麼只能說——您老該歇歇了。
看得出來,姜文眼裡面還是有觀眾的。他保住了大腿和屁股,保住了葷段子,擔心觀眾看不懂,還不惜使用大量的旁白。但誰願意花錢去電影院傾聽一個怨婦一樣的老男人的自我表達呢?我們的觀眾走進電影院只不過就是為了那麼一個簡簡單單的述求:觀看一個輕鬆的、精彩的故事。可能姜文已經不滿足於電影僅僅是講故事的藝術,但既然走的是商業片的路子,又何須太過個人化的表達!
《一步之遙》以一句「to be or not to be」開場,這是哈姆雷特的一句獨白,卻讓我想起了恩斯特·劉別謙的一部喜劇電影《你逃我也逃》(英文名:To Be or Not to Be),更讓我想起了尊劉別謙為師的比利·懷爾德。他們都是講故事的大師。比利·懷爾德的絕大多數電影都以旁白開場,這沒什麼不好,關鍵是這些旁白能夠有效地把觀眾帶入到一種情境中,就像扣響了手槍的扳機。至於子彈飛到哪兒去,就取決於人物之間的慾望與矛盾了。
尚未看過《一步之遙》觀眾,建議直接去看2D版本。影片快速的鏡頭剪切、密如雨點的台詞和濃烈的畫面色彩,配上咱們蹩腳的3D設備,真的能把人看暈。如果你僅僅是想看一個精彩的故事,那還是不要去看了,否則會影響到情緒。雖然這樣說很傷感情。
本文系@ 俠客光影 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商用需經作者同意。
舉報